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欧洲去:撒钱还是双赢】 撒钱图片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进入2011年,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胡锦涛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的访问。毕竟中美关系对全世界来说太重要了,而且,许多貌似两国之间的事情又或多或少地牵扯着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神经。而过去的一年中美关系中的“尖锐问题”好像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就在此时,1月4日~1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远赴欧洲,访问了西班牙、德国和英国。中国国家主席新年第一访选择了美国,而中国领导人的新年第一访则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这自然给众多媒体留下了品评和猜度的巨大空间,更何况李克强这次访问与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对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土耳其和德国的访问,11月胡锦涛主席对法国和葡萄牙的访问不过旋踵之间,而跟随李副总理一起出访的还有近百位中国企业家。
  
  “撒钱”背后是双赢
  
  “中国又到欧洲撒钱啦!”李克强访问的消息传出后,有些媒体调侃道。然而,随着访问的展开,人们发现,这次访问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
  “这次中国抓住了主动权,经济合作更加平衡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中欧贸易额即达177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15.4%,欧盟从此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也在迅速飙升。仅2007年1月~9月,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为1098.5亿美元,其中对欧盟顺差就达623.4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差也难怪当时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会火冒三丈。于是,就有了欧盟不断出台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接连不断。中欧贸易战烽烟四起。怎么办?要让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就必须改善贸易结构,这是解决中欧贸易摩擦的关键。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在要求欧洲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也要做出自身的努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飞速发展,平衡中欧贸易的可能性渐渐增大。自2008年起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欧洲经济一蹶不振,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于是,人们看到中国领导人带着订单一次次去欧洲“撒钱”,买国债,鼓励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设厂。尤其是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和11月胡锦涛主席相继出访欧洲,高调向欧洲人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善意。而这次李克强副总理的出访,则强化了这种善意。冯仲平对记者表示:“这次李克强副总理的出访让人真实感受到了中欧关系之间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在保持传统合作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合作领域。李副总理这次去西班牙、德国和英国参观了很多高新科技企业,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中国过去比较重视对欧出口,现在则更加重视对欧投资(对西班牙是购买国债,对德国是加强投资)。以前欧洲人来中国的时候都是他们带着一个庞大的企业代表团,这次我们也带去了百人左右的企业代表团。第三,这次访问西班牙很大的一个成分就是援助。如我们承诺大量地进口西班牙的橄榄油、葡萄酒,让他们的优势在两国贸易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在加强投资的同时,也在扩大进口,这样贸易才能平衡起来。”
  
  公共外交渐渐做实
  
  李克强副总理的这次出访,“也是中国公共外交上的又一个亮点。”冯仲平说。
  多少年来,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欧洲是先进文明的象征。但由于两个地区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不同,欧洲民众、媒体,包括部分政治家,很容易对中国产生错误印象。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欧贸易摩擦加剧,伴随而来的,是双方民众因缺乏了解而不断上升的民族情绪,2008年这种情绪集中爆发出来。“火炬事件”、萨科齐会见达赖,直接导致中法关系降到冰点,部分中国民众自发抵制家乐福,“日货伤自尊,法货伤感情”――欧洲的形象不再那么美好了。
  距离产生美,但陌生同样可以带来误读,告诉欧洲人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中国外交的新重点。就在“火炬事件”发生后不久,当时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写下了《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一文并迅速传播开来,此前中国外交官很少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声。“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傅莹用真挚的语言感动了英国民众,一位读者在给中国驻英使馆的邮件中写道:“我谨代表全体国民,就火炬伦敦传递期间一些反华示威者的行径向您表示遗憾和不安。”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加大同欧洲经贸合作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欧的公共外交工作。对这次李克强副总理的访问,冯仲平表示:就公共外交来说,这次最大的亮点是李副总理在访问之前在三个国家都发表了文章,并且都是在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上,而且对每个国家的侧重点不一样。在德国,是针对德国企业界和欧洲企业界关切的问题进行阐述;在英国,针对的是政治方面,是更高层面上的阐释,回答了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语言非常实在,讲的道理也让欧洲人听了能够接受。这里面没有空话、大话,讲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有好处的。讲得非常实在透彻。
  冯仲平说:“我认为对欧工作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工作向下,合作向上’。‘合作向上’就是我们现在要向更高的、新的领域合作,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工作向下’就是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工作,这就是公共外交的任务。我们现在正在通过当地媒体让欧洲的普通老百姓扩大对中国的了解,增加政治互信。欧洲的媒体对中国一直非常苛刻挑剔,但对待这次李克强副总理的访问,这些媒体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仍不乏一些杂音,但整体上来讲,这次欧媒对中国的报道,对中欧关系,对李副总理的访问反应是积极的。”
  
  中欧关系与中美关系并重
  
  在李克强副总理访欧的同时,胡锦涛主席访美的行程也定了下来,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对欧、对美关系的同等重视。“中美、中欧关系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冯仲平表示。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彼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均不一样。而欧洲和美国在这方面共同点是很多的。从这方面讲,我们和欧洲关系的发展经验可以应用到和美国发展关系上。当然中美关系可能挑战性更大一点。
  对于近期关于中欧关系改善源于中美关系紧张的评论,冯仲平认为中欧关系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欧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并不是因为中美关系出问题了才重视发展中欧关系。实际上,进入21世纪,不论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还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复杂,挑战更大。不要只看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中欧关系同样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加以应对。
  谈到中欧关系和中美关系的互动,冯仲平说:“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之间确有互动,中美关系的好坏有时的确会影响到中欧关系,反过来,中欧关系的阴晴有时也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欧洲是中国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在国际上是一个可以平衡美国的国际力量,这里不是说它要挑战美国的霸权,而是指它有很多想法和美国不一样,比如全球经济治理,改革G20,改革联合国,改革IMF,欧洲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立场的,这也是我们可合作利用的力量。这里所说的中欧、中美关系的互动是指,中美关系好的时候中欧关系也是好的,同时,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今天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像过去相互利用,往往作为牌来打。胡、温、李对欧洲的出访也是对中美关系的一个大促进。欧洲人对我们有疑虑,其实美国也有,对欧工作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对欧,也是对整个世界,李克强副总理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对欧洲,中国对英国,包括文章中说的中国不是要动摇现有国际体系,而是在发展中可能要调整、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等等,这话对美国同样有效。”

相关热词搜索:欧洲 双赢 到欧洲去:撒钱还是双赢 撒钱还是双赢 撒钱论站不住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