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眼中的“两蒋”] 中国阅兵震撼台湾民众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蒋介石(台湾人习惯称“老蒋”)、蒋经国(“小蒋”)父子统治台湾达39年之久,谈台湾问题,绕不过这段历史。褒也好,贬也罢,不管人们怎么看“两蒋”,蒋氏父子的印记却已深深地与台湾融合在一起。
“去蒋化”:一开始就是“政治牌”
打“两蒋”为推动“法理台独”
在民进党的政治宣传中,国民党一直与“外来政权”息息相连,“万恶的独裁者”成为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代名词。2007年以来,民进党在政党形象败坏、执政绩效低下的窘境中,再次将“两蒋牌”作为拼“立委”和“总统”选举的政治工具。2007年2月,民进党借“二二八事件”60周年大肆炒作,公开批评“蒋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真正元凶”,并提出“没有真相、没有和解”、“没有正义、就无法共生”,要求“案要审、罪要判、人要关、钱要还”等口号。4月,曾是蒋介石住所及办公地点的“草山行馆”被焚毁。5月,民进党批评台军队中沿用多年的“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五大信念”是“保蒋化”与“党军化”的错误观念,并于7月废除其中的“主义、领袖”两项。8月,民进党当局删除蒋介石诞辰纪念日及逝世纪念日规定。12月,民进党当局强行撤除驻守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位于桃园大溪陵寝的卫兵,并勒令限期“移灵”。上述做法与在新台币上去除蒋介石画像,在台湾军营中移走全部蒋介石铜像,以及强制性地把“中正纪念堂”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共同构成了民进党当局“去蒋化”的重要内容。
民进党急于推动“去蒋化”有着特殊的考虑:一是在“总统”选前的关键一年中,利用行政手段激化岛内族群和省籍矛盾,巩固泛绿基本盘,转移其执政无能的焦点。二是通过不断强调“两蒋”的独裁者形象,延续国民党的威权特质,从心理上刺激民众对国民党重新执政的担忧,使国民党“原罪化”。三是由于“两蒋”带有浓厚的“大中国意识”,“去蒋化”也即削弱“大中国意识”在岛内的影响力,为推动“法理台独”扫清障碍。然而,据台《联合报》2007年的一份民调显示,高达60%的受访民众反对民进党的“去蒋化”作为,51%的民众感觉族群对立趋于恶化,78%的民众认为没有必要再强调“二二八事件”的历史意义,75%的“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家属希望让伤痛过去,46%的民众认为民进党应该为族群对立负最大责任。
老蒋:戒严、专制遭诟病
“土改”、“文化复兴”被肯定
1949年5月,国民党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颁布“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态”,在全省实施戒严。为巩固政权,蒋介石随后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条令,实行军事戒严和高度集权相结合的专制独裁统治,“军事独裁者”成为台湾民众对蒋介石的深刻记忆。然而,2007年《联合报》一份关于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对台湾贡献的民调显示,29%的受访民众认为蒋介石对台湾的功大于过,30%的人觉得功过相当,9%的人认为过大于功。这表明,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社会日益多元化,岛内民众对蒋介石有了新的看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推动的土地改革为台湾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1月起至1969年,在蒋介石的主导下,台湾当局分三个阶段(三七五减租政策、公地放领政策、耕者有其田政策)进行土地改革。此次土改对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它使大多数佃农成为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台湾的农民和土地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农地的利用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1951年台湾地区的农业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曾被誉为“台湾科技教父”的知名学者李国鼎指出,土地改革一方面达成了农业部门内土地的重新分配,使所得分配趋于平均;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60年代开始,蒋介石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对台湾地区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1966年11月,蒋介石正式倡议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67年7月28日,岛内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成立大会。蒋介石不仅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思想纲领,还亲自出任会长。在蒋的挂帅下,文复会在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从“发扬伦理道德,培养法治观念,促进生产建设”三个层面展开工作。其中,伦理道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培养法治观念”主要是促进社会由“训政”向“宪政”的过渡,“促进生产建设”旨在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实施充分就业,做到均富安和”。1967年,文复会发起了“复兴中华文化青年实践运动”,制定了“青年生活规范”三十条。1970年,经过修订的“国民礼仪范例”正式颁行。蒋经国执政后继续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86年文复会通过“现代国民生活纲要”,指出文化复兴运动的目标是“提升现代化的国民素质,建立现代化的幸福家庭,缔造现代化的社会国家”。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从属于国民党反共建国的政治军事目的,以及在台湾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增强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维护了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对台湾较好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台湾民众对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认识。目前,收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中有关抗战时期部分已正式对外公开。最早阅读蒋介石日记原稿的学者、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郭岱君表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极为愤怒,日记中甚至以“倭寇”称呼日军,抗战期间蒋介石两度想自杀。另外,台湾媒体报道,根据该日记,蒋介石很早就说过“中日难免一战”,但出于对双方军事能力的了解而主张拖延开战,让中国争取时间备战。
小蒋:经济腾飞政治民主化贡
献大 开启两岸交流获好评
2007年《联合报》的民调显示,50%的受访民众肯定蒋经国对台湾的贡献最大,11%的人肯定李登辉,肯定蒋介石的占6%,陈水扁排名最末,仅有5%。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于蒋经国的评价不分党派族群,有48%的泛绿支持者肯定蒋经国对台湾功大于过。事实上,蒋经国在“行政院长”和“总统”任内,致力于台湾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对台湾的经济起飞和政治民主化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2年5月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十分重视台湾的经济建设,提出“工业升级”、“全面跃迁”的发展战略,除继续推进已有的“四年经建计划”外,还提出“六年经建计划”。1973年12月25日,蒋经国宣布在五年内完成十项重大建设。“十大建设”分两大部分:一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电气化,扩大港口和机场容量,建立核电站;二是重化工业建设,包括发展钢铁、石油化工、造船等基础工业,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十大建设”总投资金额达50亿美元,于1979年底全部完成。此后,台湾当局又推出总投资金额达100亿美元的“十二项建设”。随着这一系列重大建设的完成,台湾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较快增长,为台湾经济腾飞并最终跃居“亚洲四小龙”之列奠定了基础。
在“行政院长”任内,蒋经国还推动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新政”,大量提拔本土人士和社会精英,任用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技术型官僚”,如李国鼎、孙运璇等,新“内阁”不仅年轻化趋势明显,台湾省籍人士比例也大幅增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迁,岛内民主力量快速发展,台湾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外势力要求解除“戒严令”的呼声高涨。为宣示政治改革的决心,1985年8月16日,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在会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蒋家不能也不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总统的产生必依宪法”。为此,蒋经国还将次子蒋孝武外放到新加坡任职。1986年,蒋经国默许了党外势力成立民进党。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台湾解除“戒严令”,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时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蒋经国的这段“革新宣言”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1987年底,蒋经国决定部分开放民众返回大陆探亲,允许大陆与台湾间的信件往来,以及放宽对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限制,由此结束了1949年以来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两岸经贸和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当时岛内舆论认为,蒋经国这一决定,虽是一个“小步骤”,但却是国民党退台40年来政策“突破性的转变”。马英九后来也指出,要谈两岸交流历史,蒋经国开放台湾人民到大陆探亲是关键一步。蒋经国的一系列政治革新的做法也得到了国际媒体的好评。1987年12月2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道,“台湾过去一年所从事的政治改革,超过以往40年的成就”。除了经济成就、“本土化政策”和政治革新外,蒋经国受到岛内舆论好评还在于他的“平民”作风。据岛内有关统计,蒋经国在“行政院长”任内走遍全台湾161个乡镇村,在任“总统”的最初四年里前后下乡197次。去年蒋经国逝世(1988.1.13)2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其生前各种“亲民”作为屡屡出现在岛内各电视台及平面媒体上,充分说明蒋经国的“平民”作风深受民众认可。
2007年是民进党当局“去蒋化”最疯狂的一年。然而随着历史的逐渐沉淀,特别是“蒋介石日记”的部分公开,岛内民众和舆论对“两蒋”的看法开始趋于理性。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民众 眼中 台湾民众眼中的“两蒋” 我眼中的台湾 在台湾民众的内心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