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哪三教圣城_勃兰特在耶路撒冷的背景中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城,积淀着有史以来文化发展的迭层和沧桑巨变的痕迹。   1994年,我前往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讲学,安顿下来之后自然想先浏览一下耶路撒冷城的风光。主人上午要给学生授课,但对我的想法却未流露出任何难意。在斯科普斯山校区的大门口,他招手叫住一辆出租车,用希伯来语最多说了三句话,然后转过身来用英文对我说:“先去参观博物馆吧,一切OK!”
  司机快60岁了,名字叫伊扎克――一个在犹太民族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原是居住在伊朗的犹太人,20世纪50年代移居以色列。我没有提及先要前往何处,但他开了约15分钟后停了车,告诉我:“到了。”我抬头一看,明白自己来到了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过去常听人说,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接待来访者,总要先带客人到这里来“凭吊”,此说的确不差。
  “亚德瓦谢姆”意为“纪念与记忆”,是为纪念1933年至1945年间被纳粹德国屠杀的600万犹太人而建的。纪念馆建筑物正面有一根约30米高的石柱,上面用希伯来语刻着“不要忘记”几个大字。
  纪念馆用大量照片、剪报、遗物展现了纳粹德国屠杀欧洲犹太人的残酷暴行。纪念馆的中心建筑是灯光黯淡的“神殿”,石头铺砌的地板上刻有21个纳粹集中营的名字。每天上午11时,在一个简短的仪式中,地板中心的火焰重被点燃,告诫人们勿让悲剧重演。一直跟在我身后的伊扎克此时提醒我说,很多国家的政要都曾到此“凭吊”。他提到了一系列名字,最后一个是维利?勃兰特。伊扎克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他在这儿没有下跪。”
  维利?勃兰特(1913年~1992年)是联邦德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1969年担任总理后一改该国20年推行的对西方“一边倒”的政策,采取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缓和的“新东方政策”,并因此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70年12月,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曾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参观。在向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时,他突然双膝跪在碑前,纪录此景的照片一时成为世界媒体的头条新闻。纳粹德国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其对象不仅限于犹太人,还有吉卜赛等族群。然而,由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难者大多是犹太人的缘故,所以不少人都认为,勃兰特的下跪是代表联邦德国对犹太死难者的“忏悔”。伊扎克提到勃兰特在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没有“下跪”,或许是一种疑惑――到了犹太国家以色列,对犹太死难者的“忏悔”反倒不“虔诚”了?
  勃兰特在联邦德国担任公职期间两次访问过以色列:一次是1960年,当时他担任西柏林市的市长,另一次是1973年6月,他担任联邦德国总理。据说两次都造访了亚德瓦谢姆纪念馆。在我看来,勃兰特未在那里“下跪”,其缘由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天下常有事同而因时、势不同所以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事情。
  勃兰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法西斯的斗争。1960年他访问以色列时尚未担任联邦德国总理,代表国家表示“忏悔”无从说起,下跪就更不可能了。此乃时不同而事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原因。
  以色列和联邦德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是以1960年3月两国总理在纽约正式会晤为标志的。自那以后,联邦德国一直宣称其致力于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政策。阿拉伯产油国是联邦德国石油的主要来源地,勃兰特1973年6月以总理身份访问以色列,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避免采取可能刺激阿拉伯世界的行动,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此乃势不同而事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原因。巧合的是,勃兰特四个月后,埃及和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向以色列发起“斋月战争”。阿拉伯产油国为支持埃、叙的行动,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联邦德国的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情势迫使勃兰特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要求以色列撤出其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
  对于法西斯实行侵略和种族灭绝的罪恶行径,关键是承认事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悲剧重演。在这方面,勃兰特和许多联邦德国政治家的态度是诚恳的。
  从这个角度看,耶路撒冷出租车司机伊扎克的疑惑其实大可不必。▲

相关热词搜索:耶路撒冷 兰特 景中 勃兰特在耶路撒冷的背景中 勃兰特中心 勃兰特中心 耶路撒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