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战争片的没落与转型】战争片电视剧大全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由于二战和越战等传统题材电影在电视可以“直播”当下战争的时代不再吃香,当今欧美战争片开始在两个方向上作新的探索:一是从更远的历史中找素材或转而以人物形象、社会氛围塑造为主,回避或淡化现代战争中炮火纷飞的场面;二是从冷战结束后新的地区战争重燃并连接到如今充满争议的反恐战争这一现实出发,“赶制”贴近当代消费人群心理的小成本战争片。这两类探索中,前一类因历史底蕴深厚暂居领先地位,后一类则潜力不可限量。
史诗气质
战争片的衰落以二战片最为典型。二战虽然塑造了沿用至今的国际体系,但毕竟已结束大半个世纪,新一代制片、编导和演员都对二战缺乏相应的阅历和兴趣,这一趋势在美国表现得比欧洲更为明显,近几年欧洲拍的二战片声望已盖过同期的美国片。
无论是2001年锁定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兵临城下》,重现太平洋战争缘起的《珍珠港》,2002年放大印第安人纳瓦霍密码对扭转美日战局作用的《风语者》,还是2004年震动欧洲影坛的《帝国的毁灭》,抑或2006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姊妹篇”,这些志在“冲奥”的大片最终都没能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至多收获了一些不太重要的技术类奖项。
越战片的命运更不济,虽然越战只过去30几年,但吃惯了“反战饭”的越战片很难再端出像样的新东西来。在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1979)、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1986年)以及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1987)等经典的光芒映照下,2002年的《越战忠魂》因为主打美式英雄主义而备受冷落;2007年的《重见天日》干脆主打“越狱”牌,战争本身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美国19世纪的南北战争曾经为20世纪的经典片如《光荣战役》、《与狼共舞》和《乱世佳人》提供布景,但同样设定在此背景下的《冷山》纵然由三大明星出演,还是失意于2004年奥斯卡。
既然19~20世纪耗时经年的大型战争都被前辈们诠释过多次了,后来者的不少作品干脆就把战场设定在相对遥远的古代或近代。只是1995年《勇敢的心》和2000年《角斗士》在票房和奥斯卡上的大获成功,并不意味着“史诗气质”就是战争片今后突围的护身符。2003年底推出的反映1812年英法海战的《怒海争锋》同样由《角斗士》主演、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劳领衔,也只拿到一项奥斯卡摄影奖。接下来的2004年,《特洛伊》、《亚瑟王》和《亚历山大大帝》等战争史诗片扎堆上映的结果,是它们的票房一部不如一部。2005年取材于十字军东征的《天朝王国》,更是乏人观瞻。
战争史诗片这一波颓势直到2006年才被扭转。这一年,梅尔?吉布森拍了部由墨西哥土著居民主演、完全以玛雅语对白的《启示》,这部标榜反思玛雅文明衰落的电影以血淋淋的杀戮场面招徕观众,毫无悬念地跃居当月北美票房冠军。同年,西班牙导演以17世纪尼德兰独立战争为背景推出了该国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佣兵传奇》,此片开始和结尾的两段战争群戏极为惨烈和感人,一度成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热门候选。而到2007年,丑化波斯人的《斯巴达300勇士》以疯狂残暴的血腥味和华丽奇幻的英雄主义征服了西方观众,上映短短3个月即斩获2亿多美元的票房。紧接着,取材于英国爱情史诗的《王者之心》以1.3亿美元打造的宏大战争场面和崔斯坦与依索德之间的旷世悲情再次感动四座。至此,战争史诗片的复兴已经蔚为气候,离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卷土重来又近了一步。
然而“史诗气质”对战争片的过度入侵却给军事迷们带来这样一个疑问:如此包罗万象、生造剧情、极度依赖电脑特效的战争片还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放弃了对现代战争介入的战争史诗片如果再把历史背景虚化,与近几年奥斯卡的宠儿如《魔戒》、《加勒比海盗》等有何区别?
异域风情
英雄主义的传统战争片和政治味过浓的反战片都不招人喜欢,场面浩大、细节失真的史诗片又与当代观众有距离感,这时候,渲染异域风情和人物命运的影片就有了稳定的市场空间。这里的异域风情,指的是颠覆了对传统战场想象的当地民俗风情画卷,这一画卷在影片中所占比重之大,甚至使战斗场面变成了一道简单的布景或一段插曲。
如以1993年的波斯尼亚战争为背景的《无主之地》(2001),该片极具象征性地将各为其主的一名波斯尼亚人士兵、两名塞尔维亚人士兵和一名联合国维和士兵置于同生共死的境地;战争与和平、幽默与憎恨、被俘与投降、生与死都发生在这个“三不管地带”中。该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非一般战争片,带有不少搞笑元素。
再如2002年上映的《沉静的美国人》,讲述1952年法越战争时期、纠缠在三国男女三角关系间的一个谋杀案,隐喻了美国人开始用暴力取代法国殖民势力的历程。该片没有通常战争片那种紧张动荡的气氛,而是显得慵懒凝重,内敛风格更接近欧洲电影。
还有2003年的《最后的武士》,描写美国内战退伍上校受命为日本天皇训练该国第一支现代火器军队,却在被叛变武士俘获后迷上了武士道。
再往后说,则不能不提到意在颂扬“非洲辛德勒”的《卢旺达饭店》(2004),片中没有对恐怖血腥的屠杀场面作刻意的描写,而是着力刻画主角饭店经理铤而走险的心态和住客们紧绷的心弦,达到了展现人性光辉的效果。
2005年的法国片《漫长的婚约》则以1920年如诗如画的巴黎和吞噬生命的索姆前线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瘸腿女人执著寻找爱人的经历。
上述所列举影片对幽默、谋杀、爱情、东方神秘主义以及非洲暴力元素的娴熟应用,都可以归结为异域风情和剧情戏的胜利,战争或内战本身的输赢并不占有突出的位置。
作为欧美在中东的桥头堡,以色列身上集中了5次中东战争的伤痕,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将中东战争搬上大荧幕的作品却很少。《喔,耶路撒冷》算是填补了这个空白。在该片的带动下,2007年,以2000年以军从黎巴嫩南部撤退为背景的《波弗特》成功上映。该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22岁的前哨指挥官里瑞兹无奈应对手下士兵的反战质疑声的过程,反映了以色列士兵脆弱的一面和用来掩饰这种脆弱的表面的勇敢。
尽管形式上并非典型的欧美电影,以色列战争片却在内容上较多地继承了欧美战争片的特点。传统题材战争片在欧美固然已不时兴,但在以色列,却方兴未艾。
毁誉反恐
自从美国2001年发动的反恐战争陷入泥潭,越来越多的战争片导演闻腥而至。尤其像在伊拉克、阿富汗这些西方导演一度不得其门而人的地方,战后的对外开放煞是难得。而来凑热闹的不光有传统的欧美国家,连土耳其这样的反战国家也趁机 推出了新片。
其实最早开始这类尝试的该算是2001年的《黑鹰坠落》,该片根据1993年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首都被军阀艾迪德的支持者伏击的实录改编而成,在摩洛哥完成取景。须指出的是,该片为了取得五角大楼的全力支持,曾三易其剧本,以尽量美化其实在索马里不得民心的美军。这之后,2003年的《拯救女兵林奇》更不幸沦为五角大楼的宣传工具。
随着伊拉克局势趋于恶化,以2005年《前进巴格达》为标志,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占据上风。就连原本没多少争议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在这一年被山姆?门德斯的《锅盖头》大加挖苦。而在2006年,土耳其花巨资拍摄了一部严重丑化美军的《伊拉克恶狼谷》,该片编入了美军婚礼现场屠杀伊拉克村民及把平民抓去后摘取人体器官等等恶行,渲染了土民众的强烈反美情绪。2007年之后,更多反战作品问世,例如开头有一段美军把伊拉克少年从桥上扔下去特写的《混乱时局》,以及讲述美军迫害无辜伊拉克女孩一家的《节选修订》。另外,2008年的好莱坞新片《止损》,也揭露了美军强迫士兵延长在伊服役期的丑闻。
相比以新反战面目出现的影片,在当下不甚景气的战争片市场上,搭反恐顺风车的其实更多。反恐电影成本小,跟一般的警匪片差别不大,战场又不局限于伊拉克或阿富汗,在该地区别的国家拍起来更具异域风情,这些特点预示着近期内该类型影片将呈现一个勃发的状态。单举最近的几例:2007年5月上映的《坚强的心》,以5年前《华尔街日报》记者珀尔在巴基斯坦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在珀尔失踪的5周时间里,同样身为记者、且怀有身孕的玛丽安千方百计寻找丈夫的经历,影片数在贫民窟拍的那段抓捕戏最出彩。稍后上映的《染血王国》,则讲述美国FBI反恐小组对发生在沙特首都一处西方住宅区的爆炸案展开调查,最终将一伙宗教疯子抓获的故事。这一典型的乌托邦式自我疗伤故事,主角恰恰是两年前参演过反战片《锅盖头》的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而去年底上映的《北约反击战》,则虚构了恐怖组织拟在北约会议上大开杀戒的情节,给厌烦了恐怖分子对美国发动核攻击之类老套情节的观众一个不换药但换汤的选择。预计2008年可上映的《拆弹部队》,则讲述了一支驻守伊拉克、深受炸弹和狙击兵困扰的美军的痛苦和无奈。
不过总的说来,战地反恐影片还是很不成熟的片种,也主要还是依赖动作片明星在支撑,其所占优势的跨文化协调部分其实就是加强版的特工片,而赖以运作的低成本也使得寥寥可数的几处实战场面显得跟传统战争大片不在一个档次。另外,尽管兵民混居的住宅区有别于传统战场,可增加袭击的猝然性和超限性,但这也对摄影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
21世纪西方影坛的流行色是黑帮片、间谍片;恐怖片、魔幻片、动作片等等,20世纪曾显赫一时的战争片已经退居一隅。而在和平风气日长、好男不当兵的社会氛围中,欧美传统战争片的没落和转型不可避免。
相关热词搜索:战争片 没落 转型 欧美战争片的没落与转型 外国古代战争大片 世界所有古代战争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