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意义【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远离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近年来,在中国进口大宗商品过程中,越买越贵的情况相当严重。应当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一些大宗商品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只能通过扩大进口来填补。然而,在进口大宗商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也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0~2007年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113.4%。从今年的情况看,中国面对的大宗商品涨价形势更加严峻。根据宝钢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最新达成的协议,2008年度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价格比上一年度上涨96.5%。在一系列投机资本的推动下,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也一度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高位。
  的确,中国进口需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涨价压力,但倘若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价完全归咎于中国,也有失偏颇。事实上,垄断、投机、稀缺性、风险偏好等许多因素都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价起到诱发作用。
  中国进口需求规模的扩大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过程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中国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贸易中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在大宗商品定价过程中获得“大户优惠”。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也为国际市场带来更多针对大宗商品的增量需求,相应加大了国际市场的涨价压力。现在看来,后者的能量总体上要大于前者,这种情况对中国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最终导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针对提升中国对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需要,现阶段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策略考虑。
  策略之一:合理调控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定价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有必要重视强化自身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弹性。一方面,要从需求方面展开政策调控,如通过节约资源、加快推广资源替代、关闭农村小型的土炼油厂和小煤窑等措施减轻需求强度;另一方面,要从供给方面展开政策调控,当务之急是建立合理的能源、粮食和稀有战略金属储备体系,以强化国内相关大宗商品供应的稳定性。
  策略之二:合理选择贸易伙伴。一方面,如果贸易伙伴过于分散,就很可能丧失议价过程中的“大户”优惠;另一方面,如果贸易伙伴过少,就容易在与出口商议价过程中缺乏选择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在尽可能扩大贸易伙伴选择范围的基础上,将采购订单的分配向能够提供相对优惠价格的贸易伙伴倾斜。
  策略之三:强化大宗商品进口过程中的内在协调。固然,通过并购手段来提升相关企业在进口大宗商品过程中的垄断水平最有效率,但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强化市场影响力还有赖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来说,每一家企业之间都进行相互协调在过程上就会十分复杂,效率也很难提高,但如果商会出面,只需要每家企业与商会协调就可以取得“一致同意”。当然,在进口大宗商品过程中,协调也离不开一定的组织保障,而相关企业之间建立某种形式的采购联盟,有利于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定价过程中的地位。
  策略之四:强化大宗商品进口过程中的外在协调。主要进口国在采购大宗商品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相互合作。除了要尝试与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发展合作关系外,随着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其他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国在利益上的重合部分扩大,中国与这些相关国家之间更有可能通过双边合作主动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而双边合作对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效率更高。
  策略之五:尝试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更加适合在矿产资源方面强化自身国际定价权。由于目标模式不同,各国对国际定价权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一种是着眼于项目本身直接收益的英国模式;另一种是着眼于强化对投资母国矿产资源供应保障作用的日本模式;还有一种是兼具以上双重功效的美国模式。就增强自身国际定价权而言,中国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方面,近期要以日本模式为目标,远期要以美国模式为目标,而英国模式则不适合中国国情。
  策略之六:尽管期货投机使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面临很大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应当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强化中国的国际定价权。
  总体来看,只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加以应对,中国离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并不遥远。

相关热词搜索:大宗 中国 远离 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远离中国 大宗商品定价权 美国 大宗商品是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