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崇敏 [罗崇敏的视界]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对于当代官员来说,罗崇敏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多年来,他一直是各种新闻媒体追逐的焦点,从云南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从《云南日报》到《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他的形象活跃在荧屏上,更在生机盎然的大地上;他的声音回荡在广播里,更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他的业绩披露在报刊中,更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中。高端媒体这样评价他:其思,超于常道;其行,挑战尺度;其政,频现奇观;其德,近修远播。
  
  其思超于常道
  他追求的不是众人之未见,而是众人有所见,却未思未行的问题的解决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也是世界最顶级的三所大学,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世界精英人物登上过她的学术讲坛,发表过令世人为之振奋的演讲,但人们很难预料会有来自中国云南的“奇官”罗崇敏!他以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感染了这些知名大学的师生――
  2010年 10月,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资深教授在听了罗崇敏题为《现代教育观》的演讲后,颇有感触地说:“许多国家政要到我校演讲,大凡都是讲政策,为什么罗先生你讲的是思想?”罗崇敏说:“因为民族有区别,智慧无国界。几十年前杜威教授到中国传播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我今天来这儿谈一谈我的现代教育观。我是一个行动者,我也想做一个思想者。”
  仅2天后,罗崇敏来到美国另一所知名大学――哈佛大学作了《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演讲,提出“产业富国、制度兴国、素质强国”的普适性的国家发展战略理念。一位英国籍的博士研究生提问:你是一个教育官员,为什么讲一个国家首脑的话题。罗崇敏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我能较好地长期在地方政府履职做管理工作,得益于以国家的理念和战略的思维。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为社稷之业,是我的追求。”
  学者的提问充满了探究的好奇,罗崇敏的回答平实而不失睿智。两次演讲对话都获得了听众惊奇后的掌声。掌声,代表着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却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毅力和恒心。此前,罗崇敏的一次次超乎常道的手笔,无不映射出他那超乎常道的思维――
  3年多前,罗崇敏就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未几,他提出“普十三”。这不仅让从省教育厅机关到市、州、县教育部门的同仁,也让远在京城的不少人士一时哗然。
  三年过后的今天,基础教育的“末端”,即学前教育,一下跻身前沿,成了当今教育战线需要紧急应对的重要任务,以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赫然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入其中。于是,原先那些质疑者无不佩服罗崇敏的“先见之明”。一位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资深人士,事后多次坦言:“说实话,当初对‘普十三’,我是有异议的,但时间是最好的判决者,现在看来罗崇敏是对的,我佩服他那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力。”
  思想者因思想而不凡。罗崇敏从社会底层走来,当过知青、当过乡村卫生员、当过工人、当过学校职工、当过教师、当过机关干部,然后走上领导岗位,直至教育厅厅长,历经诸多工作岗位。他“不患无位,只患无为”。他的思维从未停歇过积极的运转,从来没有停歇在常规、常态,却总是超然于常道,因而总是闪亮先行者的思想光彩。
  面对当下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表现日益膨胀的实际,罗崇敏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逻辑》应运而出。他在书中构建了现代教育的逻辑体系,颠覆性和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价值、教育体制和教育核心的思想,被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他在书中另辟蹊径地回答了“什么是教育?”这一人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命题。罗崇敏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制度教育为保障,植根当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
  这一判断中,“根本”、“基础”、“灵魂”、“核心”、“保障”,显然已经刷新了既往对教育的认识;而“引领”一词,则如白鹤引颈般把过去较长时期中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拉伸到了前导的位置。应该说,这确实是过去认识不足,现今揭示出来的教育功能的本来面目。
  现代教育的价值呢?罗崇敏这样阐述:“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爱自己、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富有忠诚之心、智慧之能的人”。
  罗崇敏对教育有很多思考。他认为,“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使人有全面教养、能全面发展、淳民强国,使人走向幸福。”作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首倡者和实践者,罗崇敏率先对实施这一教育的目标指向进行了阐述。他说:“三生教育”体现着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的统一,片面的应试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把人与生活相剥离,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读两经”,“攻一术”,即只会读课本和考试大纲,只会攻考试之术,这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教育价值的流失教育本真的流失。而“三生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手段,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
  云南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三生教育”,他们从此接受的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时至今日,除在云南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开展了层次不同的“三生教育”以外,全国有13个省、市开始使用云南的“三生教育”教材。这是云南教育史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第一次走出重重大山进入国内教材市场。海内外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到云南考察学习“三生教育”。罗崇敏也因此被国内外媒体不约而同地誉为“三生教育之父”,也因此获得了由教育部、民政部联合颁发的“科学人生”大奖,并应邀在大会做专题演讲。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之际,罗崇敏以代表身份,将自己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写成提案上呈。之后,国家教育部回复称,“三生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省内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三生教育”提出的教育内容在今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都有充分体现。中央领导也多次批示:云南三生教育理念新,工作实,成效好,教育部要认真调研、总结。文字虽短,但却是对“三生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人们惊喜地发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吸收了云南近几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熟悉云南省情的人自然知道这与罗崇敏超乎常道的思维有关。
  罗崇敏具有一般地方官员所没有的全局性战略思维,他在2006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族发展?红河论坛”提出的“制度兴国、产业富国、素质强国”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与会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在罗崇敏看来,历史上的任何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变革。确立有利于各种发展要素充分凝聚和释放,有利于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制度、体制,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
  
  其行挑战尺度
  他在理想中行动,在行动中理想。他挑战的不仅是事业的尺度,也是人生的尺度
  
  有的人说罗崇敏过于理想化,其实他有理想,更有现实行动,更见行动结果。去年年初的一天,云南民族中学的王跃昆老师突然接到了远在厦门读大学的女儿电话。女儿惊讶而急促地询问:“妈妈,云南怎么回事,取消省统一中考了?中考究竟怎么改的?”
  那一段时间,关于云南中考改革的话题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云南再一次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面对罗崇敏,最不该回避的一个词就是“改革”,他一直被人们称为“改革书记”,关于他的改革理念和措施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本厚重的大书。在改革征程中,他一直都是百折不挠,充满坚韧;他雷厉风行,其办事效率之高被称为“罗崇敏速度”。也正因为此,《南方周末》才不惜篇幅对他进行专题报道,称他“其行,挑战尺度”。
  他曾坦诚地说过:“为人,特别是为官,要勇于去做有争议的大事,做有争议的‘大人’,不能平庸,更不能尸位素餐,不能做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干。早在1991年,时任江川县委副书记的罗崇敏,便开始了他“挑战尺度”的生涯,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1995年,罗崇敏调任新平县委书记,他将该县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对全县矿山进行整改,使优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新平一知情者,在谈及当年整改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万分。他说:“罗书记,有气魄,有胆识,那事换别人是绝对干不成的,要知道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干的啊!”时至今日,昆明钢铁总公司的同志还经常兴奋地讲起:“没有罗书记当年新平大红山矿区整治,就没有昆钢大红山今天的大发展。”
  当记者就这事向罗崇敏求证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那是过去的事了。”但新平县的民众,却没有将它视为“过去的事”,在他们心中,新平县GDP能跃为玉溪市第二,就是罗崇敏当时打下的基础,每年县庆,县委、县政府都要派专人来请自己的“老书记”参加,但他却从未去参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书写通史,而不能拘泥于“断代史”中而不能自拔;要放眼未来,不能沉溺于过去。
  此后,罗崇敏在任玉溪市委副书记和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前身)党委书记时进行的改革,在云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改革,当时都有人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罗是对的,我们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态势,与老罗当时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云南民族大学一领导在谈到学校发展时,深有感触地说。
  从县委副书记到州委书记、厅长,尽管职务一直在变,但不甘平庸的罗崇敏从未停止过对“尺度的挑战”,而且每次挑战都带有其鲜明的理念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人民或许知道“红河”是一包烟,或者是一条河,绝少有人知道是一个州级行政单位,更少有人去关注这个偏居滇南边境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但在罗崇敏任州委书记的5年间,这片无声之地出现了极富想象力的“名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乡镇党委班子直选、乡镇长直选、文化体制改革、新闻传媒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代表常任制改革……这中间的任何一项改革在当时都是一颗颗投石,在社会上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也使他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人物。但对于从小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的罗崇敏,一直推崇的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他在谈及这些改革时,铿锵有力地告诉记者:“我们的改革一直坚持三个取向:市场取向,发展至上;民主取向,人心至上;和谐取向,稳定至上。我们的所有改革,无不是围绕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基本思路展开,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多年的改革经历让罗崇敏对改革有着特有的逻辑:“改革者要用心去实践,要有耐心和决心,同时,要有激情,要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是改革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推行改革,是很讲艺术的。”
  罗崇敏有一句名言:“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中走出来,去勇于发现新的开始。”著名评论家鄢烈山先生认为这句话相当精准地反映了罗崇敏这样一个“挑战尺度”者的胸怀和气度。
  事实上,罗崇敏好像永远在跑,而别人似乎都跟在后面散步,其实,就算小跑你也难以跟上他的节拍,所以当罗崇敏来到教育厅岗位上后,就又如进入新的阵地上的指挥员一样,马上就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刺。
  记者梳理出了这样一个时间表:
  2007年12月21日出任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2008年1月25日正式履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2008年3月,启动教育厅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所属86个处级干部岗位和盘托出,让全体干部竞争上岗,要求教育厅55岁以上处级干部一律卸任;
  2008年5月,提出“三生教育”理念,坚守一个“人”字,在全省力推“三生教育”,通过让学生认识“生命”、“生存”、“生活”,探寻素质教育突破口;
  2008年9月,向国务院总理上书提出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疾呼要将学校建成一个最安全,让群众最放心的地方;
  2008年10月,提出普及十三年教育理念;以进一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使九年义务教育下有入口,上有出口;
  2009年1月,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向教育顽疾开刀,将矛头指向学生重负,秉持“减负等不得条件齐全,关键在于行动”的理念,用监督问责制为“减负”保驾护航;
  2009年3月,启动中考制度改革,宣布从2010起,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2009年5月,实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办学集中度……
  从这张时间表上,我们可以发现罗崇敏行事的风格和效率。罗崇敏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有机遇意识、挑战意识、效率意识,不管改革到什么程度,都要具备这三种意识。
  据统计,罗崇敏自履职教育厅以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先后推出各类具有突破性、开拓性的改革措施就达20余项,以至于教育厅一些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在教育厅我们已告别了‘走’,迎来了‘跑’,就是到隔壁拿文件都要小跑”。
  他在论及改革的速度和质量时,曾对采访他的《南方周末》记者说:“能够走快一点,何不走快一点呢,划得着慢下来吗?慢就会失去很多机遇,把远和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把速度和质量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应该在大和好、速度和质量、远和快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罗崇敏其实最不愿将他与“改革书记”、“改革厅长”之类的名词连在一起。他颇具理性地反复强调,我们所推行的所谓改革,其实是一种回归,是将一些不合理、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规定”,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他看来,所有的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他心里最关注的是改革的效果,即发展的成果,而不是那些过眼烟云似的虚名。
  作为一个前行者,罗崇敏思维的触角已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他向记者透露:今年“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关于实施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可以预见,这两个议案势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记者问他对此难道没有什么顾虑吗?他坚毅地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诗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他坦然的语调里,记者似乎读懂了他挑战制度的度量和胆识。
  罗崇敏所倡导的改革,无不是围绕市场化和民生化的基本思路展开。从这一角度看,罗崇敏所挑战的尺度,其实都是那些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其政频现奇观
  他正视政绩,蔑视政治作秀,忠诚于事业,摒弃平庸,执着于创造性的开拓
  
  罗崇敏每到一个地方或单位就职,都会引发一个地方或一个系统的“震荡”,推进一个地方或系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大变革。
  罗崇敏对政绩的看法坦荡得很,他直言不讳:“一定要政绩,领导如果不要政绩是对组织的不负责,对人民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必须要政绩,但这个政绩一定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的政绩,而不是个人为牟利作秀的所谓‘政绩’。”他说,做官就得做出个样子,做出民惠,做出政绩,决不能做昏官,也不能做庸官。
  或许正是这样,罗崇敏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的政绩都不难讲。要说奇观,这应该是最大的奇观。
  官方统计显示,他在红河工作五年间,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大幅提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8%,达430亿元;比如,财政总收入增长192.1%,达112.8亿元;又比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4.9%,达2528元。比如,实施万亿工业振兴计划,建设石蒙、蒙河等高速公路,玉蒙、蒙河铁路、红河机场、红河大道、锡都隧道、五项文化工程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比如,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的1650工程、1150工程、建100余所学校;比如,1000个乡村卫生所的建设,甚至建起了10000个村级公厕;又比如,60岁以上老人的“五免费”等等,不胜枚举。更还有他推出的诸多引起极大反响的改革举措,不是深入了人心,就是激荡了人心。
  他是一个必然给人留下念想的人。
  2008年初,罗崇敏由云南省红河州州委书记调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从此让云南的教育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
  罗崇敏希望把一些个人的思考与理念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中,他迅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艰难的现实面前努力促进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与进步。罗崇敏认为要振兴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必须要进行体制变革。云南省面临着建设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化和现代教育价值建设三大挑战:2008年云南的高考升学率仅为47%;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5年,而云南省是6.3年,排名27位;云南高中阶段入学率是52%,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且2009年才完成普九任务,据《中国教育报》评估,云南的第二次现代化教育进程在全国排倒数第二。
  针对这些现实的困难,罗崇敏强调:“云南不应是教育落后的代名词。”他在寻找着掀起云南教改旋风的风眼。经过充分的调研,罗崇敏将“两基”国检作为突破口。
  “两基”攻坚,是国家意志,政府使命,民众期盼。在云南,“两基”攻坚已实施了二十六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凝聚着几代人的梦想和期冀。然而,到罗崇敏任教育厅长时,云南还有8个县没有完成“两基”目标。对此,罗崇敏感觉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还在罗崇敏履职教育厅第一天起,他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定要让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要使云南的孩子与全国的孩子共同成长,要使云南各族人民与全国人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然而,如果没有“两基”目标的实现,这三个“共同”目标,就犹如海市蜃楼般可望不可及。于是,迎接国家“两基”验收,并确保在2010年通过,提上了罗崇敏的工作日程。
  2008年至2010年,教育厅3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两基”和迎接“国检”。特别是2009年2月4日,罗崇敏主持党组会议研究“两基”工作,之后,仅隔10天,又召开党组会议继续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密锣紧鼓,紧鼓密锣,催得人就像喘不过气来。
  天道酬勤。2010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记入云南教育发展史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正式宣布:云南“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用国家督导室主任何秀超的话说,云南“两基”国检创造了一个全国记录:用时最短,从正式提出申请到验收通过,仅仅用了10个月。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云南两基检查评估组组长王湛在“两基”国检总结会上赞叹说:“云南的‘两基’攻坚工作,成绩卓然,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树立了一座丰碑。”
  “两基”国检顺利通过,对云南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这一工作的具体谋划者和指挥者,罗崇敏用他那一贯严谨、缜密的言语,理性地概括了它的意义:“两基”国检增强了全民的教育意识,完善了政府教育投入机制,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管理,提高了办学质量。
  两基攻坚,只是庞大的教育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在云南教育改革发展的统计表里,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实施校安工程,三年排除中小学危房65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33.05万平方米;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13个职教园区,组建20多个基教集团;加快呈贡高校新区建设,9所高校8万多师生入居新区;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建设1000所农村幼儿园;开展千校现代管理工程,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2009年,罗崇敏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全省的幼儿园到高中都实现校(园)长公选,有18所高校校长也进行了公选。灵活办学所有制,大力发展民办、股份制学校,与公办学校进行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并改造了40%的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为股份制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招商办教”、“引智入校”、“引资办校”,已成功引入55亿元投资。
  “一个民族潜伏的最大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教育危机。教育危机是国家最大的危机。”要消除危机,必须勇敢地直面危机。
  罗崇敏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制造了许多社会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可以用“不公平”来表述。他对云南省初中教育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全省统一的初中升学考试,推行学业过程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下令省重点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昆明市重点中学昆明一中等学校必须每年拿出50%、30%不等的招生比例名额,合理、公平地分派到全省各地区。此前,他还大规模布置了中小学生的“减负运动”。2009年末,云南省教育厅还在省纪委等部门的配合下对违反规定进行补课等行为的校长进行撤职等处罚。
  “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学,上好的学校。”罗崇敏调研后发现云南省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全国24名“奥数”大赛获奖者最后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事业建树,深感“教育素质的流失和创造力的缺失已经使国家的教育出现严重危机”。他认为中国现代教育价值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官场化、学术的市场化、学习的情场化;教育诚信、教育公平、教育竞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严重缺失。他于是下决心取消所有不公平的加分政策,仅留下“少数民族加分一项,并将加分由20分减为10分”,“不再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权力和弄虚作假混入高考过程里,力图体现考生成绩的真实与公平”。
  “教育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价值。”罗崇敏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平价值教育体系,而不能盲目迎合当前的社会需求,自己作为教育厅长,“愿做中国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的先行者,争取探出新的道路”。
  罗崇敏从2007年底上任教育厅长,迄今刚三年时间,云南教育所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如果再加上罗崇敏以“排危”为发端,上书总理,进而引发全社会关心重视教育、提倡教育公平、现代教育;以“两基”迎“国检”的“背水一战”为发端,变压力为动力,为巩固“普九”成果,直接提出“普十三”、“普十五”的更高端目标,并开始在全省33个县、市、区率先试验……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因为罗崇敏的到来,在云南这个边疆省份,教育不再被边缘化,而是汇入社会改革的滚滚洪流中。无论你到哪个地区哪所学校,见到哪个年级的老师学生,都能感受到改革带给他们的激情与欢乐,能领略到教育赋予他们的自由和尊严。难怪龙永图先生在“论道”时说:“中国应该多有几个罗厅长。”
  罗崇敏从常识和良知出发,从责任和使命出发,他对自己工作的首要要求是公平,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必须从理论上、理性上探索和变革我们的教育,从行动上、行为上体现我所探索的理论和我所坚信的理性,比如现代教育,不是口号,是思想。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从思想到行为都要务实。我没有别的目标,我的目标就是让云南的教育与全国同行,让云南的孩子与全国的孩子同享改革开放成果,让云南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且能上好的学校。”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权威的评判者。下面一组数字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云南教育近三年来的进步。2010年,云南省高考录取人数达164745人,比上年增加了4.1万人,增加32.91,高考录取率达到75.6%,超出全国平均录取率8个百分点,其中32.5%的学生就读省外院校。云南职普比达到1:1.06,中等职业教育在校规模达到67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17.7万人;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63.3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10万人;对中小学校进行区域布局调整,包括彻底取消一师一校,撤并500人以下小学,300人以下初中,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并由省财政统一拨款聘请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加大云南与国外教师、留学生的交流数量等……云南教育实现了“五个转变”: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转变;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转变;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到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崇敏大刀阔斧的改革,殚精竭虑的谋发展,虽然他不事张扬,但他依然是舆论的焦点。2010年12月,由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二十余家国内权威媒体发起的“影响中国十大新闻年度人物”评选,他以绝对多数当选。这是民众对他的认可,它赛过任何“金杯”和奖牌。
  
  其德近修远播
  唯真、唯勤、唯和、唯廉,是他的格言;民生疾苦永驻于心,是他不变的情怀
  
  罗崇敏从事过许多工作,当记者有点困惑地向他求解,为何他能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罗崇敏向记者解释:“我认为,无论一个人在哪一个岗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都是一个偶然的选择,但这个岗位所要推进的事业则是一种必然,你怎样把偶然的选择和必然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就要赋予这些角色以不同的含义。我经常用《论语》上一句‘临事而惧’来勉励自己和同事们,人应该居安思危,这就需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人生短暂,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少,能做的事就更少,所以就应更珍惜时间来学习和工作。”人心是杆秤,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民众是不会吝啬自己的情感的。2006底,云锡公司一名叫姒振理的78岁的老人在听说罗崇敏书记力排众议实施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公厕、乘公交车、进公共体育设施、进图书馆、进公园后,非常激动,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了一幅“雄鹰展翅”国画送给罗崇敏书记,当罗崇敏接过姒老的画卷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我们只是干了政府应该干的事,面对我们这么纯朴的民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
  罗崇敏是一个精细的人,他曾在全州干部大会上扳着手指算了一笔时间账:如果把人生看作只有75年的光阴,那么前25年基本上都在学习中度过的,而25岁到50岁是自己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关键,也是最辉煌的时期,50岁到75岁大凡是在寻找一个人生的平衡点,逐步又回到原点。罗崇敏说,“人生算来算去我觉得只有25年的黄金时间,这25年按照三分法来分,那么睡觉除去8年时间,吃饭、娱乐、学习占用了8年,我们用8年的劳动换来67年的享受,我认为这是宇宙和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是社会对我们的厚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所以我积极提倡‘四唯三明治’的为官作风。”
  在罗崇敏的《天鉴》一书中表达了治国理政、养身正家的为政之道。他一直崇尚和坚持“四唯”和“三明治”。所谓“四唯”,第一是唯真,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实,求取真知做真人做真事,把能做的事尽量做好,至于这件事情今后怎么评价这是后人的事情。第二是唯勤,他和他的同事一样努力学习勤奋学习,勤政吏治,勤政为民。第三是唯和,就是与领导班子成员、与同事同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和衷共济、和谐共振,共谋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第四唯廉,就是要廉洁行政,廉洁从政,不为不廉洁的行为所困惑。所谓“三明治”,包括明智、明快、明净。明智就是要使机关履职人员明白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的神圣性,全面加强职能建设,全面履行职责任务。明快就是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权力,在监督中行使权力,快节奏推进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明净,就是清正廉明,勤政为民。
  罗崇敏不仅是“四唯三明治”的首倡者,更是“四唯三明治”的践行者。
  还在红河州工作期间,罗崇敏曾在一次全州干部大会上饱含真情地引用了郑板桥的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来表达自己对民生的关注。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的“四唯”形象。要像崇尚科学一样崇尚监督。罗崇敏神情严肃地告诫每个领导干部,用权要讲“官德”,交往要讲原则,在用人上违反规定每安插一名亲属、一名亲信,就等于在脖子上给自己套了一个绞绳。
  有人说,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与罗崇敏接触和共过事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罗崇敏同志有肚量!
  “罗崇敏同志容得下人,在他手下干事,我感到踏实,有奔头……”红河州一位州级领导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其实,从罗崇敏每次履新时都要反复强调“我是来写‘通史’的,不是来写‘断代史’的”这句话,我们已经洞悉到他那宽阔的胸怀。“写通史”,在当前的官场生态,是需要度量和智慧的。记者曾到过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城,发现街面上竟找不到一棵碗口粗的道旁树。一打听,原来是当地几任市委书记都与前任种下的树“较上了劲”,一上任就换树……
  这或者是个案,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要真心实意地“写通史”的不易。但罗崇敏做到了,记者曾到罗崇敏曾经工作过的几个地方采访了解到,罗崇敏总是在充分肯定前任的成绩的基础上,推进工作,在传承前任事业的基础开创新局面,创新新业绩。他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专访时表明了他的心迹: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履职,都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来继续前行的。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来否定前任,哪怕是前任做得不足的,也可作为一种经验、教训的遗产,继承下来。任何创新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任何发展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所以我们经常会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警示和推进工作。用否定前任领导来肯定自己,彰显自己,这既是能力水平问题,更是为政品格问题。
  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抵毁别人作为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表现形式只能证明自己的空虚。
  著名学者章士钊说过:“为政有本,本何在?曰在有容。”罗崇敏一直在践行着“容”,因为有容,他才无欲,他才有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这是罗崇敏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记者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到,从罗崇敏担任副县长以来,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补助。记者私下里以处级干部的标准估算,这笔钱已有好几十万元。当记者向罗崇敏当面求证这事时,他非常平静地说:“这不能说我高尚,我只是凭良心行事而已。你知道像我们出差,单位都会安排好吃住行,为什么还要去报差旅费呢?我认为干部出差差旅费报销制度有必要进行改革。”
  他在红河州时,常会有论述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章发表,稿费却从不收受。为此,他专门给州委宣传部写信表明自己的态度:“送上最近一段时间的稿费1500元,请你们商量着处理,以前的稿费我已吩咐秘书捐给了希望工程。今后,请转告《红河日报》、《红河》等州内报刊,不要再给我发稿费。我在媒体上发表一些调研性文章是我的职责所在,怎么能再领稿费呢?”到教育厅后,罗崇敏经常应邀到外地讲演,所得的讲课费,他也按照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交给云南教育基金会。为此,罗崇敏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他说:“厅长,这是您劳动所得,没有必要每次都交出去。”罗崇敏就非常严肃地扳着指头算了“三笔账”――政治账、经济账和法纪账。他深情地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牢记“三知”:知足常乐、知途奋蹄、知恩图报。罗崇敏说,这“三笔账”,每个领导干部都算清楚、想明白了,就有抵御腐败侵蚀的能力了。能“三知”,就能保持勤政廉政、奋发有为的品格和精神了。
  罗崇敏唯勤的品行声名远播。他30多岁方读初中。在江川一中工作时,敲过钟,煮过饭,别人叫他师傅。后来做誊写工作,别人改叫他老师。老师这个国人素来景仰的称呼,竟然给了他鼓舞、给了他激励,他发奋学习,三年读了三个专科、一个本科,后来又读了硕士、博士,现在成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真正从“师傅”嬗变为“老师”。季羡林大师曾说,罗崇敏的经历,就是一部励志教科书。
  说起这一段往事,他就念起他的母亲。他说,母亲是他一生最爱读的书。常思、常念、常回味,且思不尽、念不尽、回味不尽。他说,8岁时,跟母亲去打柴,稚嫩的肩上担着沉沉的担子跟在母亲身后。中途,实在挑不动了,他要歇歇气。不想,母亲先回去了,挑好水做好饭,又返回去接他。父亲是他最爱读的又一本书。他的父亲先后在江川县和玉溪行署工作,笃好写作。工作之余,常要写这写那。陋室孤灯,笔耕不辍,也在他心中刻下了不倦的身影。老人家至今83岁,还常写文章在《中国老年报》《云南政协报》和《春城晚报》上发表。他从此知道了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勤奋,要做什么样的人。
  罗崇敏唯和的态度,常为人所称道。罗崇敏常说:“人格是平等的,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是渺小的。”所以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常说,罗书记对清洁工、对门卫值班人员都十分尊重。不久前的一天,他的博客收到一位武警战士的父亲发来表示敬意和感谢的邮件。那是罗崇敏从一个领导机关走出时,站岗的士兵向他立正敬礼。士兵没想到,罗崇敏会走来拍着他的肩说,“你辛苦了,天冷,多穿点衣服。”这位战士对父亲说,他当时就想哭。因为他当兵以来,还没有与领导握过手。这位父亲说,他们全家都感到温暖。事实上,罗崇敏只要有机会,就喜欢与群众在一起说甘道苦。每下基层,他最高兴的,就是能和工人、农民、教师、职工多待一会儿,和他们拉拉家常。他那和蔼的神情,平实的话语,常使人有一种温暖感。
  罗崇敏说,我喜欢抓大又抓小,但不抓不大不小。人要在不同岗位善于从小事做起。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伟大的事情都是平凡的人做出来的。做任何事情你只要追求极致,只要用爱心、用信心、用专一之心去做,一般都会有高人一筹的结果。扫厕所比别人扫得干净,在同行里你就比别人行,你就是人才。他在江川县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时,就坚持每天早到半小时义务打扫公共厕所,保持了厕所的清洁卫生。当他不在办公室工作后,该公共厕所就不那么干净了,一位同事曾幽默地说:“罗副主任任副县长了,我们的厕所就脏了。”他听了以后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因为他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追求极致目标,哪怕是目标实现不了,但我已经作了努力,也就问心无愧,安然自得了。如果不努力,而达不到极致目标,会终身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崇高理想。出身于耕读世家的罗崇敏,当然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义务,是父母永远不变的爱心,父母要给孩子良好行为和爱心影响;要伴随孩子成长,而不控制孩子成长,要使孩子飞翔,就别放在暖翼下。
  记者在一本由新华社记者所著的《政鉴――罗崇敏的履职报告》中获悉,罗崇敏在当副县长时,女儿读初中,他叫女儿带着弟弟去农村老家住,让他们自己做饭吃。他当县委书记时,儿子读初三,假期,他让儿子去砖厂打工。一天他下乡工作,恰巧看到儿子端着口缸在路边吃饭,满面煤灰之中,只见两个眼珠在转。他心中十分难过,但一咬牙,转身走了。儿子干了一个月,挣了56元钱,全部交给母亲。他心中非常感动,却未止于感动。他建议儿子把钱捐到县上“希望工程”办公室。儿子欣然同意。他在玉溪市委任副书记时,女儿和妈妈要去昆明办事,他也要去昆明开会,但他不让母女俩搭自己的车,让她们坐班车去,儿女结婚只送台电脑和一对花瓶……当记者向他问及这些细节时,他淡然一笑:“父母应该更多地给儿女留精神财富,不要给他们留下精神负担。”
  对此,他的儿女们已渐渐习惯了父亲,理解了父亲。
  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犹如罗崇敏生命中的北斗星一般,召示着他前行的方向。因为不论是谁,不论官有多大、学有多成,归根结底还是人。有了真、勤、和、廉的人,就是成功的人。只不过,罗崇敏行进的姿志,仍是异于常人的独立特行。
  行文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罗崇敏的视界,是为人有厚度,为事有精度,为官有深度的视界;是学习有广度,工作有力度,生活有维度的视界。

相关热词搜索:视界 罗崇敏 罗崇敏的视界 罗崇敏改革被终止 罗崇敏案件调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