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 [日本大地震,震动亚太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3.11特大地震灾害使日本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也成为亚太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转型的动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亚洲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发生的灾难性地震、海啸与核事故具有很强的外溢性。有证据表明,3.11特大地震灾害使日本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也成为亚太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转型的动力。
美日同盟经受考验更加稳固
日本3.11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截至6月3日,先后有15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43个国际机构表明向日本提供救助。其中,28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机构派遣了紧急救援队、医疗队以及灾后重建援助队赴日本灾区。日本接受了12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提供的救灾物资以及资金捐助,援助金额约为157亿日元。
其中美国的救援速度和支援力度,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同盟国的风范。驻日美军在代号为“朋友作战”的救援中,共投入陆、海、空官兵2万多人,舰船约20艘,飞机约160架次,提供食物约280吨,饮用水770万升,燃料约4.5万升,运送货物总量达3100吨。美国的救援行动体现了美国对日本的同情心和美日同盟关系的紧密性。从灾区道路上处处留下的“感谢美国”、“感恩美军”的字样中,可以看出日本灾区民众对驻日美军参与赈灾救援的感激之情。应该说,这次地震是对日美同盟关系的一次检验,驻日美军对日本提供的快速及时的大规模援助,使饱受震灾煎熬陷入恐惧的日本国民感受到美国的实力及其对日援助的不可替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之前日本民众对驻日美军的不满和排斥情绪。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亦称,“美国在第一时间全力参与对日救援,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表明这一危机考验了美日两国,结果是同盟关系更加稳固了”。
俄日暂释前嫌,领土争议缓解
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前,日俄两国因北方领土问题,关系陷入极度僵持状态。突如其来的大震灾使俄日领土之争瞬间冷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也对外宣布取消原订3月进行的“登岛活动”(指“南千岛群岛”,日本人称“北方四岛”),并表示近期不打算组织任何对日抗议示威活动。莫斯科街头还出现多幅海报和广告牌,呼吁人们向遭受大灾难的日本提供帮助。俄罗斯国内对日本大震灾的同情氛围,得到日本方面的积极回应。日俄两国借助日本发生的重大灾难,暂时遏止了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争端升级的态势。但是,领土争端毕竟是关乎双方国家利益的实际问题,它的解决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不可能使争端的性质发生任何变化。俄罗斯对日本努力开展“地震外交”,与其推行的能源立国战略不无直接关系。日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非常广阔且有着深厚的基础,这也是因福岛核泄漏造成能源短缺的日本积极回应俄罗斯对日援助的深层考量。
韩日伙伴关系更进一层
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韩日两国的互动情况看,双边关系已经摆脱了那种因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双方均试图改变对方的混乱期,正朝着承认不同、开始倾听和询问的整合阶段发展。这突出表现在赈灾救援期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将“竹岛”(韩国称“独岛”)标注为日本领土事件的处理上。韩国政府一反以往的激烈抗议行为,只是以外交部长召见驻韩大使申明立场的方式温和处理之。韩国民众也认为,“领土争端不能与地震救援相混淆,争端归争端,救援归救援”。这种区别对待援助日本地震灾区和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做法,体现了韩国对日本的看法日趋理性。
中国援日力度大,民众心理复杂
从中国民众对日本大地震的反应、中国政府援日活动的展开以及日本对中国救援的接受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中日两国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乃至两国国民在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面对中国提出的派遣100名救援队员的计划,日本婉言谢绝,最后只接受了15人,而且在时间安排和救灾地点等方面还都有着平衡与各国关系的考量。另外,中国的救援人员和物资没能在第一时间到达日本,一方面是中国需要一些时间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更主要的则是受驻日美军基地机场开放问题的制约。美国以及作为其盟国的韩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可以使用美军驻青森县的三泽基地,但中国只能使用民用的羽田机场,而且中国的救灾物资也不能直接停靠或使用驻日美军向其盟国开放的港口,以至日本拒绝接受中国派遣医疗船援助。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受制于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此外,中日两国在认知层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对于外国救援队的定位,中国认为接受搜救队和医疗队等援助是体现双边关系的重要外交政策,而日本则更重视救援活动本身的整体效率和调度便利。而政府层面的认知差异又直接投射到民间层面,两国国民对对方的不信任情绪难以消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盟国家积极回馈日本的援助之恩
3月12日,由五名救助人员组成的新加坡救援队抵达日本成田机场,新加坡成为第一个救援日本的东南亚国家。同时,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均向日本伸出了救援之手。此外,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于4月9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了“东盟及日本外长紧急会议”,表示东盟将会作为整体对日本提供支援,承诺将帮助日本渡过此次危机。
作为日本在二战后苦心经营的地区,东南亚各国与日本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该地区多数国家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显示了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良好形象。
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体系有加强的趋势
2010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制定新的亚太战略,试图构建“雁型安全模式”以应对中国的崛起。在这种模式中,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着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雁型安全模式”的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关系。第四梯队的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灾难将加强非对称性的美日同盟关系。2010年,由于冲绳民众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未能执行与美国达成的关于普天间基地的搬迁问题的协议。地震发生后,驻日美军迅速和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使日本看到美日同盟的效用,虽然冲绳受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影响不太大,但是美军的救灾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情绪,弱化了冲绳民众在基地搬迁问题上的反对声。特大地震灾难削弱了日本的国力,中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加深,日本国内要求更平等的美日关系的呼声逐渐减弱。另外,由于核能开发计划短期内将被延缓,日本对外部油气能源的依赖性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日本对美国保护海上航道与维护日本远至波斯湾利益的依赖。
日本特大地震就像是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并加深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体系。这主要表现为,日韩关系因灾难而加强,使在2010年因东北亚安全局势得到加强的美日韩三边同盟化的倾向进一步增强。而作为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救援也十分积极。人们明显地看到,各国对日本的救援速度和力度,与是否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非传统安全:地区合作的增长点
日本特大地震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导致的核危机,其突发性、外溢性等特点决定了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各国在非传统安全方面合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月19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商讨了加强防灾合作体系的方案,并协商了有关日本福岛放射性物质泄漏问题的应对方案,包括在今后及时通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相关信息。这反映出中日韩三国在针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上,并没有一个自动的互相通报网络,也没有共享的早期预警机制。
4月4日,东京电力公司决定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内的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尽管该公司一再强调核污水入海不会危害环境安全,但韩国和俄罗斯对日本这一举措仍抱有极大不满。
进入5月,以前外相高村正彦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和以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为团长的“日中民间交流代表团”相继访华。习近平副主席对震后首批来华的日本前政要再释善意,提出推动四个方面的关系,为改善“撞船事件”以来处于僵化的中日关系定了调。日本外相松本刚明表示,准备开展有助于日本地震灾区重建的“复兴外交”。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吸引外资对灾区经济特区和工业区投资;吸引因地震和核泄漏事故而锐减的外国游客重返日本;在海外举行宣传日本农产品安全的展览;进一步要求外国放宽对日本农产品的限制措施等。
5月21日至22日,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三国领导人就支持日本震后经济恢复重建、建立长效核安全应急机制以及三国经贸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发表了《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并专门补充发表了有关“灾害管理合作”、“核安全合作”与“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合作实现可持续增长”两个附件。三国领导人明确指出,发生在一国的灾难不仅给该国,也给其他两国带来同样的痛苦。三国愿尽最大努力进行合作,加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并强化灾难发生时的援助体系。三国并确定了合作的具体原则和四项具体措施;在核安全方面,三国重申加强核安全以及继续以最大透明度安全运行核设施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核安全信息共享与交流对建立和维护核设施安全运行的信心的至关重要性。
日本在软实力方面显示出深厚的积淀
在外交方面,通过对比各国对日本特大地震灾害的外交反应速度与救援力度,以及日本对各国提供的救援选择,可以看出,日本特大地震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援助,反映出日本具有良好的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在软实力方面显示出深厚的积淀。而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内的国家,对日本救援的反应速度和救援力度要明显快、强于非美国军事同盟关系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中国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但是面对三国提出的援助,日本却做出了不同的政策选择。这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军事同盟关系的影响,如日韩;另一方面与能源需求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日俄。在核能计划暂时受挫后,日本对外部油气的依赖性将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日俄关系,并会强化日本对日美同盟以及美国保护海上航道能力的依赖。
目前看来,此次日本地震及次生灾害对日本经济、全球经济的影响远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但是却使日本在2010年失去全球经济第二大实体的地位后,进一步拉开了与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实力。尽管如此,鉴于日本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方面的地位,日本大地震并没有摧垮日本在核心技术方面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的领导地位。此外,吸取这次灾难的教训,日本推动并塑造的离岸模式将被近岸生产逐步替代,这意味着日本与亚太地区的经济紧密程度与相互依赖性会继续增强。
(本课题组包括:张洁、钟飞腾、朱凤岚、韩锋、朴键一、吴兆礼、杨丹志、曹筱阳、李志斐、杨晓萍)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关系 日本 震动 日本大地震 震动亚太国际关系 日本大地震 日本大地震震荡全球经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