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节能新政:中节能受531新政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国“十一五”规划首度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其中两项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任副组长。节能减排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成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国有企业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容推卸的责任。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脊梁。从这个角度理解,国有企业在节能、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十分重大,说多重都不过分。企业既要重视当前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满足眼前的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科学发展也已成为世界性的命题。钢铁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节能减排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国家将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理应适应形势变化,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尽职尽责。
要重新定位企业家角色,定好位才能尽责任。在中国,企业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领导者,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人,既要有经济敏感性,还要有政治的敏感性;既要有现实的责任感,还要有历史的责任感。企业家在对企业负责的同时,还必须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国有企业领导者。中国节能、环保问题已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企业家必须从政治、文化、社会的角度,系统全面地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场“环保风暴”,运用环评武器遏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使企业更注重经济发展品质。这也是对企业家责任意识的一个很好检验。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钢铁企业要自觉担负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真正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
钢铁企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起节约型的生产模式。200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4.2亿吨,比上年又增长近19%,中国钢铁企业在发展速度上,已经连续几年走上了“快车道”,然而,在企业的发展品质上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前,钢铁企业必须认真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构筑循环发展模式。这已经成为钢铁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打破能源、资源约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五”以来,莱钢在初步做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时刻关注钢铁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影响,时刻关注地处山区特殊地理环境的莱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00年着手循环经济理论研究,2001年确立《莱钢建设生态化钢厂》课题,先后投入21.72亿元用于环境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行业内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企业之一,使各类消耗指标大幅下降,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93千克;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吨,达到国内第一、世界先进水平;累计节电33.83亿kwh,节水3.23亿吨,节约动力煤297万吨,实现节能效益36亿元。
莱钢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全(固体废弃物全消纳、余热余能全转换)”、“三零(废水零排放、气体零放散、能源零燃煤)”、“四延伸(延伸建材产业链、粉末冶金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钢结构产业链)”;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钢铁行业第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推广应用行业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持续优化工艺和产品结构,调整改造生产流程,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含量。“十五”以来,莱钢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三干”技术、粒煤喷吹等十几项行业新技术得到了成功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提升了技术经济指标水平,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快淘汰落后的步伐,2003年以来,先后淘汰了2座120m3高炉、3座25t电炉、2座42孔焦炉等落后生产工艺,自觉压减了近200万吨钢的产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同时,加强环保建设,先后投资6亿元治山、治水、治烟尘,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冶金厂区及周边区域的山、水、林、企一体化的花园式生产、生活空间。
“十一五”期间,莱钢适应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投资重点转向工艺设备配套改造、产品深加工和循环经济项目。抓住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关键环节,重点抓好“三个循环链”建设,即气体和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用水循环链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链,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搞好能源管理,提高余热余能利用水平。加快推进CCPP燃气――蒸汽联合发电、TRT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现有TRT发电、25MW发电机组能力,力争2007年底自发电比例达到用电总量的30%以上:对工业生产系统所有具有余热余能的气体、固体物质、转炉蒸汽利用、焦炭显热利用、烧结机余热利用等项目进行逐项研究,争取2007年有新的进展;搞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废渣资源化。完善钢渣、除尘灰、污泥等含铁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措施,实现回收利用率100%;积极延伸产业链,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争取用三年时间,把莱钢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一流钢铁生态工业园。
相关热词搜索:新政 节能 莱钢 莱钢节能新政 莱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