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辩复星 复星集团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10年6月9日,身着条纹T恤的郭广昌出席一个论坛时,记者提到一个不轻松的话题:复星系多元化投资的可以说很像GE,但是复星所投资的每个项目都没有进入行业前三名,这和杰克•韦尔奇的“行业前三名”理论相差太远。
显然,郭广昌对这个问题已经不陌生,他快速回答了这个问题。
“杰克•韦尔奇所说的行业前三名,即,不是前三名就退出。我认为有资格说这种话的只有杰克•韦尔奇,否则每个人都能成为GE的总裁……”
实际上,从复星成立到现在,多元化,以及多元化投资带来的问题一直是郭广昌所要面临的质询。
王石的异议
对于复星多元化的问题,并不单是媒体对复星的“好奇”。就连同行的企业家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王石。
“王石一直问我,他说即使去爬山,也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房地产上,而你既要关心房地产,又要在意钢铁,精力肯定会被分散掉的。”2008年,郭广昌曾笑着对外界回忆。
万科曾经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司,被王石形容为,早期除了军火等极少数的业务不碰,什么都涉及。但经过思索,万科走了一条专业化的道路,跻身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行列。万科的专业化理由是,资源集中,只做一个房地产,就是房地产范围也只做住宅。唯此,才能形成资源优势,形成竞争力。
坊间有传闻,王石对复星的状况,说了一句触动郭广昌的话。大意是,复星也做了多年,旗下多家公司没有一个一级品牌。
麦肯锡曾做过一份分析报告,通过对412家企业样本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专业化经营方式,股东回报率(TRS)22%;适度多元化经营方式,TRS 为18%;多元化经营方式,TRS 为16%。如此看来,从回报率的角度看,报告支持专业化经营方式。
王石曾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原因:想来许多民营企业在每一个专业市场里都面对着能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自己的国有或跨国的巨头竞争,被迫选择以速度冲击规模,以资源抗击能力。
也有人认为,中国市场发育的不完整,带来了很多“野蛮生长”的机会,这是特色的“国情”,不能把国际多元化的成败得失简单地照搬到中国。
这些或许可以看做对复星通过多元化高速扩张的理解。
不过,王石仍坚持认为,这并非长久之道:以短期的资源来抗击巨型企业长期的能力,即便存在局部和短期的合理性,在更长的时期来看也难以是最优的。“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能否有效克服短期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能否具有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的选择。”
对此,郭广昌也有自己的理论,他认为,管理无定式,“没有一条路一定是对的,没有一条路一定是错的。如果出来一个商业模式,没有被人骂过,没有被人挑战过,到处都是喝彩,你自己也会觉得,那是瞎蒙。”
他反对在这个问题上贴标签,“尤其是理论界,思维能不能宽宏一点?能不能稍微理性一点?不要用贴标签的方式,不要用有罪推断的方式。首先认定你是一类,然后根据这类的东西找特征,找出来之后,证明你就是这一类,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整个理论界的悲哀。”
关联和整合
即使按照郭广昌所言,对于多元化的模式,业界不“贴标签”,但对于复星众多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整合问题,也难以让人忽略。
在《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一书中,华银投资公司副总裁刘红点评了复星的运作。他说,仔细观察,其实郭广昌所选的道路与其他民营投资控股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产业整合以及金融资本运作相互依托。
他认为,多元化投资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若投资的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则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德隆系”的问题,就在于过高估计了自身管理庞大的无关联的投资组合的能力。
他对复星系提出建议,“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复星投资的部分产业至少能产生比较稳定的现金流,这样能保证集团的财务现金链条不致轻易断裂。”
这就给复星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在几个行业内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给集团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众所周知,复星在房地产、钢铁、金融、媒体、商业、矿业等各个板块都有大手笔的投资。但正如文章开头那位记者提出的问题,这些板块无一在行业内做到前三名。为此,复星高层今年已公开表示,产业整合已成为复星下一步的重点。
比如属于轻资产的媒体行业。易观国际商业解决方案总裁杨彬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复星在媒体产业的投资囊括了上下游各个产业链。但是,这些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效应的充分体现还需要时间检验。
这样的担心也存在于重资产的钢铁行业。刘海民,中国冶金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作为投资公司,收购的钢企之间能否做到协同,然后达到最佳效益,这也是个问题。
钱袋子问题
而横跨多个行业的投资,则直接考验着复星的钱袋子――资金链。
有媒体曾仔细观察,21世纪头三年里,复星系同时几个产业领域资本密集整合。这等于从复星钱袋里往外撒下大量钞票。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三年中,除了复星医药于2003年底发行了9.5亿元可转债之外,复星并无任何实质性获益融资操作。
值得庆幸的是,在2004年中央要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控之前,复地抢先在香港上市,拿到了18亿港元。
一本叫做《昌运复星》的书提到,在很多领域,复星都是刚投入大笔资金,脚跟尚且未稳,就突然直面收缩的信贷环境,财务压力之大不难想象。比如钢铁,在这个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领域,宁波建龙遇阻不能及时投产,南钢股份的高负债也直接推高了复星的流动负债风险。
2007年,复星国际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数百亿港元。招股书里大量数据表明,如果不及时完成此次IPO,复星将难以满足其他业务领域倍增的资金缺口。看上去并不算高的负债率让复星不得不将融资的四成拿去还债。
复星的钱袋子到底如何,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问题。
2008年,两家复星系上市公司豫园商城和南钢股份2007年报出炉后,《上海商报》曾评析说,单纯从财务数据看,业绩让人满意……而被市场关注的是,喜人的业绩背后,是更为迫切的资金需求。当时,一位行业分析师曾向记者表示,“负债总额逐年上升,流动负债比例过大”,是复星旗下上市公司的特点。
针对两份年报,普华永道一名注册会计师明确表示,“在多个产业扩张速度都加快的复星系,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来维持庞大的产业链运作。仅靠公司本身的现金流,复星系不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
为了开源,复星进一步融资,发行债券,同时,2008年1月,通过减持南钢股份,郭广昌回笼资金超过7亿元。2008年11月,复星把招金矿业的持股比例从最初的14.6%减持到2008年11月的3.46%。2009年退出宁波钢铁项目时,回炉资金13亿元。
紧接着,郭广昌在企业内部提出了扩大对服务业和消费品等轻资产的投资,以减少钢铁、矿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周期性太强带来的困扰。
反周期运作和对重资产的减负,确实使得2008年的复星拥有了不错的资金面。但毋庸置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复星旗下各版块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郭广昌很清醒,资金意味着什么。2008年,他公开表示,“复星要注重现金流、注重多渠道融资,除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外,也注重长期的债券融资。”
受金融危机影响,在财富榜上,他的个人资产大幅度缩水。但是更让他在意的,是复星的粮仓是否充足:“这次金融危机,巴菲特账上有1000 亿美金的现金,李嘉诚则有1000-2000 亿人民币的现金,而复星只有100 多亿人民币的现金,这两个级别基本反映了差距所在,我们还要努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