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乡三级文化网络,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客运配套设施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先进文化,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构建和谐新农村,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体现。
【关键词】三级;文化网络;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在城乡要建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大院、文化户、图书室等为基地的“三级文化网络”,城乡三级文化网,承担着基层文化体制的正常运转,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但是,随着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基层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离上级文件的要求有没有距离?如果有,距离究竟有多远?原因又在哪里?该如何去解决?下面就这一系列问题,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做以分析阐述:
一、现状和现实
(一)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户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实际调查显示,近年来,在上级政策的扶持之下,通过地方基层领导的努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所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化馆升级改造已列入了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分批次在建,农村图书室、文化户、文化大院,也以示范性建设转向规模性建设。但是,另一种情况的出现,应该引进足够的重视。①在列入升级改造的文化馆中,有的部分用房危旧情况严重、建筑面积也不适合新的厅室场所的规定、位置和周边环境不适合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用价值不高,不易再进行投入改造;②在新建或改扩建的文化站中,有的建成之后就闲置起来,有的被挤占挪作他用,有些主体用房建成之后,配套设备跟不上,特别是必备的音响器材、报刊图书、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等;③新发展的图书室、文化户等,没有专人管理,不能全天对群众开放,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保障。
(二)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户等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
多年来,基层文化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制约基层文化发展、提升文化活动档次、品位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本地专业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目前,文化馆的人员的结构大致分三部分:一是70、80年代从其他文化单位(如剧团)分流过来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大都只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且年龄已高,专业能力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活动的需要;二是80年代、90年代分配来的大学生,文化素质高,但好多专业不对口,经过后期的学习和培训,部分人员能在工作中慢慢熟悉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三是从其他单位借调过来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但工资和待遇不能与之配套。乡镇文化站也是同样境遇,在70年代,有专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他们虽然专业素质不高,但他们熟悉本乡镇的文化工作,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任务,能很好配合文化馆,搞好农村文化工作,8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随着文化站的名存实亡,这部分人员在编的被改做其他工作,不在编的被辞退。致使目前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文化户、图书室、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场所,管理人员大多是村里的文化热心人,或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编制,没有经济待遇,都是义务志愿者。
(三)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户等活动经费下拨情况
目前,大部分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对文化的投入微乎其微。文化馆除工作人员可以保障工资正常发放外,业务费几乎为零。有特别重要的活动时,要临时申请经费(比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费既是拨付也只是杯水车薪,很难高质量完成任务。大型节庆日搞一些文艺活动,文化馆工作人员亲自出去拉赞助,争取一些商家和单位的支持。由于没有经费,专业工作人员常年不能外出进修培训,有个别费用还要自己长期垫付,很难报销。乡镇文化站和文化户、图书室的情况和文化馆大同小异。
二、分析和思考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发展和建设,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前沿阵地的三级文化网,在部分地区,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没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之不能很好的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不能很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这些问题从客观上看,有些也在情理之中。但从主观上分析,也有该为且能为而不为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下列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不好"三农"这一重大课题,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改革中的伟大实践。我们在关注和保障农民物质权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集政治道德教育、法制宣传、科学技术、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阵地,尤为重要。它可以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精神保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有些同志甚至个别领导,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主观上根本没有主动性。
(二)经济支持不到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文化建设要有坚强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特别是,现阶段的文化事业、文化活动还大都处在公益性阶段,各级财政的经费拨付尤为重要。只靠上级一次性的投入,地方没有配套资金,好多文化项目不能正常开展。
目前,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没有固定来源,大多靠集资化缘的形式来筹集经费,开展活动。这种全部依赖外援筹措经费的方式,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很难以为继。经费困难成为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体制不到位
目前,作为乡镇三级文化网的馆、站、户,在管理体制上存有症结。作为文化主管部门的文体局(文化馆)对下面的文化分支机构没有管理权,只有业务上的指导权。客观上基层文化站的人、财、物的领导权、行使权归属乡镇政府,文化馆和文化站人、财、物没有隶属关系,就不能很好的把各项工作传达分派下去,农村广大群众对文化活动需求的信息也不能及时的反馈上来。网络不疏通,就不能很好的运行,各项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比如,这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文化网络健全的地区,任务经过一级一级的分解,把一个庞大的工程分解成无数个个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藏,并及时的把各项资料汇总整理上报;而网络不健全的地区,只靠文化馆几个专业人员,要跑遍全县几百个自然村,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很难如期完成的。
(四)人员配备不到位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是人才。毫无疑问,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更是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目前基层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态。年龄结构偏老,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能力偏下,虽然工作积极性保持较好,但与新形势的要求,差距正在拉大。这样下去既无法适应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更别说去发现培养新的文艺创作人才、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了。
三、对策和建议
鉴于部分地区存在的情况,对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与上级要求的差距,我们不仅要看到已经产生的差距,还要看到我们自身具备的优势。近几年,广大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对文化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上级扶持的政策和投入的力度正在加大,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地方财政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加大资金的投入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完善城乡三级文化网络,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有关文化部门,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在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中,策划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方案,积极争取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使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探索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比如:地方政府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定百分点,投入文化建设。
(二)调整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保证城乡文化网络正常运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建议县(市)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
(三)打破现有人事制度,改变文化馆、站人员结构。
在部分基层文化单位可以试点,打破现有的人事制度,一是可以启用以前辞退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他们对本地的民俗乡艺、文化遗产等了如指掌,可以让他们对年轻的文化工作者进行传、帮、带。二是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员,让文化馆、站的血液真正“新鲜”起来。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以文养文,自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变“伸手要钱”为“市场挣钱”,这不仅能自行解决部分人员的待遇问题,也拓宽了自身的功能和生存空间,符合“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思路构想。
综上所述,只是对个别地区调查后,对农村文化建设个别问题的一点看法和建议,相信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农村文化建设会得到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8-18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建设 城乡 加快推进 完善城乡三级文化网络 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完善城乡三级文化网络 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