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巴基斯坦出访 巴基斯坦伊姆兰汗访华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春节前夕,我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出访。这次出访由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孙玉玺率领,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邻国巴基斯坦。我们这一路一直都有持枪警察相伴,还有警车相随。塔利班垮台了,阿富汗战争并未结束,巴基斯坦仍是前沿国家。出发前,新闻代表团特为我们上了战争保险;与此同时,巴印两国边境仍屯兵百万,两国间的硝烟还未散尽。
  在这次特别的出访中,我们有机会参观备受关注的边境城市白沙瓦、拉合尔,踏访阿富汗难民营、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和巴印边境小镇瓦卡。
  
  白沙瓦:有一半人是特殊群体
  
  说实话,首都伊斯兰堡倒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紧张,不过当地人告诉我们,美国打击塔利班后,地处最繁华街区的美国中心在大白天遭数枚车载火箭袭击,美国驻巴使馆前常有探雷器探测,局势异常紧张。我们去时,已趋于平静,但并不太平。
  西北重镇白沙瓦显得紧张一些。我们刚到下榻的PC宾馆,一个人就递上一张名片,他是警察,负责我们在白沙瓦的安全。第二天我们参观开伯尔山口和巴阿边界时,一辆军车在前开道,另一辆警车紧随其后,两辆车均架着轻机枪,坐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军人。那一刻,我还真闻到了火药味。
  《世界知识》今年第一期曾刊登《白沙瓦:“百花之城”今何在》,讲的是“百花之城”已不在。的确,置身在白沙瓦,已感受不到百花飘香,到处都是拥挤的人。巴一位官员说,目前白沙瓦的人口已升到两百万,约一半是特殊人群──阿富汗难民。据最新统计,巴基斯坦境内滞留300万阿富汗难民。
  难民的涌入给白沙瓦带来额外负担。难民们同当地人争水、争电、争土地、争粮食、争资源、争就业机会。难民中鱼龙混珠,又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
  在联合国难民救济委员会的支助下,巴基斯坦政府为安置难民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距白沙瓦45公里的夏姆夏依难民营里,我们看到巴方人员正在培训残疾人制鞋,教他们谋生的本领。在难民营学校,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上课,尽管条件仍很简陋。在医疗站,医生告诉我们她们每天要接生20个新生儿。令我吃惊的是难民营里还有一个儿童乐园。然而,拥有这样条件的难民营毕竟是少数。由于长期安置难民,巴政府已不堪重负。在从难民营回来的路上,沿街仍有许多灰头土脸的小孩,而此时他们本该也在学校上学。
  背井离乡的阿富汗难民梦牵自己的家园。在白沙瓦一个难民的婚礼上,我结识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出生在白沙瓦,父母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逃离家园,投靠到白沙瓦亲戚家的。靠父亲卖木材,一家人生活还不错,也有了房子,可父亲一直想回家。父亲常说,在喀布尔他们也有房子,还有院子,那是他们真正的家。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后,小姑娘和全家回到了喀布尔。不幸的是,他们没呆多久,国内又发生内战,他们不得不再次回到白沙瓦。寒来暑往,父亲一天天老了,然而故土难离,他们仍希望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在难民中,这个女孩算是幸运的,因为后来的难民大多住在脏乱的土坯房里。更不幸的则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一条毛毡就是一家人的床,生活的凄惨可想而知。
  家园虽破,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家。在难民营学校里,一群小姑娘为我们唱起了那首《阿富汗国歌》。很显然,她们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阿富汗难民营成长了两代人,阿富汗连年的战争摧残的不仅是城市、是房屋,更是两代人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一次次希望。“渴望和平,重建幸福家园”,团长孙玉玺给难民营的题词道出了我们许多人的心声。阿富汗难民需要解决,而解决的关键是恢复阿富汗的和平。和平!和平!我们和阿富汗人民一起张臂呼唤和平。
  
  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到了特别的地方
  
  2月6日,我们参观巴阿边境那天,恰逢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复馆的日子。
  从白沙瓦到巴阿边界有一条顺畅的柏油路,这条路还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后来,阿富汗将这条路从巴阿边境修到了贾拉拉巴德,又修到首都喀布尔。从白沙瓦到喀布尔只需四个小时,可惜的是,从贾拉拉巴德到喀布尔的路已被炸坏了。
  我们很快驶出白沙瓦,一眼望去,都是光秃秃的山,一座连着一座。走了一段以后,偶而可见山里的土围子。司机告诉我们,一个土围子就是一个部落。进入部落管辖范围,后面的警车停下来,换上了部落的警察。据说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联邦和部落形成一种默契,部落区的治安由部落警察负责,联邦的警察不得干预,难民更不可以到部落里避难。部落里家家户户都有枪,人人都是警察。
  很快,我们经过一个专门卖枪的部落。据说那里的人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制枪设备,只是利用锯子和锉刀,便可仿制出结构复杂的军火枪支,而所采用的技术,则是100年前一位印度军火制造者流传下来的。部落卖枪属于公开行为,因为它不违反《部落法》,不受政府控制。在部落地区,《部落法》大于国家宪法。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极端荒凉的山区,这里是不毛之地。司机告诉我们,看过这些光秃秃的山后,阿富汗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望着那一座座山,我忽然问司机,如果拉登藏在山洞里,是否就藏在类似这样的山洞里呢。司机笑了,我以为他没听懂,就问他是否知道拉登,他又笑了。我这才意识到这个话题可能太敏感了。
  汽车蜿蜒到山上,很快就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开伯尔山口。开伯尔山口距白沙瓦16公里,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最大、最重要的山口之一,当年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帖木儿特兵队、莫卧儿的征服者都曾经过这个山口。在开伯尔山口的哨所里,借助于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巴阿边境站。
  不到10分钟我们就到了从望远镜上看到的边境站。那里很安静,一扇大铁门把两个国家隔开。塔利班时代,阿富汗的边防战士都是塔利班战士,这里曾亲如一家,现在边防军已换成了阿富汗临时政府军,在阿方一侧的小木屋上贴着马苏德照片,很醒目。50米以外的地方,仍有少数难民滞留,眼前的这扇大门不知曾有多少难民涌进。而在绵长的巴阿边界线上,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边境站。驻立在大门前,我们祝愿阿富汗早日实现和平,难民早日回到家园。
  
  降旗仪式很独特
  
  临近印度的巴基斯坦小镇瓦卡(Wagha)是巴印两国两千多公里边界线上惟一的陆路通道。每天下午五点整,两国军人要在这里举行独特的降旗仪式。
  拉合尔到瓦卡小镇只须20分钟的路。一位名叫米塞尔的少校接待了我们。他的名字意味深长,是英文单词Missile(导弹)的音译,他说记住了导弹的名字,也就记住了他。他向我们介绍,印巴分治前,瓦卡和Attari(现印度一侧)本是同一小镇,同为旁遮普人。1947年印巴分治后,他们被分成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好的时候,他们相互往来,两国交恶时,他们就如同陌生人。这里曾有火车及大巴车开往新德里,前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依就是乘坐新开通的大巴车通过这里到达拉合尔的。9.11后,火车和大巴车都停开了。
  下午五点整,降旗仪式开始。六个巴基斯坦仪仗兵个个高大威猛,他们甩手的动作幅度很大,脚抬得高高的,再使劲地跺在地上,鼻子发出“呼呼”的喷气声,胡子翘着,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整个身体不时地转换方向,不停地向“长官”敬礼,向观众敬礼。有意思的是,印度仪仗兵也是同样的动作,程序和巴基斯坦的一模一样,似乎在同一赛场进行比赛。两边的观众为各自的仪仗兵摇旗呐喊。突然,两边的仪仗兵一个接着一个流星般地向大门走去,然后都撞开自己的大门。两国大门相距不到两米,门上镀着各自国家的国旗图案……两面国旗在同一时间降下来,铁门被重重地关上了。
  整个降旗仪式约一刻钟。米塞尔少校告诉我们,他们平时会定期举行碰头会,这些动作和程序都是双方事先商量好的。
  瓦卡镇的降旗仪式延续了半个世纪,见证了巴印间的风风雨雨。巴印彼此是邻邦,因克什米尔问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国家。其间大的战争有三次,小规模的战事不曾间断过。前年两国相继试爆了核弹,可谓各不相让,一决高低。目前在克什米尔地区,两国仍重兵集结,剑拔弩张。小镇上的降旗仪式很容易让人想到两国间紧张的较量,表演者的较量只不过是通过形体表演。
  有人开玩笑地问上校,如果大门的那一边是中国,会怎样呢?米塞尔笑了,“那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会把大门拆掉,人员会自由往来”。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Need”
  
  巴罗塔(Ghazi Brotha)水电工程由亚洲银行在巴基斯坦投资兴建。美国、意大利、中国东方电气公司三家中标,共同承包这项工程。这一工程本应于今年的8月完工,作为庆祝巴建国55周年的礼物。然而美国打击阿富汗后,巴基斯坦局势紧张,美国公司撇下工程跑了,日本和意大利公司也跑了,只有中国工程队留了下来,结果只有中国承包的项目能按时完工。该项目负责人不无感激地告诉我们:“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 (患难见真情)。”
  中国援建的重型机械厂曾为巴基斯坦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们,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曾在这里当过工程师,巴基斯坦人都引以为豪。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穆斯林国家。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万人空巷,一时传为佳话。甚至那时中国人去商店买东西,巴基斯坦人都不肯要钱。
  在巴基斯坦,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被浓浓的友情所包围。只要谈起中国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人就会一脸真诚他说:“good friends!brothers!”,有的人还会半英半汉地说:“good friends!兄弟兄弟!”。短短几天,我就有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中巴之间已被一根友谊长线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瓦卡小镇降旗仪式上,当巴方观众席上的朋友得知我们是中国人时,他们高喊,“中巴友谊万岁!”仪式结束时,巴方朋友将团长孙玉玺围住,簇拥着他,同他合影。那场面十分感人。▲
  

相关热词搜索:巴基斯坦 出访 一次特别的巴基斯坦出访 出访巴基斯坦 刘少奇的最后一次出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