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对伊朗制裁 安理会推出新决议,伊朗强硬立场能否继续?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关于伊核问题的1747号决议。决议敦促伊朗立即执行此前的1737号决议,加大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25日,伊朗强硬回应,指责新决议为“非法”决议,表示伊朗决不暂停铀浓缩活动,并决定部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机构)的合作关系,直至该问题由安理会重新回到机构框架内进行解决。伊核问题再一次被抛到风口浪尖,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美国迅速推动新一轮制裁,意在步步紧逼压伊促变。
1、孤立、威慑、制裁是美近期逼伊朗就范的主导政策。
内贾德政府上台以来,伊朗强硬的态度使得伊核问题持续紧张,伊美矛盾的对抗性不断升级。美近期对伊的主导政策是从孤立、威慑、制裁三方面收紧包围,达到有效遏制。首先,美国拉拢其在地区的传统盟国,遏制伊朗不断扩张的影响力。通过操控沙特压低油价,打掉伊朗手中的能源牌;通过推动巴以问题进展,召开伊拉克邻国会议,削弱伊朗的搅局能力;通过国务卿赖斯和防长盖茨相继访问该地区,进一步争取伊周边国家的支持,在外交上孤立伊朗。其次,进一步加强军事准备,对伊构成强大威慑。美国先是向海湾增派“斯坦尼斯”号航母,在伊朗附近水域集结两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及大量的核攻击潜艇。接着针对伊朗接二连三的军演和导弹试射,表示要在中东部署“爱国者”导弹系统,并调集多架战斗机、预警机抵达土耳其因切利克空军基地。再加上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及海湾各基地的20多万驻军,美国对伊的军事部署基本到位,形成对伊外交、军事两手准备的格局。第三,依托国际社会,实施对伊制裁,制造伊内部分裂。考虑到伊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硬碰硬的军事打击可能促使伊国内空前团结,而集国际社会合力,实施对伊制裁“软着陆”,不仅占取舆论主动,而且会造成伊国内尤其是统治层的意见分歧。此前的1737号决议尽管未能达到逼伊妥协的目的,但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决议所传达的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统一而严肃的声音,已造成伊高层不小的震动。
2、趁热打铁、小步快走是美当前的务实举措。
美国逐步收紧的包围在伊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伊朗强硬表态的背后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对内贾德总统在伊核问题上“对抗政策”的不满之声不绝于耳。1月,伊朗50名议员联名写信,要求内贾德到议会接受他们在核问题上的质询;2月,内贾德把核活动比做“没有刹车和倒挡装置的火车”的言论,遭到了国内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一致批评;2月底,伊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外交顾问、前外长韦拉亚提表示,伊朗有可能考虑中止浓缩铀活动;3月初伊国内实权人物、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断言,美国继续推动制裁对伊而言是比军事入侵更严重的威胁。尽管迄今为止,内贾德总统及军方高层仍无软化迹象,但美国已经看准了伊朗对军工、信贷、金融、能源领域制裁的恐惧心理,以及对国际社会统一立场的深切担忧。美趁热打铁,推动安理会迅速通过一项扩大制裁的新决议,进可以压伊妥协,退可以向国际社会显示“外交手段”的无效,为日后寻求动武授权或采取军事打击埋下伏笔。
3、分秒必争,谨防伊核技术突破是美在朝核问题上吸取的教训。
朝鲜成功核试爆以及随之而来的在六方会谈中谈判地位的提升以及对美国开出新要价时的“不同反响”,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不能一味姑息伊朗的“拖延政策”,谨防伊朗短期内在铀浓缩领域取得突破,在增加自身要价能力之后恢复谈判。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伊朗离制造核武尚有5-10年的距离,但近期伊朗在纳坦兹核设施启动两条164台离心机级联的生产线,加大了铀浓缩力度。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表示,伊朗可能在半年到一年时间内达到浓缩铀的工业级生产水平。这一消息造成了美国的一定担忧,加之以色列情报机构频频爆出所谓伊朗1-2年就能制造核武的情报,美国更是慎之又慎。在伊核谈判几年来谈谈停停未有实质进展之后,美国决心加快节奏,通过制裁威慑等手段促使伊朗尽快妥协。
新决议迅速而适度,表达出国际社会以压促和的共识。
1、“迅速而适度”是新决议的最大特点。从2月26日美、俄、中、欧三六国代表在伦敦举行首轮磋商,到3月15日六国就决议草案达成共识,再到3月24日安理会15国全票通过决议,新决议出台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相比1696、1737号决议长达数月的磋商反复,堪称迅速。另一方面,美英最初提出的草案文本在俄、德、中等国的坚持下进行了修改弱化,将“武器禁运,贸易、金融制裁,强制性旅行禁令”等内容改成了“呼吁所有国家和国际机构对相应问题保持警惕和克制”;此外,在南非、印尼和卡塔尔等国的坚持下,决议增加了支持并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权威和作用,确认解决伊核问题有助于全球防扩散努力和实现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目标的内容。相比1737号决议,新决议除禁止伊朗武器出口,对包括伊国有赛帕银行及革命卫队控制的3个实体在内的新增28个制裁对象实施资产冻结之外,并无更多严厉措施,制裁力度适宜。
2、俄罗斯立场转变是新决议迅速通过的重要原因。俄一直是伊朗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最有力的支持者,屡次顶住美英重压为伊弱化或迟滞制裁。但在此次新决议讨论过程中,俄几未对草案文本表示困难或设置障碍,使决议得以迅速通过。近期俄因布什尔核电站付款纠纷,迟迟不向伊运送核燃料,并撤出了在伊工程技术人员。有分析称俄方已向伊朗发出最后通谍,伊不暂停铀浓缩活动,俄就拒不提供核燃料。俄方立场的骤变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俄从战略上不愿伊朗拥核,对于伊朗拒不暂停铀浓缩活动、有意谋求核武心存不满。其次,俄对于美国欲将其导弹防御系统延伸至高加索地区威胁自身战略安全心怀担忧。第三,俄新建的国际铀浓缩中心即将启用,向承认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出口民用核燃料。俄担心过度偏袒伊朗可能会在此问题上失去更大的利益。
3、以压促和是各国支持适度制裁的主要考虑。一方面,对伊朗的“拖延政策”渐失耐心、对内贾德政府强硬的态度表示失望;另一方面,对美国可能针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深度担忧,目前,国际社会对如何解决伊核问题基本达成共识:支持通过对伊朗实施安理会授权的除军事打击以外的所有制裁措施来促使伊朗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进行直接谈判。既要出台一个新决议,显示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的团结和严肃,挤压伊朗利用大国分歧进行外交游说的空间;又不能过于严厉,激化矛盾引发对抗。安理会此次通过一个适度、可逆、与伊朗反应相称的1747号决议,旨在通过适度施压打破目前对峙僵局,将伊朗拉回谈判轨道。
4、六国声明抛出“橄榄枝”。在推出新决议的同时,英国代表帕里代表六国外长宣读了旨在显示善意,寻求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共同声明。声明说,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出的“双暂停”建议,支持六国此前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承诺寻求谈判方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伊朗达成全面解决方案。此前,西方一直要求在伊朗先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基础上恢复谈判,而伊朗拒绝设有先决条件的谈判,此次六国声明明确表示支持“双暂停”的建议,为复谈打开了一扇门。
伊朗政府强硬立场依旧,但不排除复谈的可能性。
3月25日,针对安理会通过1747号决议,伊朗政府表态,决定部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关系。总统内贾德也高调表示“即使通过千百份这样的文件,伊朗的立场也不会改变。”
内贾德政府不畏新制裁,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和附加议定书签字国,理应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目前数十个国家拥有浓缩铀,单单叫停伊朗的铀浓缩项目,显然是奉行双重标准。2、伊朗曾在三年前暂停铀浓缩活动,与欧洲三国谈判,与原子能机构合作,然而妥协的结果是被叫停一切核活动。另一方面,朝鲜在拒不妥协,成功试爆之后得到的是大大提升的谈判地位和要价,这对伊朗是个不小的冲击。3、实现核燃料本土化生产才能掌握主动权,避免命运由他国操纵。近期由于布什尔核电站的付款问题,俄方迟迟不提供核燃料,拖延整个工程,令伊朗更加坚持自主铀浓缩的能力。4、内贾德政府上台后奉行强硬政策,更将核计划上升到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高度。若就原则问题妥协退让,现政府将丧失立足的根本。5、1747号决议在俄、中、德等国的坚持下关键部分已被修改弱化,制裁力度相对温和,尚不至伤及伊朗命脉,形势尚未发展到非妥协不可的危急地步。
另一方面,国内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哈塔米为代表的务实派则主张,守住“和平利用核能的底线”,展现灵活,在满足要价的情况下可考虑暂停铀浓缩活动。目前,伊暂停铀浓缩活动、安理会暂停对伊制裁决议的“双暂停”建议;允许伊朗保留几百台离心机继续运转,但不能进一步注入六氟化铀的“瑞士”建议为伊提供了恢复谈判较为体面的起点。而借鉴朝核谈判经验,展开“6+1”(六国加伊朗)或“6+2”(六国加伊朗加机构)谈判也为伊提供了可能接受的模式。伊朗能否在关键时刻适当灵活,恢复谈判,依然值得期待。
但无论如何,伊核问题的症结是伊美关系,30年的对立和互不信任使得任何谈判或妥协的实质都是脆弱的利益交换,伊核问题长期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伊朗 安理会 强硬 安理会推出新决议,伊朗强硬立场能否继续? 安理会推出新决议 伊朗强硬回应安理会新决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