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德国爱恨情仇_德国和俄国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就像两个人的交往一样,两国关系也可以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恩爱情仇来,成为文人墨客、专家学者笔下的不朽之作。看到2006年12月19日俄罗斯帮助德国将首颗间谍卫星送入太空这则消息,眼前蓦然显现德俄关系中不同寻常的一幕幕。其中,有记载它们亲密无比的,有记载它们血肉相拼的,有记载它们相互借重的,还有记载它们复杂情感的。
  
  一个城市名字的渊源
  
  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座落着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它的取名与第一次更名直接与德国有关。这块地原为瑞典人所占,1703年彼得一世从瑞典手中夺取后辟为要塞。彼得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推崇普鲁士发展道路,崇拜德国圣人彼得,1721年,彼得一世将国号改为俄罗斯帝国,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座要塞来,同时将它的名字按德语语音取名圣彼得堡,自己则改称彼得大帝。怎样评价彼得大帝的做法姑且不论,从某些方面讲,它则显示出了当时俄国和德国不同寻常的关系。对此,还有一个反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俄德成为死命相拼的冤家对头,圣彼得堡随即被更名为彼得格勒。俄文的“格勒”就是德文“堡”的对应词,都是“城”的意思。虽然“彼得”依旧,可后缀这么一改,俄德关系在形式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后,这个城市还变过两次名字,1924年为了纪念列宁,彼得格勒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叶利钦又恢复了圣彼得堡的原名。不过,这两次更名则不再与德国有直接联系。
  
  两国王朝一家亲
  
  据12世纪出现的俄罗斯第一部史书《往年记事》记载,俄罗斯土地上的东斯拉夫先民最初有许多部落,各自有风俗和法律,互不统属,常常陷入纷乱之中。公元862年时,为了“寻找一个能公正统治的大公”,各部落的代表来到北欧日耳曼人的瓦兰人地区,请了那里的三兄弟帮他们治国。在三兄弟里边寿命最长的留里克最终统一了从诺夫哥罗德到基辅的广大土地,统一了平原、沼泽和森林中的各个部落。后来,留里克就成了俄罗斯第一位国君,他开创的基业被称为留里克王朝,而他所出生的北欧罗斯部落,后来也成为了俄罗斯国名的来历。由此看来,俄国人与德国人还有血缘关系呢。
  如果说上面讲的多少还带有传说的色彩,那么,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则确确实实是德国人。出于利益考虑,欧洲皇室一直以来有相互结亲的传统。叶卡捷琳娜原名叫索菲娅?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冯?昂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原本是德意志的一个公爵之女。她14岁时就被选作荷尔斯泰因―戈拉普公爵卡尔?乌尔里希的妻子。卡尔?乌尔里希就是彼得大帝的外孙、俄国皇位的继承人。1744年,索菲娅来到俄国,改称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公爵,第二年与卡尔?乌尔里希结婚。然而,在最初的18年里,叶卡捷琳娜不仅婚姻失败,而且生活充满了屈辱。1762年1月,掌管朝政的彼得大帝女儿叶利扎维塔去世,彼得三世继位。同年7月,叶卡捷琳娜率领近卫军开进圣彼得堡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王位,两个月后,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加冕典礼,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称号。叶卡捷琳娜在位34年,对外与普鲁士修好,对内实行“开明专制”,俄国农奴制社会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
  
  讲到现代的俄德关系,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苏(俄)德两次交恶,其中二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尤其惨烈,然而,除去这场战争本身,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与苏联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们更多的是互为借重。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是受西方挤压的战败国,苏联则是受西方国家攻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成了欧洲的“弃儿”,因此,两国关系走得最近。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两国最先缔结和约。1917年10月26日,也就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呼吁交战国停止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英、法、美等国对此置之不理,只有德国同意(当然德国占了便宜)。于是,两国从当年的11月20日开始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谈,先是在12月2日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二年3月3日又正式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其次,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密切。《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后,两国就开始了贸易往来,到1921年,苏德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4。1922年4月《拉巴洛条约》签订之后,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自不必说,就连在国防工业方面都有密切的合作。1922~1924年间,苏联聘请德国专家帮助设计和制造潜艇,聘请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帮助兴建特维尔飞机制造厂。据说在德国的帮助下,苏联制成全金属飞机的时间比美国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两个飞机巨头的时间都要早得多。此外,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还帮助苏联在中亚地区建造了十几个火炮制造厂。最后,两国的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1926年4月,苏德以《拉巴洛条约》为基础,在柏林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对于涉及两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双方“将在今后维持友好接触”。不过,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表现还是1939年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附加议定书》。这些公开的和秘密的条约签订的过程牵扯着当时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对它们功过是非的评价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德国人的“苏联情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给苏联造成的伤害最大,而苏联也对德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德国一分为二,西德受美英控制,东德则成了苏联的小兄弟,这样的“深仇大恨”并没有使苏德成为主要的敌人,倒是战时的盟友美英与苏联反目为仇,形成两大对立的阵营。但是,夹在复杂的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德国人有一种奇特的“苏联情结”。这种情结似乎很难用语言来描绘,更无文字记载,但确确实实又可以感受到。还是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其一,在离柏林不到50公里的南部小镇文思多夫的丛林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地下军事堡垒。它始建于1875年,二战期间是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德军对其他国家进行的闪电战都是在这里策划的。它的保密性和隐蔽性十分强,出口都被伪装成居民住房,据说直到战争快结束时都没有被盟军发现。德国投降以后,地下堡垒被苏联完整地继承了下来,作为西部集团军最高司令部所在地。从1945年到1994年,苏联军队(最后两年是俄罗斯军队)在这里整整驻扎了50年,人数最多时达到34万人。1994年8月31日,最后一批俄军士兵撤走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德国总理科尔都出席了告别仪式。就是在这个仪式上,叶钦利还即兴地抢过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扭动着笨重的身躯,摇头晃脑地挥舞起来。俄军撤走以后,德国联邦军将它转给勃兰登堡州,用作旅游业,旅游纪念品中最多的是苏联红军“遗产”,如军帽、各种军功章、纪念章和列宁、斯大林的纪念章。
  其二,与日本相比,德国被公认是悔罪最彻底的。德国境内的原希特勒建造的集中营现在都是供人参观的另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柏林附近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德国人在各地都如实地将当时纳粹政权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展示出来。然而,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纳粹迫害者的坟莹旁边,还有一大片死于苏联人之手的德国人的墓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同时展示的还有苏联建立的拘留营。根据《波茨坦协议》,战后,英法美苏等国在各自占领区的前纳粹集中营或战俘营里建立了拘留营,主要关押纳粹党的职员、纳粹政权恐怖机关的成员以及有可能威胁到占领国及其目标的人。苏联建立的是特殊劳改营,在德国的苏占区内共有10个。其中,萨克森豪森特殊劳改营最大,1945~1950年间,大约有6万人被关押在这里。特殊劳改营里饥寒交迫,卫生条件恶劣,疾病和流行病时常发生,大约有1.2万名犯人死于疾病和长期的营养不良。死者被匆匆埋葬,没有留下任何记号,在萨克森豪森特殊劳改营附近就有三大片这样的坟墓。
  德国人似乎对苏联战后在德国所做的一切不愿说什么,但将一些与苏联有关的遗址无声地放在那里,甚至将它们与希特勒留下的东西并列在一块,是很耐人寻味的。至于能品味出什么,那是参观者自己的事。
  
  普京与施罗德的对话
  
  冷战结束后,分裂的德国重归统一,统一的苏联却分裂。对如今的德国和俄罗斯来说,血腥的一页翻过去并不难。2006年5月初普京访问德国时和施罗德讲的一番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据媒体报道,普京在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时说,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的900天里,他的母亲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失去了一个儿子,伤了丈夫。“但奇怪的是,我的家人从来没有恨过德国人……我父母说,受责备的不应当是(德国)人民或普通士兵,而应当是把他们推向战争的(纳粹)政权”。虽然施罗德的父亲二战期间死在苏德战场上,他还是告诉普京,尽管他这一代人与二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所有德国人还是应当永远对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承担责任。普京听后十分感动,告诉记者,“当我听说施罗德总理的父亲当年是死在东线战场时,我深感震动。这在情感上给我很大触动,使我意识到,这场悲剧还没有远去”。普京和施罗德代表的不只是他们个人,还有他们背后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施罗德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我看来,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敌和战争对手如今成为了这么亲密的朋友和伙伴,这真是一个奇迹”。比较起来,普京的德国“情结”似乎更深。众所周知,普京在克格勃工作了16年,其中1985~1990年就是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搞政治情报。去年10月,普京再一次访德时故地重游,在德累斯顿与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会谈并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俄罗斯外贸银行买下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5%的股份,德甲沙尔克04俱乐部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那里获得1.25亿欧元的赞助费。可见,俄德之间的友好关系还在不断提升。
  
  爱恨交织因哪般
  
  总的看,在几百年的俄德关系中,有交往与合作,也有冲突与战争,可谓爱恨交织在一起。究其缘由,国际格局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背后文化渊源也不可低估。此外,俄罗斯与德国在文化联系上也比较密切,在制度上常以德国为榜样,19世纪20世纪俄国就比较流行德国的黑格尔、谢林哲学。另外,在俄罗斯的邻国中,亚洲被视为异类,东南欧又是比较落后的小国,奥匈、波兰是天主教势力的代表,与俄国东正教有冲突。德国人在宗教改革后主要信奉新教,比较务实,在意识形态上与俄国的冲突较少。两国的实际交往主要是形而下而不是形而上的东西。另外,德意志地区相对来说文化发展程度比较高,国家组织比较有效率。因此,列宁提出过这样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来说,像德国那样通过以国家主导发展商业、军事,提高政府能力,振兴国家,这条道路对俄国来说比学习英法更为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俄国 德国 爱恨 俄国德国爱恨情仇 俄罗斯人与酒的爱恨情仇 有爱恨情仇有酒有的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