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一个了不起的故事]蓝天写下了不起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国崛起,十年中最引人注目的新闻      1979年1月,美国亚特兰大,邓小平兴致勃勃地参观福特公司的一家汽车制造厂。这家工厂每小时能生产50辆小汽车,而当时的中国,汽车年产量大约是1.3万辆,也就是说,福特公司一家工厂每个月生产的汽车总量就超过了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看到此情此景,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在首都北京,每天都有1500辆新车加入浩浩荡荡的堵车长龙。岁末,北京机动车就步入了400万辆时代。
  中国的汽车,不仅仅只是数量多了。同样在2009年岁末,这样一条消息蹿上了各大媒体:北汽控股公司与瑞典萨博汽车公司完成了相关知识产权的收购工作,获得了萨博的三个整车平台,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北汽与萨博的交易,是2009年以来国内汽车企业收购海外先进整车成套技术和动力技术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从“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到上世纪中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再到现在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代步工具的更替只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变化的一个侧面。2009年12月,总部位于美国的媒体调查机构“全球语言监测”(Global Language Monitor)根据互联网、博客、社交媒体、全球排行前5万的印刷和电子媒体网站在过去十年中的引用量,制作出一个新闻排行榜,结果发现,人们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亚洲经济强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超过了伊拉克战争和9.11事件,成为过去十年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新闻。研究人员整合了这些信息,为这条高居榜首的新闻命名为――“中国崛起”。在这个排行榜上,“北京奥运会”的排名也相当靠前,是第11名。
  
  中国奇迹,源于一条独特的崛起之路
  
  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直接体现为多年稳定持续增长的GDP,而如果避开生硬的数据,来看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就变得更加意义非凡了。
  中国的国土只有1/3是平原,剩下2/3都是山地和沙漠,中国的水资源缺乏而且分布不均,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和数十种语言文字。但是,在短短30年间,十数亿中国人从贫穷甚至饥饿中走了出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完全具备了实行义务教育的能力,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古老而庞大的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史无前例的规模完成了这些任务,难怪很多西方人要惊呼“中国奇迹”了。
  当我们探寻“中国奇迹”的原因时,改革开放政策往往被排在第一位。它不仅仅为中国带来了商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创业意识,使中国人主动向贫穷和落后开战。1978年的中国,人们无法想象私营经济是什么样子,但到2008年,中国私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3。而在1992年之后,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1997年,中国国有企业突然面对着一个新词汇――破产。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在以往被视为“禁忌”的概念――私有化,以私有股份盘活国企资产。国家和政府将从某些产业退出,只掌控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两方面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而从这30年的经历来看,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中国人的头脑。
  在西方人看来,“民主”和“自由”似乎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完成的崛起是不可接受的。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它把亿万人民对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结合起来,迅速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30年间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带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变革,各种力量共同描绘了中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为频繁。中国学习世界,融入了世界,对世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中国的崛起之路,被形象地描绘为“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之前,这样的崛起从来没有过,也正因为中国走了一条如此独特的崛起之路,它能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被复制,也就成了国际上争论的一个热点。
  
  中国制造,中国奇迹的背后
  
  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建立在中国制造基础之上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说过:“中国崛起的背后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主要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中国GDP的贡献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制造业都是中国的经济基础。
  2007年,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为20%,中国的这一数字为12%。当时,美国经济预测机构IHS/Global Insight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仅仅过了一年,该机构就将这一时间调整到2016年~2017年,而且,到2015年之前,中国将在实际的工业增加值方面超过美国。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中国制造,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面貌?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在2005年带着全家人一起,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细心的萨拉发现,她家在2004年圣诞节所收到的39件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再环视屋内,她更加愕然――家里的DVD机、鞋、袜子、玩具、台灯,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发出疑问:如果离开中国产品,美国人能否活得下去?于是她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尝试离开中国制造。
  此后一年,萨拉遇到许多烦心的事:四岁的儿子,脚丫一天比一天大,但根本买不到“非中国制造”的鞋,于是萨拉只能以十几倍的价钱去买意大利产的婴儿鞋;丈夫的太阳镜丢了,只能戴着沉甸甸的雪镜去上班,因为美国、意大利产的太阳镜价格都高出中国制造的几十倍,最后同事实在看不下去了,自掏腰包“送”了他两副太阳镜;厨房的抽屉坏了,死活找不到修理工具,而家用电器坏了就更要引发不小的危机;购买生日蜡烛这样的小东西成了生活中最折磨人的事……
  2006年,萨拉和家人与中国制造“重归于好”,一家人的生活也终于恢复了正常。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15%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常见商品,属于美国“工薪阶层”生活的必需品。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人不从中国进口这些商品,那么,他们的生活消费将会非常的高。甚至有人这样说:当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正在俘虏中国下一代的时候,中国的玩具也在控制着美国的下一代。
  中国制造业的确在过去几十年间爆发出了惊人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增速也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有人认为:在2009年,中国将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
  萨拉的体验得到官方数据的佐证。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判断,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事实上,许多跟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企业和经济体也与中国制造融为一体。刚刚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出的那则关于“中国制造”的30秒广告,就讲述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产品其实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共同分工协作、盈利共享的故事:清晨,跑步的运动员所穿的运动鞋是中国制造,它“综合了美国的运动科技”;日常家庭中所用的冰箱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它融合了欧洲设计;一个类似iPod的MP3播放器上标注中国制造,它使用来自硅谷的软件;法国顶级模特穿的知名品牌服装也由中国制造;而广告最后出现的飞机画面,是融合全球各地工程师的结晶,更是展现了“世界合作”这一理念。
  这一广告目前在欧美未见什么特别反响,中国国内倒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抛开由广告引发的种种争议不谈,回溯这个广告的“缘起”,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从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里第一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开始,中国制造所遭遇的摩擦就纷至沓来。
  “国家形象”与“国家制造”密不可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文波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有一番精辟的见解:“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日本没有小松,没有丰田,没有三菱,谁知道日本?如果韩国没有现代,没有三星,谁知道韩国?美国如果没有GE,没有波音,没有微软,我们又如何了解美国?一样的道理,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政府形象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是通过产品、通过品牌去了解。”
  1996年,因一本《大趋势》而声名鹊起的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南海见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时候,有一句话令他不吐不快:“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可惜没有讲好。”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其实,成功背后都有美丽的故事,但我们自己的这个故事,我们没有讲好。中国奇迹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创造奇迹的中国制造也有丰富的“故事”可讲,中国制造的形象以及中国国家形象没有得到尊重,原因固然复杂,但我们不善讲“故事”,也是原因之一。越是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国家的形象就越重要,而如何讲好这个了不起的“故事”,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尤为重要。这则30秒的广告让我们感到,中国政府终于又有新的尝试,要将中国的“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了不起 奇迹 中国奇迹 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中国奇迹小故事 什么是中国奇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