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人文 人文巴基斯坦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一踏入巴基斯坦国境,即会强烈地感觉到宛如进入了一座无限广阔的清真寺。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是伊斯兰教信仰比政治理念更重要;《古兰经》的价值亦远在宪法之上。此外,它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还说明着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独特国家。
  
  “清真之国”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意为“清真”或“圣洁”,“斯坦”意为“国家”或“地方”,因此,“巴基斯坦”按字义翻译,就是“清真之国”或“圣洁的地方”。巴基斯坦宪法明确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家保障穆斯林能够依照伊斯兰教教义和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圣训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巴基斯坦建国之初,首都定在卡拉奇。当时,这座面临阿拉伯海的海港城市已初具规模。1959年阿尤布?汗任总统时,认为首都建在海边不安全,就暂时迁往拉瓦尔品第,同时计划在10公里之外建设一处永久首都,并取名伊斯兰堡、意为伊斯兰之都。1967年首都正式迁往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的国旗、国徽和国歌也同样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它的国旗3/4为绿色,中央有一白色的月牙和五角星。国徽由月牙、星星、盾牌和花环组成。绿色、月牙和星星都是伊斯兰教的吉祥标志。国歌的歌词为:新月和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光荣和未来的希望,象征着真主的保护,真主是穆斯林信奉的惟一神 。
  巴基斯坦人除每天五次礼拜颂念真主外,言谈中常说“赞美真主”、“真主伟大”,以表示感激之意,连“开始吧”这样极普通的口头禅都要被加上“以真主的名义”,甚至“再见”也代之以“真主保佑”。难怪有人亦称巴基斯坦是“真主的土地”。
  
  “死亡之城”
  
  巴基斯坦是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947年才建国。但是,构成现今巴基斯坦这块地方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其实,代表巴基斯坦古老而灿烂文明的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而“死亡之城”就是这一文明的佐证。
  “死亡之城”的遗址在信德省卡拉奇东北290公里的地方,位于印度河西岸,地方语称之为“摩亨焦达罗”,意译为“死亡之城”。从遗址来看,城市的面积相当大,设计周密,布局合理。用阳光晒成的泥砖所建造的住宅、街市遗迹中,以称为“史兹帕”的庞大高塔为中心,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浴场、会议场所、仓库、水井、下水道等设施。出土文物中还有迄今尚未破译的文字、塑像、各种陶器及装饰品。与摩亨焦达罗相距约700公里的哈拉帕遗址位于旁遮普省东部萨希瓦尔市的西南郊,亦有同摩亨焦达罗大致相仿的城池。这两座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多元混合而成的国语
  
  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官方文件、大部分学术著作,以及许多重要报刊均用英文出版。官员与知识分子通晓英语,就是店员、出租汽车司机、花工等劳动者也都会简单的英语。尽管英语的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并不是国语。
  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此外,还有许多地方语言。巴基斯坦有四个省,每个省都有一种主要的地方语言,即旁遮普省的旁遮普语、信德省的信德语、俾路支省的俾路支语和西北边境省的普什图语。每省还有若干其他方言土语。
  “乌尔都”是个土耳其词,意为“军营”,这是因为乌尔都语的出现与军队训练有着不解之缘。穆斯林在长达600年的统治中,曾在训练军队上碰到过困难。兵源来自各个种族,主要来自旁遮普省,他们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用什么语言训练新兵的问题。当时的宫廷语是波斯语,而士兵来自穷人家,只懂家乡语,要学会波斯语绝非易事。乌尔都语以地方语言为主,同时吸收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的词汇,士兵稍加学习就能使用,因此成了军营语言,到了公元1800年时,它取代波斯语作为行政语言,在当时的印度一些地方流行起来。在巴基斯坦独立运动中,乌尔都语作为民族语言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巴基斯坦立国后成为国语,或称民族语言。
  
  地理的统一性与社会的分化
  
  巴基斯坦的独立,某种程度上说得益于宗教的同一,但是与宗教的同一性与地理的统一性同时并存的是巴基斯坦社会的分化。具体说就是既有山岳居民的封闭性,也有平原城市的都市化,还有残存的身分歧视观。
  少数民族的部落位于山岳地带,居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以原始的经济形态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他们通常在溪谷中形成封闭而相对独立的社会,不过偶尔也会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出现若干部落共同生活的情形。
  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平原地区的都市生活景观。在很早以前,印度河流域的各个平原即已形成具有商业基础及农业基础的都市文明。这种都市文明具有高度的政治组织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巴基斯坦现今的大都市,是20世纪以后才快速发展起来的,它们以阿拉伯海岸的城市卡拉奇为起点,逐渐向东北方向延伸。
  都市文明的兴起却并未消除古老的印度教式的身分等级制度。身分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饭食、着装、语言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地位卑微的人也许喝水都要躲在一个旮旯里蹲着喝;地位相对低的部族头人要对比他地位高的大头人行摸足礼,等等。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亘古不变的家世及身份地位差别也正在逐渐消失。
  
  中国古人心中的“西天”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巴两国人民就已经开始接触。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历史见证。
  学者们指出,当时的“西天”就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唐代高僧玄奘到过白沙瓦、拉瓦尔品第、拉合尔和信德的一些地方,他的名字在巴基斯坦家喻户晓,拉合尔的地方志中还提到了他的著作。然而,据史书记载,在玄奘之前到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还大有人在。约在公元前126年,中国使节张骞会见了当时统治旁遮普、拉瓦尔品第一带的贵霜王朝首领。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大约于公元400年到过斯瓦特等地(巴基斯坦北部)。6世纪的我国著名旅行家宋云也描述过这一地区:“此处土地肥美,人物丰饶。百谷尽登,百果繁熟。上饶异花,冬夏相接。”由此可见,中巴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相关热词搜索:巴基斯坦 人文 人文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人文风俗 巴基斯坦人文地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