林毅梅:不辞长做“内地团”:林毅恒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出境游,尤其是欧洲游正逐渐成为内地游客的新宠,然而内地导游大多没有欧洲旅游经历却让这一潜力市场有些“发育不良”。香港旅游业发展出境游30年,香港导游带欧洲团可谓游刃有余。港地导游顿时成为内地旅行社的“抢手货”。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期间,内地赴港人数从445万激增至1360万,增幅高达两倍。自2003年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来港“个人游”以来,从内地来港游客增长十倍,约2.6亿人次到港旅游。在旅游收入方面,内地游客所贡献的旅游收益由2001年的158亿港元增长至2006年的397亿港元,增幅高达一倍半以上。
身为地道香港人的林毅梅,目前在广州某知名旅行社工作,负责业务是带领内地公务团到欧洲观光考察。她不太认同“工作单位”一说,她说自己和旅行社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提供平台。性格直率的她笑着说,她带的团队一般在到达目的地的前几天会有些公务活动,随后总能安排出观光旅游的时间,“要不然我也就无事可干了。”面对记者追问,他们都有哪些购物偏好时,林毅梅做出鬼脸,压低声音,“公家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呵呵”笑出声来。
这些年做导游并不容易
“我当导游十几年了,只要有活就往前冲。”这么些年,她很少睡午觉,甚至总希望在双休日也有导游任务。“因为不干活挣不到钱啦!”
正如一首粤语歌曲里唱的“爱拼才会赢”,林毅梅13岁就出来做事了,干过售货员,当过公证员,成天出入写字楼的生活让她觉得太过单调,非旅游科班出身的她在1991年前后选择做起导游,“起初也有好玩的成分吧”,不曾想至今已16年。她庆幸自己在旅游业兴起的早期就进来了,“那时候简单一些,语言上过得去就行,而现在是必须要先获得一个资格证书的。”她说凭自己的文化水平如今是无论如何上不了岗的。
林毅梅说,尽管现在香港导游上岗相比以前规范了些,然而在收入上却没有保障。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夕,就曾不时传出港地导游为不公待遇扬言罢工的消息。她举例说,旅行社经常会要求每名游客必须购物满一定额度,不足的部分只好由导游自己补足。接待一个旅行团,导游要向旅行社支付500港元,另外按游客数量,每名游客向旅行社支付10港元,此外还要支付餐费和饮料费。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带团资格,导游需要预付不菲金额,如此风险投资只有通过游客购物才能得到补偿。而现在的游客是越来越“精明”,很难被鼓动去购物。于是有导游放出话来:穷光蛋,不购物就别出来旅游。
同为导游,林毅梅却不会总盘算着如何带人去购物,除开个人性格因素外,这和她带的团队有关,“公务团队天生有种购买力。”不用耗费心思做一些与旅游本身关联不大的事情让林毅梅的旅途生活比较轻松点。“一直是凭着兴致在做目前的工作,丝毫没觉得有多累。”
据林毅梅介绍,近两年内地开始大量聘请香港自由导游进行团队服务,精通中英文甚至多国语言的他们,不需要旅游目的地再出地接导游就可以“直踩”欧洲各国,完全解决了国外地陪导游与游客语言沟通的障碍。这样,将大大节约经营成本。“香港旅游业很早就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旅游服务水准相对内地而言还是高些的”。
除了香港,我最熟悉广州
在林毅梅印象里,1997年前,以个人名义出游到香港的大陆客人很少,大多为探亲。那时候去香港旅游的主要还是依靠组团和公务出差。因此,她起初是在香港带老外。为了攻克语言关,出来工作早,在校读书时间不多的她选择猫在麦当劳找老外聊天锻炼英文听说能力。在认准那些慈眉善目之辈后,她会主动走过去和他们搭讪,询问他们是否识路什么的。“来来往往几个回合后,也就像模像样了。”
在香港回归后的第四个年头,也即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毅梅进入内地做起“内地团”。当时有朋友告诉暂时赋闲在香港的她有个“内地团”需要人来带,幸好当时接的是广东团,用粤语就可以应付,“否则我那蹩脚的国文一定会让听者等得发狂。”
与内地团队打交道最难忘一次莫过于2003年“非典”期间带团外出,那年的4月16号,她带了一个16人的团去往欧洲,她的团队前脚刚离开国土,有关部门就下令暂停向外输出游客。一方面,那些熟悉她的同行们羡慕她在这非常时刻还能在外面活动挣钱,另一方面,置身国外的她也受到不小压力,坐在旅游大巴里,她前两排的座位都是空的,人们远远坐在她身后,“按照常理,坐在前排视野更开阔些的。”她笑着打消人们的疑虑,“我从内地过来已经七天了,要是有任何问题,感染症状早就该出现了。”
对于自己的国语水平,林毅梅现在依然显得不那么自信。她说,自己听不懂北京话,那些绕来绕去的儿化音让她无法明白。有一回,她带领某团队到一正在低价处理商店的地方购物,她拿着扩音器卖命喊:“打劫了,打劫了,大家快过来抢啊。”“折”与“劫”就这样被她混为一谈。现在,她国文的流利程度已经足可以应付来自内地的“客人”。
随后,广州与她的工作与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她选择驻点广州,大有此生只做“内地团”态势。“除了香港,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广州。”而且待的时间久了,她开始喜欢吃鲜辣食物了。“不过近些年香港也开张了不少的川、湘菜馆,也够辣。”
除开因工作需要出国外,林毅梅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局限在广州和香港两地,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地理位置更近的深圳,她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城市,广州更有深度和历史,能让她找到踏实的感觉。在闲暇时她最喜欢到广州旧城里安静的小角落闲逛,她认为那些凝固着历史的地方才别具风情。在广州一个人的生活让她体会到无拘束的自在,而回香港和父母团聚又能充分享受到亲情感觉。
爱国导游
在常人眼里,一个成天“游山玩水”的人是较少有精力去关注政治的,林毅梅算是一个例外,她知道下半年,“十七大”将在北京召开,她说,中央一直都在全力支持香港的建设。言谈间,她几次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予以强调,说到动情去,更是眼圈发红,潸然泪下。
她直言,当前内地和香港在互相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出入。金紫荆广场主要是内地过来的游客浏览,“一些媒体的不负责任直接助长了人为误读。”作为穿梭在两地的“观察者”,她明显感觉到“回归”后,来“购物天堂”的人数是不断攀升,大包小包的人们出入在罗湖口岸。她说,回归更多带来的是零售业的发达,对旅游业直接影响不大,不过看着比以往更为喧嚣的油麻地,湾仔,“我还是由衷的高兴,工作业绩要紧,国家的概念还是要有的。”
谈到身份认同,林毅梅说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小时候在学校的墙壁上总悬挂着英国女皇头像,“英国人到处都享有特权”;而在“回归”后,自己家的房屋平安,自己的工作稳定,“很多人认为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而我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她说,现在能讲普通话的香港人越来越多,“内地游客自由出入得多了,满街都能听闻普通话,沟通的结果自然是港人学会国语了。”
自己的语言关是在玩闹之间通过的。她通过唱K来练习普通话,她听到的第一首国语歌曲是邓丽君的《甜蜜蜜》,后来又熟悉了来自内地的歌曲《血染的风采》,如今再唱K时,这些都是她的保留曲目。“启蒙歌曲嘛。”其间,她的手机铃声响起,原来还隐藏着一首更为经典的国语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她说,那是在特殊年代学会的,后来从朋友那里听到该彩铃,依然激昂的旋律让她都能感受到一种雄伟和激情。而听英国国歌时,她笑称,“感觉死气沉沉的。”
香港风格也深刻影响到了经常往返广州的林毅梅。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会在礼仪着装上更重视,会更加守时,会特别遵守规则,如不闯红灯,在电梯上自觉靠右,既喜欢看港产的电视剧和电影,也熟悉内地的明星。
相关热词搜索:不辞 内地 林毅 林毅梅:不辞长做“内地团” 林毅梅 内地团香港不购物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