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上的清华] 清华体育场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当清华还是留美预备学校时,重视体育基于一个朴素要求:那些注定要留洋的年轻人应该有个强健的体魄。那个时代,中国人还被称为东亚病夫。   清华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将体育看做造就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
  
  1911年4月29日,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班在清华学堂开学,建校当年,清华着手成立体育协会和各种以西式体育训练为主的体育代表队,比如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田径队、网球队。曾任清华副校长的周诒春说:“我清华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今日之学生,宜着重德智体三育固矣。”
  
  “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周诒春是“强迫运动”的发起者,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4时到5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
  1916年,周诒春谋划并动工兴建清华“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三年后,体育馆落成,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室内游泳池。体育馆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体育馆,即使在美国也实属一流。旅美数学家陈省身曾回忆:“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1916年的《清华周刊》记载了清华人对体育的重视。在这篇名为《学校体育之真精神》的文章开篇提到: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普……清华体育之盛,已执牛耳于华北。
  体育馆建成后,清华取消“强迫运动”,开始实施正规体育课教学。学校规定,学生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著名学者吴宓、梁实秋分别因跳远、游泳不及格,经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洋。
  “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而当时将体育列为全程教育内容的学校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燕京大学于1934年赵占元应聘之后才开始确立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的制度。
  除了校方组织,早期学生也自发组织体育社团,如1913年由高级班学生薛桂轮、郑重、乔万选、张宏祥等发起“武德会”,以“研究中国武术,强健身体为目的”;1916年中等科低年级学生发起“三育研究会”,以“联络感情,练习口才,锻炼身体为宗旨”。
  1920年,马约翰成为清华的体育部部长。在他的推动下,清华的体育气氛更加浓郁,在华北地区被誉为体育重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外界评价清华有“三好”: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翌年,设立17个学系,体育学系为其中之一。也是在这一阶段,清华的教育重心从培养留学生到转变为为中国培养人才,学校的体育目标也相应调整,即:体育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奋斗到底不退缩;纯真的运动道德;为社会作贡献或牺牲;合作和帮助他人;永葆清华荣誉等――“体育”也正式成为清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1931年,梅贻琦出任校长,这位清华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对体育更加重视。他提倡“各种运动、促进生理上的健康,训练身体各部的合作,并使个性有适当的表现,同时养成良好品行”的体育教育方针。在这期间,他发表过一系列有关体育的论文:《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体育之目标》、《关于体育比赛》、《时局与健康等问题》……
  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在《清华的校长们》一书中写道:“为了开展体育课,学校不惜斥巨资进行场地和设备方面的建设。1932年,体育馆的扩建工程竣工,跟着又建设了多处室外运动场地。到1935年,除设备齐全的新、旧两座体育馆外,还拥有1个带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2个标准室外足球场、12个篮球场、1个角力场、2个溜冰场,还有遍布于校园的各种运动器械,其规模不但在国内是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可同当时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媲美。”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的体育传统受时代和环境限制无法推行。直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的体育才得到恢复。
  1952年,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在蒋南翔的提议下,清华相继成立了足球、篮球、田径等二十多支体育代表队。
  1953年,清华校务行政会议决定成立校运动会筹委会,着手举办清华建国后的第一届运动会。同年5月,第一届校运动会开幕,共有千余名学生运动员参加。钱伟长等几位教授也参加了田径项目的比赛。
  “差不多50年前,我们那时候开校运动会,观众台上真是座无虚席、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让你不自觉地就振奋起来了。一个系的系旗一挥、锣鼓一响,大家就跟赛歌似的,一个接一个。”清华校友曹振水教授回忆。
  第一届清华校运会开创了建国后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竞技体育运动的先河,校运会也成为清华每年例行举办的一项传统体育赛事。
  1957年,蒋南翔在清华体育干部会上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句口号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园里常见的景象是:下午4点半,学校的大喇叭响起来:“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很快,操场上、校园的路上,到处出现了跑步的人群,蔚为壮观。1952级清华校友张益回忆说:“那时,体育生活已经成为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都说:‘如果把体育从我的生活中夺走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曾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的胡凯,一路从清华的本科读到博士。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我常常会想象50年代清华校园的景象,每天下午,宿舍里的男孩们一起相约去跑步游泳,周末还要组织马拉松。他们并不是为了取得名次,而是真正热爱体育。”
  截止到“文革”前,清华共培养11名运动健将,这在非体育院校的全国高校中是少见的。“文革”时,学校各项设施遭到破坏,体育运动一度停滞。
  毕业于外交学院的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去清华演讲时曾回忆:“清华大学有一个口号叫做‘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很清楚这句话。因为我的高中同学里就有后来大学上了清华的,我以前经常到清华玩,看我的高中同学。从展览路的外交学院骑一辆自行车到这里,然后踢场球,洗个澡,然后打个麻将。”
  在北京的所有高校中,清华的体育设施和氛围无疑是最好的。某高校论坛上有同学做过这样的点评:“北大的未名湖就占去校园的一半,而清华四处都是足球场,篮球场,要想运动,我们肯定去清华。”
  改革开放后,清华把本科学制从五年压缩到四年,体育课程却反而增加了学时,并开设了研究生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活动以“马约翰杯”为主线,40多个单项,贯穿全年。清华的一项统计表明,自2000年起,每年有5000个清华学子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
  与百年前的清华一样, 现在的清华人体育课不及格是不能毕业的。
  
  争议竞技体育
  1994年清华校长王大中与书记陈希在校运会开幕式上倡议:把清华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惊人之举。
  同年,清华大学开始着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清华破格录取了铅球运动员黄志红等现役、退役运动员,目的只是为了了解什么是“高水平”。
  1997年始,清华开始每年冬天举办体育冬令营,从中挑选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运动员。这些人的体育成绩不但要达标,在当年的全国普通高考中还要取得清华认可的成绩。清华著名的眼镜飞人胡凯形容冬令营的竞争激烈“不亚于奥运会”。
  清华的体教模式的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和体校体制显露弊端。从事专项训练的业余选手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比例是12:1,这意味着想吃“体育饭”的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能登上塔尖。
  更大的冲击是,改革开放后,“一身伤病,文化素质不高”的运动员的出路越来越窄。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万退役运动员中,近80%的人正不同程度地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等生存问题的困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体育做出了两项改革:第一是体工队学院化,第二就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
  作为全国的顶尖学校,清华成为试点之一。在1994年刚刚展开体教模式的前十年,清华内部有过质疑:该不该花学校的经费去培养竞技运动员?
  的确,由于体育经费不足,清华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只选择了田径、射击、跳水、赛艇、篮球五个项目。
  胡凯说:“与省、市专业队相比,学校的训练条件还很艰苦,由于学校没有室内训练场,每年冬天,教练都带着我们四处借场地训练。另外,学生运动员的身份导致我们参加比赛的机会也少得可怜。只要能参加大赛,获得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们就很满足了。”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杨振斌曾说:“清华搞竞技体育,初始投一点钱可以,但长期坚持,压力太大。现在田径、射击等几支队伍的日常开销都是靠社会赞助。如果有关部门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办竞技体育,保证高校运动队的基本温饱,学生们的运动成绩还会提高。”
  
  世界冠军的影响
  2005年,清华的体教结合模式终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胡凯为中国摘下了历史上第一枚男子百米金牌,王颖拿下了三级跳的冠军;同年的十运会,清华代表重庆队,拿下了4金、5银的成绩。
  竞技场上取得的成绩消除了外界的质疑,在清华内部,这样的探索终于获得首肯。
  胡凯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在他拿到百米金牌回国后,有校领导曾说:“以前觉得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只是为了竞技体育,但现在,当这些世界冠军和普通同学一起吃饭,洗澡,上课,甚至住在同一间宿舍时,这种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刺激是巨大的。这会让同学们感觉到,世界冠军就在身边,体育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一部分。”
  清华体育教研部主任陈伟强形容“胡凯们的成功”为清华办高水平运动队“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告诉人们“风物长宜放眼量”:“除了举国体制,体教结合这条路子也是可以成功的。”
  实际上,“清华模式”也解决了举国体制的两大弊端:残酷竞争导致的“塔基”现象以及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
  “胡凯们”每天上午学习,下午训练,他们中的90%在毕业后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胡凯们”的教练大多拥有硕士博士生学历,他们提倡用较少的训练时间,科学训练。
  国家体育总局一位专家点评“清华模式”时说:“我国专业运动员训练时间之长、教练数量与运动员数量比率之低、支持辅助人员之多是世界罕见的。清华大学将体育科研渗入运动训练,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剔除无效劳动,变粗放训练为集约训练,这无疑也有利于加速我国训练科学化的进程。”
  1999年射击队的成立是清华体教结合的又一突破。
  近些年,清华射击队纳入国家射击集训队管理体系,在国家队十个训练班中,其中一个是清华班。清华田径队采取队员注册在各省市区队的模式,代表省市区队参加国内的大型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模式解决了清华的体育“经费”问题。
  每年冬天,清华的体育活动最为活跃:一边是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体育冬令营的孩子们,他们心怀憧憬地在操场上接受各项检测,也许成为下一个“胡凯”不过是场梦,但即使不成,这所大学也可以为他们开启人生另外一条金光大道;另一边,校园内外汇集的成百上千身穿短袖短衣的清华学子,一年一度传统的马拉松赛事又开始了。
  从不做“东亚病夫”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从“强健学生体魄”到“培养世界冠军”,100年过去,体育已经深入这所大学的血脉。

相关热词搜索:清华 场上 体育 体育场上的清华 清华大学体育场 体育场上的清华doc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