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与领土,意味着什么:中国领土边界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在古代,没有明确的国家边界(国界,Border),只有边陲(Frontier)。“国界”是现代政治的产物,国际法对划界有着一般通用的原则,但是边界的划分不仅涉及自然因素,同时还涉及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领土是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之地,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而国家边界不容侵犯是尊重国家领土完整的基本要求。
  
  地图上的国界,为什么有不同的标示方法
  
  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有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空中边界之分。相邻国家的边界既可能是全部划定的,也可能是部分划定、部分未定的,甚至是全部未定的。由相邻国家双方政府承认的国家间条约或国际条约确定的边界,有法律依据,比较稳定;而没有得到相邻国家之间相互承认的边界,易引发边界争端,成为冲突和战争的祸根。
  已定国界和未定国界,在地图上有不同的标示方法。已定界指通过边界条约勘定的边界,或虽未经条约划定,但是双方都承认的传统习惯线或继承线,在地图上一般用“点划线”表示。未定界指没有划定的边界,即边界双方承认存在分歧的边界,在地图上一般用“虚线”表示。军事分界线是战争双方签订停火协议所规定的界线, 不是正式的国界,一般用“加号线”或“点线”表示。
  相邻国家对双方边界属于已定界还是未定界,有时看法并不一致,所以在各自出版的地图上,标示也不尽相同。同一段边界,一国可能标示为已定界,另一国则可能标示为未定界。
  实际上,一些国家官方地图上标明为已定界的边界并未被邻国所承认。所以,世界各国所出版的地图上,有时对同一条边界的划法并不吻合,甚至大相径庭。
  国家边界的形成大致有如下情况:
  传统习惯形成: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相邻国家的行政管理范围而形成。它是相邻国家相互间的一种默示协议。
  条约形成:相邻国家间以签订条约的形式划定。在现代社会中,条约边界在国家边界中日益普遍。
  继承形成:从原国家领土界线或者原国家国内行政管辖范围继承而来的边界。继承边界主要是指新国家的边界。如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其边界即是对原两德边界的继承。又如南北也门统一后的边界。另外,1991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成国,它们之间的边界是按照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行政分界线继承的。
  军事割裂形成:某些因国家分裂或战争结果形成的边界。它们既不是传统习惯线,也没有签订过具有边界条约性质的条约,更没有继承什么行政区划的界限。如现实中的朝韩分界线、印巴克什米尔地区分界线、巴以分界线、原东西德的边界等。
  
  边界是按照什么划分的
  
  当今世界上划分边界的方法有多种:如按自然地理划分的边界线,依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海洋等天然屏障划分,曲曲弯弯。还有一种按人为设定的假想线划分,多是按经纬线,或两点间的直线在地图上笔直画出。也有考量人文语言宗教因素确定边界走向的情况。
  但一个国家与邻国的边界,往往不能,而且也不是只按一种原则划分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运用了多种划分原则。在国际划界实践中,除大部分岛国外,没有一个国家的国界是可以完全按一种规则划分的。无论是从历史沿革和国防地理的角度,还是从方便交通和行政管理的角度,都要求划界时必须同时兼顾当地河流和山脉的走向、湖泊和海峡的分布、城市和村庄的坐落、历史归属和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
  自然地形划界法与自然地形边界
  自然划界法亦称地形划界法,它是根据边界地区的自然地形特点来确定边界线的方法。如以山脉、河流、湖泊、丘陵、森林、沙漠、海峡等自然地理物体的走向来划定国家之间的边界线,称之为自然边界。自然边界便于管理和守卫。但有时对人文和文化因素难于照顾周全。
  世界上以山脉为界的例子有:安第斯山脉(智利与阿根廷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比利牛斯山脉(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挪威与瑞典之间),等等。
  世界上以河流为界的例子如:格兰德河(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奥德河、尼斯河(德国与波兰之间),多瑙河(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之间),乌拉圭河、拉普拉塔河(阿根廷与乌拉圭之间),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中国与俄罗斯之间),鸭绿江、图们江(中国与朝鲜之间),等等。
  世界上的著名界湖有: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的喀喀湖(秘鲁与玻利维亚之间)、维多利亚湖(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之间)、坦噶尼喀湖(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金)、布隆迪之间)、日内瓦湖(法国与瑞士之间),等等。
  世界一些知名的分界海峡有:朝鲜海峡(日本与韩国之间)、柔佛海峡(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英国与法国之间),等等。
  几何学划界法与几何学边界
  几何学划界法是指以一个固定点到另一个固定点所划的直线作为国家之间的边界线的方法。这种划界法一般适用于人口稀少、不易勘察或无明显自然标志物的地区。在人口稠密或地形复杂地区不适合采用。
  在地图上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可以看到不少几何学边界。非洲的这种边界,不少是当年殖民瓜分形成的。西亚一些国家之间也存在几何边界。
  
  天文学划界法与天文学边界
  
  天文学划界法是以地图上一定的经纬度确定国家边界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划界的地区,一般是荒漠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同时也与历史上殖民瓜分有联系。天文学划界法也不适合于人口稠密地区和地形复杂地区。
  如加拿大与美国本土边界的西段和中段,以北纬49°作为分界线,而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边界则基本以西经141°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边界沿东经141°划分。非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是如此。如埃及与利比亚边界的绝大部分是沿东经25°划分的,埃及和苏丹边界的大部分沿着北纬22°划定,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南非的部分边界是沿东经20°划分的,等等。
  
  人文划界法与人文边界
  
  不少国家在划界时,还考虑到人文与文化等因素。因为这种划界法涉及敏感的泛民族与泛宗教主义问题,国际法学与政治地理学学界对此见解不一。世界边界划分中,以人文和文化因素作为划界考量重要因素的做法,在欧洲表现得最为明显。两次巴尔干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结束以后,造就了欧亚大陆许多新的国家。这些新国家的领土范围,基本都是按民族语言文化分布地域划分的。仔细对比欧洲政区图与语言和民族分布图,就可以发现许多欧洲国家的边界大致是与民族和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
  一战后,由于统治和控制欧洲中部和东部的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俄国革命的结果,欧洲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这些新国家的构建大都考虑到当地民族与语言的分布,如南斯拉夫的建立,是将巴尔干半岛除保加利亚人以外的所有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部斯拉夫语支的居民聚居地合为一国,而捷克斯洛伐克则是将两个西斯拉夫语支民族组合到一起,都属于一种泛语言民族国家。波罗的海三国则是按民族划分的。冷战后,东欧出现国家解体浪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按照更具体的文化民族解体。这些新国家形式上继承的是原加盟共和国的边界,而实质上是民族的边界,因为当年它们或者是以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入盟,或者是按照民族界线在所属的国家联盟中组建成的加盟共和国。而且,不少欧洲国家为使语言、民族与国界尽可能地吻合,曾经采取过交换居民乃至驱逐非本民族居民的措施。如二战后,捷克驱逐了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人,波兰对从德国获得的土地上的居民成分实行了波兰化,一战后,希腊和土耳其曾交换过200万名居民。
  虽然民族与语言考量在不少欧洲国家划界时起过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民族与语言是这些欧洲国家划界的惟一标准。有些地区,是很难明确区分出语言与民族界线的。即使那些将民族、语言、文化作为划界重要考量因素的国家,划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他因素,不可能做到政治分界与文化分界百分之百吻合。任何一国的边界事实上都不是按单一原则形成的,边界的划分不是只考虑一种因素,而是对历史与地理、语言与文化、民族与宗教、行政与管理、国防与交通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实际上,欧洲国家中地理划界法也不乏其例,如法国与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为界,挪威与瑞典主要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为界,意大利北部国界沿阿尔卑斯山划分,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边界大部分沿多瑙河分界,波兰与德国的边界沿奥德河和尼斯河划分。
  在国际划界实践中,还有一种主要根据宗教信仰划分的边界。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边界即是如此。二战后英属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而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由宗教信仰差异导致的大规模摩擦,反映为印度穆斯林在建国问题上的分离倾向。根据英驻印总督蒙巴顿的建议,英国于1947年6月提出分治英属印度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根据宗教原则,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联邦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两个自治领宣布独立,宗教从而成为划分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的基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根据当时宗教分布界线而划分的界线。而现在孟加拉国与印度的边界,继承的是当年东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边界,也含有宗教划界的因素。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分治的决议,将原本完整的巴勒斯坦地区划成支离破碎的好几块,则是综合考量当地复杂的民族、宗教、语言的诸种因素的结果。
  
  军事划界法与军事边界
  
  严格地讲,这并不是国际法载明的一种划分边界的方式,而是国际政治斗争中一种人为制造的准边界。它是因战争停火、分区军事控制或占领等情况造成的。典型的有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边界和现实中朝鲜与韩国的边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单方面修建的水泥隔离墙也类似于这种方式。另外,在一些由外国军队干预形成的实际分离状态的国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如希腊族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与土耳其族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分界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军事介入形成的边界有可能被固定化。
  二战末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冷战开始后,美英法将各自的占领区合并,成立了联邦德国,而在苏占区基础上建立了民主德国,形成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两个德国之间的边界尽管有原德国内部行政区划的渊源,但本质上则是分区军事占领的产物。
  朝鲜与韩国的边界也是如此。朝韩同属一个民族,朝鲜半岛原本属于一个国家,后被日本吞并。二战末,美苏军队解放了半岛,双方以北纬38°线作为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由于冷战的开始,朝鲜半岛38°线的南北两方,在美苏的分别支持下,各自建立了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权。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1953年停战协定划定了临时军事分界线,在海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还单方面规定了对北方的海上限界线。随着半岛存在一朝一韩两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现实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军事停战线成了朝韩两国的实际边界线。
  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停战线,现在也起着准边界线的作用。
  
  划分边界的原则与程序
  
  国际法对自然划界有着一般通用的原则。但是边界的划分不仅涉及自然因素,同时还涉及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不是只允许使用这些原则划界,不承认例外情况,也不能借口一般原则来侵吞他国的领土。除因特殊情况或条约另有规定外,自然划界适用的一般原则是:
  以山脉为界时,一般以分水岭为界。但是,也可以根据双方协议把边界线定在山脉的非分水岭的山脊或某一侧山麓。
  以河流为界时,可以通航的河流,原则上以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不可通航的河流,则以河流的中心线为界;其界线两边的水域分别属于各沿岸国所有,沿岸国对它所属的一边水域行使管辖权。界河上如有桥梁,一般以桥梁的中心线为界。由于自然作用河流发生变动时,如果是侵蚀,则边界随之变动;如果是改道,则边界不随之变动而停留于原处。在这种情况下,如原来航道不易勘定时,则以河床中间为界。但是,如果相邻国家同意,边界也可以划在某一侧河岸上。
  由于界河及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保护,实际上涉及两国,因此需要有关沿岸国共同协商作出安排,以签订协定的方式加以解决。
  以湖泊为界时,各沿岸国一般在湖泊上划定中间线作为边界。但另有协议的除外。
  国与国之间划分海洋、海湾、海峡界线时,一般要兼顾采用中间线、 等距离中间线和公平原则等多项原则。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陆地的海峡,除了特殊条约规定以外,其边界线一般通过海峡的中间或通过主航道。这里应注意,边界沿海峡中间通过只是一个一般原则,如何划出这条中间线,则需根据各海峡具体的地理情况来定。
  国与国之间划分空气空间边界的界线,以地面和水面边界线为起点垂直向上的高度线划分。
  
  边界与领土争端是怎样产生的
  
  在国际关系中,边界与领土问题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典型的领土冲突与其他类型的冲突相比(如一般的外交政策冲突或政治体制争议),其扩大为战争的可能性更大。边界与领土争端往往导致国家交恶,引发局部战争,形成地区热点,激化国际局势,是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温床。边界与领土争端,是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重要导火索,变更国家领土总是伴随着痛苦和流血。领土争端是导致使人民遭受苦难与贫困的无数战争的根源之一。一些局部战争就是从边界战争开始的,甚至二战也是希特勒借德国与邻国间的边界问题挑起的。历史上,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恩怨,始终伴有边界与领土争执,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矛盾冲突,边界也总是借口之一。今天,国际上的许多热点问题,背后都有边界与领土争端的影子。
  边界争端和领土争端是有区别的。边界争端是指由国家之间对边界划分和实际位置的分歧引起的争端,是在划界和标界过程中产生的争端,而领土争端是指领土的取得和变更过程中产生的争端。但实际上,任何边界的调整都会涉及领土归属,而任何领土变更都关系到边界的走向。因此,各国之间的边界与领土争端尽管在具体要求上千差万别,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即一方或双方对现有边界的部分或全部走向持否定立场;一方或双方认为处于对方控制下的某些地域或大部分地域是属于自己国家的领土。
  在当代世界近200个国家中,相当多都曾同别国有过边界与领土问题。边界纠纷导致的国际冲突,始终是当代国际政治的热点。从1950年到1990年40年间,世界范围发生的陆地边界争端近130起,有关海疆划分与权益的争端有260余起。
  目前,世界上仍有约1/3的国家存在着与邻国的边界与领土问题,由此引发的冲突构成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冷战后,随着许多新独立国家的出现,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了。而海洋权益和大陆架争端作为一种新型的边界与领土争端,成为引发当代国际冲突的又一热点问题。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还面临着如何对公海及其海底区域、极地、太空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新课题。国际社会普遍主张这些区域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应由世界各国共同享有、保护、研究、利用和开发。
  从1945年至1986年,世界上大约发生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78起,其中32起是国家间战争,而其原因大多是边界领土争端。1993年世界发生战争23场,直接原因多是边界领土争端问题。中东地区二战后爆发的60多场战争或大规模武装冲突中,有近一半是由边界领土争端引发的。
  20世纪下半叶,因边界与领土争端引发的大小战争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印、中苏、中越之间的边境战争与冲突,1947年印巴分治后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的长期冲突和战争,60年代前期和70年代后期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两次欧加登冲突与战争, 80年代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两伊战争,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其引发的海湾战争。而90年代末埃塞俄比亚与从其分离出来不久的厄立特里亚之间的边界战争,成了连结新旧两个世纪的最后一场和第一场边界战争。进入21世纪后,柬埔寨与泰国又为柏威夏寺问题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北极海底、俄日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韩日独岛(日本称竹岛)、中日钓鱼岛和南中国海岛屿主权争端也呈紧张之势。

相关热词搜索:领土 边界 意味着什么 边界与领土 意味着什么 中国领土边界 中印边界领土争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