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帝国路线图|复星帝国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10年6月17日,新闻发布会上的郭广昌满面春风,他的旁边是地中海俱乐部全球CEO亨利•吉斯卡•德斯坦。他们亲手缔结了一笔引人关注的交易――复星国际收购地中海7.1%的股权。
  这意味着中国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正式起航海外。
  这仅仅是个序曲。刚刚过去的7月份,复星医药宣布与阿根廷最大的医药企业Chemo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开发药物。在同一个月,阿根廷总统访问中国,在他出席的一个午餐会上,记者捕捉到了复星国际总裁汪群斌的身影。他说:“复星对矿业领域的投资兴趣不比医药领域差。”
  这句话的最新注脚,就是近期复星与大同市政府的协议,复星将重组同煤钢铁,进一步扩大其在矿业领域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些都是复星投资领域的冰山一角。据路透社报道,四家中资财团已接洽美国国际集团(AIG),希望收购后者旗下的美国友邦保险(AIA)。其中一家“财团”的名字就是复星。
  如果把这家民企比作一个人,这个人有太多的身份,房地产、医药、矿业、零售、金融、钢铁、媒体……遍地开花的它,这些年已悄然将触角伸到了各地。
  复星是谁?这样一个民企帝国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咨询公司起家
  “一定要说的话,可以说我们是年轻的和记黄埔,更接近上世纪70年代的通用电气。毕竟我们企业目前只有15年的历史。所以企业之间不能只进行简单对比。”2007年,复星国际香港上市后,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曾如此表示。
  “复旦五虎”白手起家、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性企业、多元化的投资集团、中国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就是对复星的粗线条定义。它的更详细的释义,还需要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1991年的中国,还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吵,第二年,郭广昌和同样在复旦工作的梁信军决定下海创业。新公司取他们各自名字的一个字,名为“广信科技咨询公司”。
  这并不是郭广昌对于时局的赌博,当年,整个中国的民营经济都被一件事情点燃,小平南巡讲话。这让借好钱准备出国的郭广昌把发展的目光重新投回国内。
  同时期,王功权、冯仑、陈东升、田源等分别从党政机关的岗位上下海,创办了房地产、拍卖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这批官员、学者出身的“个体户”日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史上主流的企业家,史称“92派”。
  就在郭广昌满大街找大爷大妈做公司问卷调查时,1992年,唐万新在新疆注册成立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德隆在2004年以前一度成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极致的标本。
  没有批文,也没有对政策天然的敏感,“92派”占优势的房地产、金融领域,对复星来说过于高深。原始资本,更是郭广昌的短板。
  复星的第一桶金来自郭广昌和梁信军二人在复旦的经历。那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起步,专业的市场调研成为各大公司征战市场的敲门砖。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全国的咨询公司不超过10家,经济中心上海就有4家。郭广昌和梁信军相互核计着,暑假带着学生做社会调查的专业方法和经验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派上用场?
  他们决定从知本入手,于是,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平房里,复星公司最早的雏形诞生。公司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386电脑。郭广昌经常骑着一辆28式的大横梁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跑业务。
  第一笔大生意很快到来。
  1993年台湾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出谋划策。看到相关招标书后,郭广昌蹬着自行车回到公司兴奋地传达这个消息。他隐隐地感到机会来了。广信最终获得合同。他们的工作被高度认可,元祖甚至在合同数额之外,奖赏了2万元。账目上30万元的报酬让郭广昌和他的团队由衷欣慰。不到一年,第一个100万元就这样被广信收入囊中。
  当年,郭广昌、梁信军的另外三个校友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外称“复旦五虎”的复星核心团队由此汇合。广信也由此改名为复星,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谐音“复星”。此后,在接近20年的商业生涯中,他们一直并肩作战,并未应验中国古语中“能共苦,不能同享福”的古语。
  
  进军房产医药
  收获了第一桶金的复星,并没有固守既有的业务。反而在1993年6月,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转而主攻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制药。
  当时郭广昌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必然会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必需品,蕴藏着无限的可能。由此,复星成为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只是有些太超前。直到1998年,国家才确定了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1993年时,普通家庭收入仍低得可怜,人们仍然习惯于单位集资,盼望着福利分房。至于中产阶级,那还只是湖面上偶尔跳起的鱼,虽然存在,但难寻踪影。
  于是,尴尬出现了。复星接手代理的第一个楼盘少人问津。在上海郊区,为了“留学家庭”而设计的高档楼盘前,复星团队看着冷清的街道发呆。
  郭广昌想到他曾经的留学准备,便找到相关机构的老同学,拿到了留学人员的详细家庭住址。他把广告挨个送上门去,做起精准营销。这年年底,他们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000万元。
  而另一边,生物医药的版块在复星的业务中成为了绝对明星。由于“复旦五虎”中三个人毕业于遗传工程学,复星做生物制药有天然的优势。
  郭广昌虽然对生物制药不甚了解,但哲学专业毕业的他信任行业的前景。高技术、高资本、高门槛,这符合他日后一贯的投资眼光。他从房地产、咨询行业摸索出了一套市场经验,用在建立医药销售网络上。
  这次,复星有些像赌博了。依靠着市场咨询和房产积累的资本,郭广昌几乎把累积的资产全部投入到了生物制药上。
  1995年,复星的几位研发人员,把研究了三年的成果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一下子,钞票像雪花一样飘来,复星的第一个1亿元赚到手了。复星高科技公司也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复星的胜利无疑来得很早。这年,郭广昌的学弟陈天桥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毕业,进入一家国企,他还没有脱离体制的藩篱。当时,中国互联网还处于爆发前的平静期,那些日后和郭广昌在企业家论坛上一起露面的企业界翘楚还在探寻着自己的方向。丁磊还在Sybase广州公司工作,李彦宏还在美国,马化腾也不过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工程师而已。
  而在海南,逃过1992年房地产泡沫的冯仑、潘石屹、易晓迪、王功权等六人,因为集团的战略发展问题发生了分歧,相持不下,1995年,“六君子”分家。
  很幸运,复星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一开始复星就是两个轮子前行。“当时什么都不懂,唯一想的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回忆创业初期,郭广昌觉得侥幸。“复星从一开始就是多元企业,走多元化的道路并非自觉,而是被迫。”创业之始,“复星五虎”只能从熟悉的领域着手,有三个人是学生物遗传的,于是就做医药;郭广昌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就从事市场调查,所以开始对房地产的调查。这样,四个人同时涉足生物医药、房地产两个版块。
  看起来,复星的业务并不怎么玄妙,但优势都很明显。就在复星医药取得成功的同时,1994年成立的复地公司,业务也风生水起。随着“复星花园”的成功营销――从楼盘开盘到售完只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复星在上海房地产界已经渐渐占据重要地位。此后,复地又增加投资了11个项目。
  2004年,复地集团于香港上市,叩开资本之门,融资主要用来购买土地。主要针对“中产阶级”的复地大规模扩张。2004、2005、2006、2007年连续四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榜单中,复地均位列前十。“我们目前仍在全国前十名。”复星集团品牌部员工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帝国的构建
  医药、房地产业发展的开门红并没有让郭广昌满足。他仍然在寻找新的赚钱点。
  2000年左右,郭广昌在一家旅馆邂逅了张志祥。两位浙江人相谈甚欢,听到张志祥对钢铁行业的介绍和想法,郭广昌动了心。半年后,郭广昌就把3.5亿资金投入张志祥的唐山建龙,收购了后者30%的股权,与河北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唐山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钢铁这个新的领域让复星尝到了甜头。建龙首战告捷,两年即收回投资。
  但市场的担心随之而来。彼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列车,2001年钢铁生产经营继续呈现市场拉动生产态势,钢铁企业想方设法增加产量。但2001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钢材价格已经低至20年来最低点。中国已明显供过于求,钢材价格降幅较大。”
  钢材市场形势似乎并不令人乐观,但郭广昌看到的却是更多低谷的机会。而且,他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钢铁注定会有好的前景。
  两年后,复星与老牌钢铁企业南京钢铁集团联合组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复星控股60%,并同时控制上市公司南钢股份,这一年南钢就拿到了4.89亿的净利润。而后,南钢联合唐山建龙又一起投资参与建设宁波建龙钢铁。
  多年后的数字验证了郭广昌当初决策的眼光。2007年,钢铁板块为复星贡献了230亿元。2008年,钢铁板块贡献了300亿元,在各板块中遥遥领先。
  犹如复星在地产和医药上的同时发力,在进军钢铁板块同时,复星又挺进商业,并进而涉足了金融业务。
  2001年8月,在复星入股建龙实业之时,豫园商城的大股东和复星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然后,通过一番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复星在豫园商城所占股份达到20%,成为控股股东。
  上海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由此发展而来的豫园商城是一个商业旅游区,被称为“上海的根”。它是A股上市公司。2002年,豫园商城纯经营现金收入5亿元,复星仿佛拉住了一匹现金奶牛。
  但如果认为复星入主豫园,只是进入一个崭新的零售产业,那就大错特错了。
  之后的历史证明,对于复星来说,豫园更像是一个作为产业扩张的“后花园”。通过豫园商城,复星在金融、矿业、房产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张。
  2003年,一场意想不到的阴霾突袭了豫园商城。“非典”让豫园的经营业绩直线下降。但这并没有阻挡复星扩张的步伐。同年,豫园商城发布公告,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豫园商城占30%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为第二大股东。这意味着,复星牢牢控制了德邦的控股权。
  这也成为一个标志,中国金融产业的参与者,自此多了一个很有想法的民营企业。
  事后有人发现,这像一场策划已久的商业连环计。复星集团2001年左右就开始接触德邦证券项目,这与复星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入主豫园商城几乎同步。
  再之后,豫园商城与复星产业投资两个主角,再度联手上演投资大戏,二者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过来,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
  豫园商城还被用于开发房地产。郭广昌曾亲自挂帅到武汉,指挥豫园商城的全资子公司以36亿元的价格力挫华润等地产大鳄,获得武重机械厂800亩地项目。
  此外,豫园商城还持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大批股权,通过豫园商城这个“枢纽”,复星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暴露无疑,其运作资本的手段也为业界所称道。
  郭广昌还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的收购。从此人们发现,复星不再是那个简单的产业扩张者,更是一个精巧的资本运作老手。
  一个帝国的雏形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以上海为核心,以四大主业为重,并分别对应集团旗下的四个上市公司,即以复星实业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复地集团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以南钢股份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豫园商城为核心的商业。
  “复星系”由此诞生。
  《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一书总结了复星的资本运作特点:总是采取逐步控股的办法,先参股,然后控股,再到绝对控股――用小的资金来控制大的资产,这才是奥妙所在。
  一位业内专家总结认为,在收购路径上,复星的一贯玩法是喜欢躲在大股东背后、当个“祖母”股东。中央财经大学邢会强分析了复星的资本轨迹,不由感叹,称其为“中国最老到的资本运作。”
  
  化解危机
  不过,对于“资本运作高手”这样的评价,郭广昌本人并不怎么喜欢。
  2010年,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一些人讲来讲去就看出我们很懂资本市场,其实如果离开了复星含辛茹苦地培养这些产业,含辛茹苦地去创造利润,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资本市场会认可我们吗?”
  不愿被戴上资本运作的高帽,这点与国企的大佬们有些相似,他们也不喜欢资本这个词。虽然郭广昌说过“如果要汇聚成长的力量,就一定要汇聚资本的力量”,但在当下的中国,由于市场运行机制、法规法律的不完善,资本运作很容易踩红线。
  此处需要补充一个背景。2003年,全国非国有企业体系,包括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公司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14%,他们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通过证券一二级市场运作获益已成为不少企业不想说的秘密。
  这里要提到另一家企业――德隆。在复星扩张的同时,这家民营企业比复星走得更为风光。2002年时,德隆总裁唐万新曾自信地对外界宣布,德隆将在三年内进入世界500强。
  德隆的办法就是多元化,其业务像复星一样复杂,涉及金融、地产、农业、零售等等,并依靠金融和产业资本双轮驱动。
  有人将复星与德隆相提并论,说“德隆和复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双子星”。
  但在德隆500强梦想还未实现时,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覆盖了中国大地。2004年,股市大跌,银行又收缩信贷,德隆苦心经营的商业王国终于以资金链的断裂告终。德隆倒台后,不规范的资本操作,多元化带来的盲目扩张,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为市场所诟病。表面上看起来与德隆相似的复星,自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恰巧,此时通用电气(GE)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来到中国,郭广昌与他见了一面,并问了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中国经济气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个别企业的形象牵扯到了整体民营企业的信誉。GE在开辟多元化产业整合的历程中,自从安然事件之后,也受到多方质疑,您是如何来处理这种状况的?我相信您肯定做了很多工作,该怎么办?现在,复星该怎么办?”
  韦尔奇说:“如果你对企业有信心,那我想,你最好的答复和回应就是用事实来回击传言,既然做出了非常好的业绩,就开放你的账簿,把你的账放在窗口。”
  郭广昌与韦尔奇想到一块去了。在见到韦尔奇之前,复星已经请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复星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2004年,据安永财务报告称,复星集团的整体负债率超过60%,这个数字有一定的危险系数。但是这种透明、坦然的风格反而让外界少了很多杂音。
  这还不够,复星还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所,做了“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初步研究”。同时请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复星信用做等级评定,并向银行、监管机构和投资人呈送这三份报告,缓解复星的紧张局面。
  2004年,郭广昌明确对外界表示,“除了四大主业之外,我们都选择淡出。”郭广昌语气坚定,“根据上半年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我们调整了发展节奏,以使集团发展更加平衡。”而复星副董事长梁信军则更有所指,“将收缩在金融领域的投入,专心做好产业(实业)。”他说,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混合发展上,市场上有过不良先例,如挪用保证金、操纵股价等,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所以监管层和投资者都有反对参与金融业的声音。
  那一年,复星出售了所持金龙客车、兴业银行股权,开始收缩集团业务。
  
  重整与回归
  如果复星的发展可以用一张曲线图来表示,那么接下来,这张图就要画一个高潮才行。
  2007年7月,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融资净额超过127亿港元。复星国际是郭广昌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复星集团的母公司,他本人持股58%。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星国际的投资者名单中,包括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鹤年,也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新加坡投资公司等,可谓超级豪华。甚至沙特王子也通过国际配售参与了认购。
  股票上市当天,郭广昌身家超过320亿港元,名列当年胡润富豪榜第11位。
  就在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第一个交易日后,郭广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宴,一位老总在台上讲话时说:复星,把文字拆开就是“复旦和牛”,而郭广昌这些企业创始人就是复旦大学跑出的牛!我也同样把这句话送给我的郭老乡吧,你牛!
  郭广昌应该百感交集。这是与四年前截然不同的景象。2003年3月,复地集团赴港上市的最后关头被迫取消了上市计划。原因是未取得足额认购,只能延期到2004年才上市。
  投资人对复星不是没有疑问,复星集团投资的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周期性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深,使得资金链紧张,由此带来的整体负债率较高,这是复星国际上市要面临的问题。但是,这次,大多数投资人相信中国接下来的高速成长,他们对中国生长出一个类似GE的多元化企业,投了信任票。
  业内专家解读称,当时复星国际上市也确实赶上了好时候,中国概念股正处于热潮。这让复星在面临接下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这也使得复星在思考反周期投资,而且,在轻资产化的投资方向上也有了操作空间。
  在2009年初内部员工讲话中,郭广昌这样说道:“每个行业里都会有企业倒下,有企业活下来。无论倒下的还是活下来的,这个时候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时都在赚钱,但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里面有哪些钱是我们真正凭自己的本事赚来的,哪些钱其实是行业的繁荣帮你赚的?”
  1994年进入房地产、医药产业,2000年涉足商业零售业,2001年进军钢铁业、2003年接触证券业,2004年屯兵黄金产业,2007年投资矿业。复星看似每次都能切中行业的发展机会,低谷进入,获得成功。
  应该说,这首先归功于复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其次,对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进入容忍度的把握,复星显示出了更大的智慧。今年,郭广昌的判断是“加大对资源类、金融类、消费类等行业的投资,适当提升轻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
  这被业界认为复星的重大转型――由重变轻。
  据《中国周刊》记者了解,2010年年初,复星集团内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三网融合背景下,集团今后在媒体、新媒体和互联网有关的投资发展。郭广昌等集团高管面对面地听取了行业人士的各种意见。
  易观国际共同创始人、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总裁杨彬参与其中,他惊讶于复星“庞大的全媒体产业链”。“除了电视、电台,内容提供者、渠道发行方、广告商无所不包,形式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复星无不涉及。”
  复星的确有一个低调的传媒板块。从1997年投资报刊发行网络开始,复星创办或者参与投资了上海复星书刊发行有限公司、上海久远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并以多种方式合作投资了若干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企业家》、《成都商报》、《现代快报》、《华商报》、《重庆时报》、激动网、分众传媒、新浪网、福布斯(中文)网等等,其中既有传统纸媒,又有新兴媒体产业,总投资超过20亿元。
  杨彬对《中国周刊》记者说,这样规模的产业链,应该是复星的战略布局和重点方向。“过去三十年,物质生活的发展尤为重要,而未来三十年,精神生活的发展将占据重要位置。”
  和“调整”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回归”。2004年,从复星声明退出金融领域后,复星对金融产业一直伺机而动。
  眼下,德邦证券正在准备上市;复星已与凯雷共同成立了私募基金――凯雷复星基金;复地成立的智盈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已完成复地景业、景盈基金两只基金的募集;2010年7月初,复地集团又宣布成立上海复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施私募、投资、资产管理同步发展。
  外界又有了形容复星的新名词――“财阀”。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实体经济。宏观调控让“国进民退”的呼声再现。但是,这也未必是最坏的时候。用郭广昌的话,“每一次大萧条之后,都会产生一批伟大的公司――1929年大萧条后的摩根财团;1973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的巴菲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三星;2000年IT泡沫破灭后的Google、苹果。”
  显然,郭广昌期待复星成为“伟大公司”的可能。这时候的复星,更需要智慧。于是,美国前财长斯诺在今年成了复星集团的顾问;今年刚从中冶集团董事长位置上退休、曾担任武钢总经理的刘本仁成了复星的独立董事;有亚洲创投第一人之称的阎炎也做了复星的独立董事……
  复星所有的准备和判断都归结为一点,“中国该走的曲折都走过了一遍,中国人太珍惜现代了,所以我们不会再乱来,我最大的信心就是这个。”郭广昌说。

相关热词搜索:帝国 路线图 复星 复星帝国路线图 复星帝国路线图pdf下载 郭广昌的复星帝国路线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