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洋大省的蓝色梦想|天空真的好大蓝色梦想我的家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山东半岛直插渤海与黄海之间,为山东留下了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千百年来,从耕海牧渔到科技兴海,山东人一直在勤奋地耕耘着这片蓝色的土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又为山东从海洋经济大省到海洋经济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历史上的海洋大省
山东是一个海洋大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地方。因为地处盐卤之地,沿海地区的居民不得不放弃耕种土地而选择临海捕鱼,依靠大海维持生计。
在捕鱼之外,古代山东沿海的居民还热衷于另外一条生财的门路――海水制盐。由于交通不便,沿海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极为困难,内地人碍于昂贵的交通运输费用很难享受到沿海的鱼虾,但对于食盐这种生活必需品来说,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好的市场和价格。相对于捕捞鱼虾来说,制盐更具经济收益。所以,制盐业在山东早期的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国的海盐生产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东盐业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因为山东沿海的盐业生产有着较好的基础,宋王朝加大了对这一区域的盐业开发力度,不断在山东海滨开辟新的盐场,提高食盐产量,海盐生产在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盐场制度、制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此后,山东盐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格局和较高的产量,成为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捕鱼与制盐之外,海产品加工业同时兴起。早在宋代,莱州沿海就以海藻作为贡物上供给朝廷。到了明代,通过渤海湾往来与锦州和登州、莱州从事捕鱼和海产品贩运的船只“动以千艘”。
随着生产地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山东半岛沿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由于近几年山东有关海洋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确信,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航海工具,并且掌握了远海深水进行捕捞的航海技术,因而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朝鲜、日本等地区发生了贸易、文化的交流。
2008年10月,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联合国泛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董建国等国内外60余名专家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进行了考证和辩论,最终明确提出:中国第一次通过海上对外开放是从登州府即今天的山东半岛上开始的。
海洋大开发方兴未艾
世界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与人类产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然而人们对海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占有热情却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通过航海而发现了-一条发财的捷径,对国土以外的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大肆掠夺财富,从而实现了领先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海洋战略,以期在海洋的争夺中占有先机。特别是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全球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从盲目的、野蛮的、以武力相威胁式的占领,向和平的、相互合作妥协的、文明和秩序式的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转移。
世界热衷于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角逐在于科学技术手段在海洋开发中的成功运用。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大力开发海洋换来的是丰厚的收益。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预计2010年将达30000亿美元左右。全球人口约65%的人口集中在海岸带地区。
在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海洋在给了人们丰厚馈赠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进入新世纪,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提速,海洋经济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就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来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
目前,山东省已形成集现代渔业、海洋化工、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滨海旅游、海洋运输及海洋科教等服务于一体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渔业、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达到60%。
海上山东志在突围
“海上山东”从提出和实施,至今已将近20年的时间,山东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高效发展,为山东整体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放眼全国和世界,山东海洋经济的步子仍显缓慢。
山东海洋经济总量由曾经的全国第一位降至第二位,而且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差距明显。在山东的海洋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二、三产业占的比例低,而第一产业海洋渔业产值占到60%以上。在整个海洋经济构成中,海洋渔业、制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较大,而以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物流、海洋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区域发展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迅猛。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比上年减少1.4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58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不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都具有比较优势。
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等发展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提高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目前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南北夹击”之中的山东,必须依靠一个具有强劲带动力的发展规划来增加竞争力。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表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经相当高,为山东省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山东也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
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制高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机会。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口与经济活动在海岸带空间上集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地方,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长45万公里的海岸带上,人口居住比例将提高到3/4。海岸带已成为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发展活力最盛的区域。
综合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海洋强省或者强市,其发展的动力并不是主要依赖于直接的海洋产业收益,而是借助沿海的地理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从开发范围上讲,“海上山东”建设不但包括开发海洋国土,还应包括开发建设沿海陆岸,海洋的产业链要延伸到内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规划的“两城七区”,就是在集中集约用海的基础上实现陆海联动。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将措建起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在该经济区内,3000多公里长的海岸带囊括了黄河三角洲、半岛制造业和半岛城市群、半岛港口群等核心区域,这一区域聚集了山东全省的主要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半岛蓝色经济区将综合利用这些优势,带动山东半岛和山东省实现更大的发展。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产业将集中于海洋化工、医药、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二、三产业,这将使山东省海洋产业小而散的局面得到大的改善,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把山东这个“海洋大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相关热词搜索:大省 海洋 蓝色 一个海洋大省的蓝色梦想 追逐海洋世纪的蓝色梦想 构筑海洋梦想播撒蓝色希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