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孙毅是我的精神支柱|喜欢的人是精神支柱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在秘书宋柄权大校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孙毅将军的家,抬头望见的便是墙壁上孙毅将军的一幅大照片。接待我们的是孙将军的小儿子孙兢,中等个头的他面色红润,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神情与孙毅将军颇有几分相似。
  孙毅是闻名的儒将,儿子孙兢在军事学术领域也是屡有建树。他与别人合著的《说三国?话权谋》获全国优秀图书奖,10余次再版,并在国外出版;《军事谋略学》更是写得深刻,启心谋智。
  你们现在看我挺精神的,谁会想到我曾经是一个几乎被病魔折磨得要死的人呢!多亏有父亲在身边,给我鼓励和支持。可以说,父亲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一看到他,我就看到了希望,再大的痛苦也能挺过来。
  我16岁那年参军,在我军的英雄部队防化连服役。平日的训练中,我穿着不透气的防毒服,经常冲在前面,接触到沙林,氢氰酸,芥子气等毒剂,并多次在侦毒,洗消,战术等科目中获得第一名。训练结束后,我脱下厚实的防化服,从服装和军靴里往往能够倒出汗水来。薄许下是这段经历,不知不觉在我身体里埋下了潜在的病根……
  1989年5月,我住进了301医院。得的是膀胱癌,那一年,我才36岁。
  就在我被送进301医院的两个月前,我的父亲也被送往301医院抢救,脑溢血。当时,他老人家85岁。
  那是春节前夕,父亲应康克清之邀,在官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为青少年及教育工作者做革命传统报告。父亲声音向来洪亮,加上激动,就连胡须也在微微颤动。革命年代奋斗的艰辛,在战火生死中缔结的珍贵友谊,还有对祖国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旁边就坐的康克清一直关注着我父亲的讲话,听着,听着,康克清突然看见我父亲向上挥动的右手一下子落了下来,身体“砰”的一声直挺挺地后倒在地板上。她急忙过去为我父亲把脉,喊着“胡子!胡子……”主持会议的宋任穷也赶快上前摸着我父亲的脉搏。陈慕华掏出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塞入我父亲的嘴中,但毫无反应。荣高棠立即拨通了301医院和天坛医院的电话。随后康克清派专车找来医生,我父亲被转入了301医院。
  就这样,我和父亲住进了同一所医院,正当我为在生命的春天里,赶上命运的冬天而扼腕叹息、心有不甘的时候;父亲却在生命的冬天里,为迎接命运的春天而坚持不息、顽强不懈地与病魔抗争。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住在东院的我,每天晚上通过地道来到父亲所在的西院康复楼。当时的父亲还躺在病床上,不能多讲话。我就坐在床边,握着父亲的手,静静地看着父亲;而老人更是目光深情地望着面前的我。我这些年来的身体状况,父亲是很了解的。和父亲相对而望,虽然无语,却胜过有声。经过精心地治疗与调养,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就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锻炼:躺在床上时,父亲时常挥动着胳膊,舒展筋骨;吃饭时医生不让动,可父亲硬是不许喂,要自己起来吃;小便时本有护士照顾,可父亲一定要自己去,于是我一手扶住父亲插满输液管的手臂,一手拿着输液的吊瓶,陪着父亲上厕所……
  用不着多说什么,父亲的行动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父亲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以摧垮。尽管我重病在身,当时生死未卜,曾经有一段时间心情糟糕到了最低点,但是我一看到父亲,就看到了事物光亮的一面,想到了积极的东西,内心充满了力量。
  父亲这次因为讲话过于激动而导致的脑溢血,昏迷了3天3夜,后来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就痊愈了,回到家里父亲照常工作,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就连301医院的专家们都说,首长这次倒下后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站起来,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又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则更是个奇迹。
  
  父亲的身体康复后,了解了我的病情,为了增强我战胜疾病的信心,父亲对我说道:“兢兢,爸爸为你破个字。就是‘兢’字,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由两个‘克’组成:一是克敌,二是克己啊!这是人一辈子都难以避免的事情,克敌容易克己难,一个人如果战胜不了自我,又怎么能够消灭敌人呢?癌症就是你的敌人,但最大的敌人却是你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战胜病魔……”
  从此,我努力调整心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选择游泳这种全身放松的运动形式,开始的时候每天游上50分钟,后来是20分钟,风雨无阻,发烧感冒也要骑着车去。冬天有时候就在没冻结实的湖面,刨开冰下去游几分钟。15年来,除极个别的情况外从不间断,甚至大年初一也是如此。我也学着父亲练字,颐养性情,每天都定时临摹字帖,站着挥毫泼墨,一写又是十几年。在锻炼之余,我还尝试着做了一些收藏,陆续把参加活动的上千件请柬收集起来,仅签名的就有几百枚,其中还包括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签名等高规格的物品……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彻底的好转。
  多年来,我饱受胃穿孔、肾结石、膀胱癌这3种疾病的侵扰,前两个把我疼得要死,后一个几乎让我打心底里绝望。但比起父亲来,我觉得这些算不了什么。晚年父亲一次患脑溢血,一次病重医院怀疑是肺癌,两次胃穿孔,紧接着又是骨折,2000年截肢,这接二连三的病痛、手术对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但我亲眼看着父亲一次又一次地挺了过来,异常坚韧、乐观。
  我和父亲共同经历过生死的磨难后,感情更亲了,也更愿与父亲接触了。从1993年4月9日到2003年4月11日的10年间,我每天都要拿着小塑胶锤为父亲敲背敲腿,中午一次,晚饭后一次,各50分钟,节假日也不间断。光小塑胶锤就换了几十个。我一边敲腿,父亲一边看报纸、看电视,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幸福。
  1955年授衔之前,我父亲向组织上写了一封信,上面说道:“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以。我投身革命不是为了升高官,要俸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超出我的奉献了。”最终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我父亲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文革”浩劫后,我父亲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然而父亲却头一个向他所在的党组织写了一封辞职信。那年秋天,父亲又在总参党委的一次会议上,对着总参党委书记、总长杨得志,几次恳求辞去总参顾问的职务。父亲是这样说的:“总长同志,请理解我这个老战士的心情,批准我的请求吧。” 杨总长与我父亲曾是出生入死的老战友,长征路上,他们在一个部队领兵杀敌;平型关大捷中,哥俩并肩参加了消灭日本鬼子坂垣师团精锐的战斗。听到我父亲的这番话,杨总长什么也没说,只是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我父亲非常欣赏一句古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我想,这也是父亲一生真实的写照。
  2001年5月,在我父亲97岁生日的前一天,父亲将自己多年来的人生感悟亲笔写成家信,送给我们每个子女人手一份,上面写着:“一、胸怀远大,精神愉快,名利地位观念彻底打破之后,在个人精神上获得长期愉悦之感,此点特别重要,慎之勉之;二、加强锻炼,保持健康,健康长寿,始于足下;三、持之以恒,不能间断。”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父亲的指引下,孙兢一路走了过来。

相关热词搜索:精神支柱 父亲 孙毅 父亲孙毅是我的精神支柱 父亲我的精神支柱 父亲是我永远的精神支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