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关系形势与政策 “双英”两岸政策对决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台湾2012年大选将迎来史上最激烈、最精彩的“双英决战”。国民党大佬钱复在当李登辉的“外交部长”时就曾明言:“外交政策”只是台湾当局政策的一个环节,而大陆政策是台湾未来走向,攸关台湾兴亡,其位阶应高于“外交政策”。
台湾的现实证明了钱复“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对外关系”的眼光与预见――对台湾而言,处理不好两岸关系,就处理不好一切对外关系!因此,两岸议题在2012年大选中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也是蓝绿政见对决的主要战线,盘点马英九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及其未来影响实属必要。
马英九:互不否认,互不承认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可以追溯到2005年8月他就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之后的第一个政治论述,即连接本土与大陆的“台湾本土新论述”。马英九在党主席就职演说中强调,将建立以“台湾新希望运动”为核心的“本土化论述”――国民党应尽快建立“先联结台湾才有中国”的历史论述,国民党没有理由自外于台湾,认为台湾“已建成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2005年12月,身兼国民党主席的台北市长马英九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国民党终极的目标是统一,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马英九的“终极统一论”出台后,在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弹,为此马英九又开始向右摇摆。2006年2月8日,马英九赴欧洲招商前回答媒体询问时提出了“人民决定论”:“台湾的未来是由台湾人民来决定,人民作主有很多选项,不论是统一或‘独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人民决定。”
为呼应马英九的说法,国民党在马英九伦敦政经学院演说第二天(2月14)在绿系色彩的《自由时报》日刊登头版广告,以“台湾的务实道路”为题,将“现状”与“和平”放在同一天平,强调国民党主张台湾应维持中华民国的现状。特别的是,广告中强调,“台湾未来有很多可能的选项,不论是统一、独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人民决定”,这是国民党第一次公开宣示将台独列入未来选项。
“台独选项论”引发轩然大波,马英九第二天亲自解释,“‘台独’是部分台湾人士的选项,但不是国民党的主张,也不应该是台湾未来的方向。”国民党发布新闻稿表示,有关统独争议,现阶段台湾应该维持中华民国现状,这是台湾的安全与安定之道。在回台后正式提出“维持现状、统独休兵、务实开放、全民打拼”的16字新论述,刻意回避敏感的统独议题,采取模糊的维持现状论。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经过从终极统一论到人民决定论的不断调整,最终逐步形成了“维持现状”的中间路线。
马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所发表的就职演说中重申:“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且提出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原则下恢复两岸谈判,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承认大陆13亿人口是“同胞”;呼吁两岸“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今年3月9日,马英九在台湾海基会欢庆20周年致词时再次定调,两岸和平交流、对等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至此,马英九两岸政策基本趋于稳定与定调。
蔡英文:和而不同,同中求和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可以说是“有惊无险”,而台湾最大在野党民进党主席、2012年马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主张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蔡英文在两岸问题上最大的掣肘是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台独党纲”成为民进党与大陆方面改善关系的最关键障碍。众所皆知,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最核心的幕僚是蔡英文。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两岸关系陷入紧张局势。
而因蔡英文为分裂言行出谋划策有功,李在卸任前极力向陈水扁推荐她出任“陆委会”负责人。这位李登辉时的“两岸论理念建构者”,摇身一变成了阿扁“大陆政策的核心幕僚”。2000年6月20日,陈水扁会见美国传统基金会时曾放出试探气球,称愿意接受两岸两会所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但蔡英文迅即予以否认,说“一中各表用语只是对会谈过程的描述而已”,陈水扁并没有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时任高雄市长的谢长廷曾提出“宪法是一个中国架构”的说法,“两岸跨党派小组”召集人李远哲也曾呼吁“回到1992年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的说法,蔡英文不是以“不解”、“不以为然”予以回应,就是指责他们“走得太快,完全超过陆委会的掌握与想象”。
陈水扁也曾想恢复李登辉时代的“国家统一委员会”,且循李登辉例,兼任“国统会”主委;2000年10月发动修改民进党党纲,将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效力视同党纲,甚至对外说法是优于党纲。上述前两个动作显示陈水扁上任之初对开启两岸对话的急迫感,但是都遭到当时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反对。陈水扁一度的“新中间路线”,可谓主要是毁于蔡英文之手。而在陈水扁抛出“统一并非唯一及最后选项”的谬论之后,蔡马上随声附和,声称“台独是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的选项之一”。同样,蔡英文也是陈水扁“一边一国论”中的主要角色。这就是说,陈水扁主政期间在两岸关系上的种种所为皆离不开蔡的辅佐谋划;陈水扁在任期间所有挑衅大陆、恶化两岸关系的举措皆离不开蔡的辅佐。最终,蔡英文使得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在阿扁时代得以延续。
2008年5月18日,蔡英文当选为民进党第12届党主席,成为民进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党主席。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2008年11月5到6日首次访台,绿营抗争酿成台湾近10年来最重大的流血冲突,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因此被批为“暴力小英”。2009年7月,在蔡英文强力主导下,开除了参加两岸文化论坛的民进党元老许荣淑等人的党籍。成了党主席的蔡英文与当年阿扁政府中扮演两岸中“踩刹车”陆委会主委的角色丝毫没有两样。
为了2012大选,两岸政策毕竟是绕不过去的“坎”。民进党今年2月23日成立智库,蔡英文以董事长身份,对两岸未来发展提出新论述。她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应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在国际架构框架下来发展台湾与中国的关系,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蔡表示,“在不同的时间点,民进党要对台独党纲做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并批评马政府的两岸政策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
“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成为民进党及蔡英文2012大选的两岸政见主轴。这八字诀虽然蔡自我感觉良好,却也被讽高深莫测、不知所云,依然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
两岸关系向何处去?
表面上看,蔡英文的两岸论述不纠缠于“主权”、“宪法”、“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一边一国”等所有两岸可能引起争议的文字,但如果仔细看,蔡提出所谓“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之说,实为陈水扁2004年抛出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的翻版。
另外,无论蔡英文怎样的“新”论述,民进党与蔡英文到目前为止,均表示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更不会接受“九二共识”,而这恰恰是大陆对台一切工作的底线。再仔细地看,蔡英文的两岸新论述似乎更多的是文字游戏,新论述的主调是追求两岸和平,要避免两岸兵戎相见,而核心论点是“与世界联结”,从而让台湾“成为区域经济的枢纽”,“与世界一起走向大陆”。从这般言论可以看出,蔡英文首先要的是拓展国际空间,争取国际承认,然后再与大陆打交道,以免“向大陆倾斜”!
何况,蔡英文在与李登辉4月30日共同出席活动时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以及历次修宪,并没有让宪法成为台湾人民集体共识”,“未来的宪政改革是要追求一部理想的宪法”。蔡明言要追求李登辉式法理台独,只不过将危险的“正名制宪”美其名为“幸福宪法”。这就是说,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与李登辉、陈水扁无根本区别,所不同的仅是语言包装差别。如再加上过去的蔡的经历,若蔡英文2012年上台执政,估计两岸关系可能会出现全面倒退。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互信就没有基础,两岸的合作、发展与和平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这意味着,两岸政策方面对蔡英文参选2012来说只能是负分。正因为如此,前扁办主任陈淞山在5月6日也发表文章分析说,民进党必须正视两岸问题的双面刃,如何跳脱历史框架找寻可以取代“九二共识”的两岸交流新模式,让大陆相信并接受这是开展两岸关系新政治契机的重大突破,这是民进党可以在大选打败国民党的政治窍门,既无法回避也必须面对。
陈淞山认为,若任由国民党及马英九继续垄断两岸交流与谈判的决策权与话语权,让台湾人民误解民进党倘若执政便会中止两岸交流与协商合作,则民进党要想藉由其他政治议题或马英九无能主政的政治效应来拉抬蔡英文的选情与政治声势,恐怕也只是事倍功半的一场艰困选战,根本很难有政治翻盘的结果。陈淞山的分析值得民进党及蔡英文警醒。
尽管外省籍身份使马英九对国民党的传统主张缺乏自信,在摒弃李登辉“两国论”和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同时,却不断推动国民党的本土化,又吸纳了李扁的“本土论述”。但马英九胜选与国民党的重新执政之后,两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六次“江陈会”,两岸关系重新走向良性互动和稳定发展的轨道;两岸签署了15项协议,大幅松绑两岸经贸政策,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300万大陆旅客访台,两岸开放了海空直航,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的双向、全面、直接交流;推动外交休兵和“活路外交”,减少两岸恶性对抗,两岸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热络,大陆对台湾的信任及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尽管马英九现在没有追求统一的意图,但至少他不会寻求渐进式台独,冲撞大陆“红线”。两岸问题同时是马英九最足以为傲的政绩,也是台湾经济迅速摆脱金融风暴影响的动力源,台湾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依赖、更接近、更了解大陆。如果马英九2012年再实现连任,两岸可能将迈入累积互信、合作双赢、和平竞争的新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对决 两岸 政策 “双英”两岸政策对决 点出双英两岸政策最大不同 双英先从两岸政策交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