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件的开发,使用到它走向消亡【走向消亡的千年古村】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葛村终于保不住了。这个位于江苏镇江的古老村落里完好地保存着60多处明代至民国古建筑,但是现在,镇江新区的领导在电视里表示要“调集精兵强将,大干100天,完成葛村拆迁任务”。 这让村民们感到恐慌,从南宋迁至此地的解氏全村2840口人,即将失去这片繁衍了上千年的家园。
“在江苏能保存60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凤毛麟角。”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说,如果拆了就永远没了。10月24日,他带着160个学生到葛村,为这些古建筑作测绘,他甚至比村民们还着急。
葛村的价值
75岁的解建中老人对记者说:“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解家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随康王赵构南渡时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将落脚地也取名葛村。”
解氏宗祠是葛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也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斜靠在墙上的“植本堂”匾额,落款是“清光绪十九年”。汪永平介绍说,在江南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
1949年后,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学,宗祠当过村委会办公室,部分还被租用过做鞋厂。直到2007年解氏后代开始修复宗祠,村委会、鞋厂搬出。当年8月26日,修复后的解氏祠堂正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修复解氏宗祠,镇江新区政府先后投入了35万元,并在拆迁其他古村落时,将旧瓦旧料送给葛村。经过几年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宗祠的原有风貌。汪永平还曾被镇江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修复解氏宗祠的举动感动。
除了宗祠,村里60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大宝贝,清水砖、空斗墙、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瓦当尤其醒目。葛村38号是一处晚清老宅,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钉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还有蝙蝠和寿字,寓意避邪趋吉,福寿双全; 宅子里,麒麟送子、岁寒三友之类的砖雕更是随处可见。
更难得的是,这些老宅子里大多数都还住着人。142号的女主人殷冬华家是个四合院,她说:“老宅子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我们家,用一个摇头电扇就够了。”
“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态的保护。”汪永平说。
村头那口古井从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边的石人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护卫着乡里和一方水土,类似的古井还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两口。
去年7月,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出具的一份登记表上,列出的葛村传统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和古树名木等共62处。社发局潘大富科长向记者介绍说,那是他们为葛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而进行的调查,东南大学规划院也曾为葛村作过一份规划,列出的历史建筑数量超过40处。关于申报的结果,潘科长表示,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葛村“体量较小,不具备名村条件”。
江苏省名镇名村的评审由江苏省住建厅牵头进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苏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葛村的申报材料。换言之,是镇江市自己没有向江苏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想申报又不申报,如此前后不一的想法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镇江市的申报之路呢?
汪永平曾帮江苏全省各地30多个名镇名村做过申报材料,其中约有一半申报成功。他对葛村并不陌生:“葛村古建筑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坏,居民基本是原住民,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应没有问题。”
爱村护村的村民
对于政府的拆迁计划,村民们是反对的。5组组长解建华告诉记者,镇领导到村委会召集会议,村委会成员、所有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都参加了,绝大多数意见是反对拆迁,会议不欢而散。但村里的反对意见阻挡不了上面的行动,镇里已经派人来对葛村的房屋做面积丈量,做好拆迁准备工作。
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网站10月8日发布了《丁岗镇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招标公告,在公告中,葛村的拆迁工作共被分为6个标段,工程总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1月启动,到2012年2月完成,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近580户人家,也就是说,千年历史的葛村基本要被拆空。
古村被拆后建什么?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人,葛村的村民们却一无所知。村民们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按正常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除了要通过网站、媒体和展览馆向全社会进行公示,还要在地块现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以征求公众意见。然而拆迁在即,规划却没有与村民见面,拆迁公告也没有张贴,在程序上明显违规。村里不少人曾去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打听,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记者来到丁岗镇政府,宣传委员朱翠霞明确表示,葛村的确要拆迁,但到底什么时候拆、怎么拆、拆了之后做什么,她也不知道。 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采访镇委书记,她亦推辞。直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村里仍然没有张贴拆迁公告,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补偿标准。
而关于葛村古民居是否文物,是否值得保护,朱翠霞倒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上级文物部门的认定,怎么能说明它们是文物呢?”
“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的观点是错误的。”汪永平说,江苏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但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4000处。汪永平是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葛村人对古村更有感情,村民们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走在葛村里到处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说明书”。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对故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10月24日测绘结束后,汪永平告诉记者,当天测绘的古建筑有50多处,从平面图上看,古村核心区的结构布局和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汪永平说,一个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老街巷、古井、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们世代生活形成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方言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中国存活至今的社会生态。
但这些道理,都阻挡不了政府拆迁的决心。
能否幸免于难?
葛村拆迁后干什么?
记者在镇江新区网站“投资指南”栏目的中小企业园的介绍里有了收获。比对园区设计图和镇江新区地图后,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
这份2010年1月29日发布的网页上写道,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2010年将完成一期安置房建设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及配套商务中心”……
而大港股份 (002077)今年 3月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委建协议》,协议金额暂定3亿元;在此之前,镇江新区于去年11月发布公告,对中小企业园一期厂房太阳能电站、室内外装修、场内附属道路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金额2000万元……产业化步伐正在逼近,各路资本呼啸而来,古村落似乎已在劫难逃。
事实上,村民解怀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园区覆盖的罗家、孔家和葛村西片区就已经启动了拆迁。
葛村也只不过是镇江新区大开发棋盘上的一颗小棋子。镇江新区正在推进一个“两城五区十园”的宏大开发计划,葛村所在的大港片区则要打造成滨江产业新城。一份《大港片区概念规划》显示,该片区建设用地规模达80平方公里,要建设光伏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工程技术创新园、风电园等10多个产业园。
今年1月4日, 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罗洪明在2011年工作部署会上讲话时说:“全年新增创新载体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力争总量超越常州高新区。”根据“两城五区十园”计划,镇江新区到2013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主城区面积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余万,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开发。
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吗?葛村等古村落非拆不可吗?
镇江新区政府也曾资助葛村修复解氏宗祠,并做了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从这些举措和当初领导的表态来看,当地政府确实想过“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为什么后来又变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潘大富支支吾吾,但他向记者保证,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是希望保护住葛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他甚至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PPT文件,显示东南大学规划设计学院为葛村做的新社区发展规划,其中对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民居保护都提出了对策,正如潘大富所言“要保护也要发展”。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镇江新区,当城市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乡村,动辄上百亿、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开发中,很多古村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又轮到葛村了,它能幸免于难吗?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汪永平已经紧急向江苏省文物局报告。事实上,江苏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也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写进了《文化建设工程意见》。
最近,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向温家宝总理提议保护古村落。他对记者说,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普查显示,中国保存状况较好的古村落,已经由2005年间的5000个左右,锐减至现在的2000~3000个。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了一个消亡的空前加速期。”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
如何守护这些充满记忆和历史的家园?葛村的命运不是一个孤例。
相关热词搜索:消亡 千年 走向 走向消亡的千年古村 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渐行渐远古村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