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狮城迈步从头越_迈步从头越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两度人生坎坷加十四载的“副手”历练,“小李”终于站到了权力的顶峰。 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不久前的访台行程,令中新关系掀起巨大波澜。8月12日,这位风云人物正式登上了新加坡国家权力的最高宝座。有人惊诧于其作为一个东南亚小国领导人何以能掀起如此大之政治风波。京剧舞台上有“人未登台,其声先闻”之说,以“小李”上任前后的表现及其“轰动效应”来看,不能不说其是深谙此道。
本是“知华派”
其实,李显龙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国的亲近感尤胜其父李光耀及其前任吴作栋。名门重教育,虎父无犬子。李光耀很早即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是大势所趋。为此,“老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反“时尚”,刻意安排“小李”在华文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令其先后就读于南洋小学、公教中学和国家初级学院,此后方允其前往英伦剑桥求学。十多年的华文教育,使“小李”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了解颇深,也能说一口相当流利的中文,据说“可与人争辩”。今年5月,“小李”于访华期间在上海以中文演讲,着实让中国民众领略了一番他的中文“功夫”。因其所受教育和成长的经历,他成为新加坡人眼中理所当然的“知华派”。现实也的确如此,“小李”从政以来一直相当推崇中华文化,主张新加坡人不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更不能淡忘自己的出身、血缘和母语。他指出,现时的新加坡人过于西化,此种状况不仅有碍新中交流,且对新加坡长远发展不利。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小李”的“中国情节”亦有“加深”之势。他认为,加强新中关系不仅可使新加坡搭上“经济快车”、大幅跃升,更可为新加坡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去年11月25日,他在访问新西兰时表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是推动亚洲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而不是威胁。只要亚洲其他国家及时调整经济贸易政策,迅速避开中国享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它们将继续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益。”在美国《福布斯》双周刊举办的高层商务会上,他也表示,“人们不可能看不到中国人民的活力和热情。‘雁阵模式’过去用来形容在亚洲经济结构中日本一马当先的态势,现在这个词语更适用于中国经济,在中国经济中领头的是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
未担大任先“遭难”
若以出身门第论,李显龙可谓“衔着银汤匙”降生。以其父李光耀的威望和地位,在常人眼里,他自应过着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生活。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天降大任”前必有种种“磨砺”与“考验”,“小李”的个人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1978年,风华正茂的“小李”在剑桥大学结识了马来西亚籍女子黄名扬,二人相恋并结婚。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黄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抛下年仅一岁半的女儿和三个星期大、嗷嗷待哺且身患白化病的儿子。此时“小李”年仅而立,自身尚涉世未深,就要承担丧妻之痛、病儿之忧与抚幼之苦,身心所受重创可以想见。此时的“小李”陷入深度苦闷与彷徨中。多年后,他在回顾此一“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仍称,“那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是叫人很害怕的时刻”。关键时刻,还是其父母和“老上级”吴作栋帮了他。父母帮其照料小孩,劝其振作;而时任人民行动党助理秘书长兼国防部长的吴作栋,则力邀其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从而挽救了身处逆境的他。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止息。1992年10月,李显龙又被诊断患有中期淋巴癌。但此次李显龙表现得相当镇定,他安慰亲朋,坦然接受令人煎熬的治疗。所幸经过长达近十年的治疗,李显龙竟创造了“人间奇迹”,身体得到了完全康复。
有过这两次人生巨大磨难的“小李”今天更多了一份“经历风雨后”的从容大度。应当承认,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小李”,生活的磨难恰恰是出身“豪门”的“小李”最需要的。人生困苦给“小李”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他少了些“少爷气”,多了些“沧桑感”,走出阴影的李显龙对生命、家庭、亲情和友情,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内政是“重头戏”
两度人生坎坷加十四载的“副手”历练,“小李”终于站到了权力的顶峰,并就此了却了耄耋老父的一大心愿。当年,为了不给外界留下“父子家天下”的话柄,李显龙的接棒被刻意推迟了14年,但这14年也为其执政积攒了经验和资本。更何况不管怎样“兜圈子”,以新加坡的国情,“权力之剑”注定还是要落到“小李”手中。只不过,当“小李”真的走马上任时,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太子党”,而是一个精熟汉、英、马来三种语言,熟知新加坡国情并对治国方略早已成竹在胸的新领导人。
任新加坡“大管家”这么多年,李显龙明白,不能让新加坡人的希望再次落空。从就职时的言谈之间,人们看到了他对走出“非典”的喜悦,但也不难察觉他对如何延续新加坡“神话”的期许。在“小李”主抓经济的几年中,新加坡部长级高官带头减薪,那“勒紧腰带学会过苦日子”的告白,颇令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他倡导调整经济结构,大刀阔斧地开放金融服务市场,扶持中医药保健,发展信息产业和创意服务,也同样使人感到气势逼人;他亲自推介“新加坡大热卖”和“走出家门乐陶陶”,则换来了更多的新加坡人走出国门,以及一拨拨的中国游客驻足狮城街头,近距离感受它的时尚、精巧和变化无穷。无论在外人眼里是真是幻、是黑是白,李显龙在新加坡人眼里确实是创造奇迹的非凡天才,而且人们似乎更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红枣”还会变“苹果”、变“蜜瓜”,新加坡人的“钱袋”还会重新找回充实的感觉。
然而,“小李”在洞察了新加坡经济盛衰的奥秘之后,却没有将目光停留在过眼繁华上,而是要飞得更高、更远。他要大声说“丰厚的物质享受不是我们惟一的人生理想,经济增长也不是我们惟一的人生目标”,他要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新新加坡”。在他的头脑中,父辈心中的美景更多的是个人脚下的道路。他认为,年轻一代必须接受更好的教育,不仅要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也应该为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和实现志愿的机会;普通市民应该自由地表达不同的意见,从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年长者和残疾人也应各有所得,而不被社会抛弃。
外交将吹“变革风”
经历了中新关系风波,没有人比“小李”更明白新加坡的前途所系。所以,他在全世界面前呼吁,新加坡人将在“全球化的时代”寻求“思维的变革”,采取更为“大胆和创新”的办法以应对“全新的国际环境”。“小李”又何尝不是在以新人的身份,宣告昨日的逝去和明日的开启?因为,既然是新人,就会有做错的时候。也正因是新人,才可以在上路前抛却对台“特殊关系”的“包袱”,轻装上阵。回顾历史,实际上新加坡的命运早已与中国紧紧相连。只不过,现时“小李”应更加有意识地为中新这列火车添加燃料,导正方向,让它跑得更快,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拉动“刹车闸”。有位新加坡友人曾说,中新恰如一对兄弟,有时吵嘴斗气,有时亲密有加,然而大浪淘沙,真金终归要沉积,只不过真金还需真心来炼造。
作为东盟小国领导人,李氏父子笃信新加坡须借助大国的力量方可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多年来,新加坡赞成美国在东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并自愿做美在东南亚的立足点。不过,“小李”一定也已注意到,自古以来凡事都要有“度”,在与锋芒毕露的美国合作时,更须自留后路,否则难免惹火烧身、天怒人怨。
新加坡向来推崇“大国平衡”,常借日、印、澳等国平衡“其他地区大国的力量”。然而,“小李”既对自主性看得那么重,当然也不会像“老李”那样为制衡他国而过分对日、印、澳委曲求全。况且,日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已犯众怒,新加坡极力拉拢印、澳又已引起东盟反弹,为了防止“小红点”(指新加坡)与“绿海洋”(周围广大的穆斯林国家)激化矛盾,“小李”恐怕还要学点“柔软身段”(外交上更加务实,有弹性)。
相关热词搜索:狮城 迈步 从头越 李显龙:狮城迈步从头越 迈步从头越 而今迈步从头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