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注》的早期版本] 周易集注版本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明代来知德在易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易学以《周易集注》为主。但此书版本情况比较混乱。据可见文献与现存版本可知,其书初刻于郭子章,在郭本之后形成张惟任虎林系统、史念冲刻本系统和刘安刘删芟系统。这三个系统即是来氏《易集》的早期版本。史念冲本不见翻刻,其他二系统则流衍较广。郭子章本今已不见,但张惟任本直承郭本而来,于众本中刊刻时间最早又未经删芟,因而其重要性显然易见。其他二系统亦较早,故极具校勘价值。
[关键词]来知德 《周易集注》 版本 张惟任虎林系统 史念冲刻本系统 刘安刘删芟系统
[分类号]B221.03 G255.22
在易学史上,从王弼扫象之后,《周易》义理研究笼盖学界。唐代李鼎祚对象数易学有过集成式的总结,虽有意倡导象数之学,但尚不能做出创见与突破。一直到南宋朱熹才开始明确强调象数问题,并且做出了一些探讨,遗憾的是他没有深入下去,也就谈不上彻底研究。但朱熹的易学有融合象数与义理的倾向,这对后世影响很大。到了明代,来知德沿着这种思想继续走下去,以二十九年之功力著成《周易集注》,打开了《周易》研究的新局面。
来知德(1525―1604年),字矣鲜,号瞿唐,梁山(今四川梁平县)人。来氏幼而好学,事亲至孝,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乡试以《礼记》中举,名闻川中。但此后两次会试皆不能如意,于是决意放弃科考而自求圣人之道。来知德多年潜心儒家经典,又细读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五经性理大全》,最终认识到,儒家学问以《易》为深,于是究心易学,隐居四川万县虬溪山中研求至道。二十九年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完成了《周易集注》。
《周易集注》问世之后,来氏易学即引入注意。按《四库全书总目》说:“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可见他的易学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可以肯定,来知德易学较前人有巨大的进步,实现了对《周易》象数的突破,并将象、数、理、气、图熔为一炉,对易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易学研究也是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因而方以智、王夫之等均受到他的影响。然而,在所建立的易学史乃至哲学史上,来知德尚未得到起码的重视。我们需要重新进入他的著作,去学习与吸收他的思想。
《周易集注》是他的代表作,虽然博大精深,但却通俗易懂。杭辛斋曾高度评价道:“取象说理,浅显明白,惟恐人之不易索解,恒罕譬曲喻以明之,视故作艰深以文其浅陋者,自胜一筹。初学者得此,尚为善本也”。无论从初学角度,还是从深研的角度来看,来氏著作都值得一读。
但是,来氏《易注》版本比较混乱,不仅书名不一,更重要的是各不同版本的卷数也有很大出入,有必要对其版本源流做出系统的考证。就《周易集注》版本来看,最关键的是其早期版本,只要理清早期版本系统,其版本问题即可告结。惜现有考其版本的文章均罗列版本,不能明其统系。以下是对来知德《周易集注》早期版本系统的考察,以期有补于易学研究。
1 张惟任虎林系统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所谓的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梁山刊本;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藏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张惟任的虎林刊本。梁山本由两部分组成,即十六卷经传之注及相关考定和《六十四卦启蒙》,第十六卷之末有来知德弟子戴诰的一段后汜,其年代署为“万历己亥(1599年)夏午月吉旦”。虎林本除了上述内容外,多出了一些图和五个序。通过对两个本子相同部分的鉴定,完全可以肯定,虎林本与梁山本是同一板所出。
虎林本多出的五个序放在书前,分别出自徐博卿、郭子章、来知德、张惟任、黄汝亨五人之手。先是徐、郭二序,六行大字刻写;继之是来知德序,九行小字刻写;最后是张、黄二序,六行大字手写上板。可以看出,虎林本所用底本最初的样子是书前有来知德序,来序前有徐、郭二人的序,二人的序是表彰来知德易学的。张惟任进行了重刻,重刻时将自己和黄汝亨的新序放在原三序之后。这是对先贤的尊重。
可以得出结论,虎林本自成一板,其五序作了特殊处理,新二序是手写上板,原有的三序或许是保留了原板旧式。而梁山本也是虎林本,只不过不完全而已。梁山本缺了前五个序,所以一打开其书,即是“周易集注卷一”。梁山刊本因为唯一的时间标志(万历己亥)而被确定为万历二十七年,这是不合适的。如果承认此本是虎林本,就应当以张惟任重刻时作序时间为准,即“万历庚戌岁(1610年)阳月”。台湾学者谢莺兴说“现存之‘明万历二十七年梁山刊本’即为最早刊本”,这是不确的,失于目验。应该说现存最早刊本是张惟任万历庚戌年虎林刊本。
关于虎林本所用的底本,张惟任序云:“先生《易注》其本原程朱,会通诸儒而阐明未备良多,其精义妙法俱自错综出,大中丞青螺郭公已表章其旨,海内称慕之而不尽见,其板在蜀者又多漫漶灭没,予令巫山时与先生有往还,敬其人爱重其书,爰历吴越下鹾司重汀之,而梓以布焉”。黄汝亨序亦云:“郭青螺先生深著明其说,刻之蜀中,而予同年直指张公复诠其精义于简端,重付剞劂氏,嘉惠海内”。二序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指向郭青螺(字子章)本,特别是黄汝亨说得更明白。张公张直指,即是张惟任。
康熙十四年至十六年(1677年)刊行的凌夫?(字厚子)点评、高映(字雪君)校雠本之高氏序说,来知德《周易集注》初刻于郭青螺,并经过了刘安刘的删芟,即此可知郭青螺本是初刻本。但此言不知何据。虎林本戴诰后记说:“诰秦中致仕归田,欲梓是书,先生以未就辞之。天启文明,恭遇闽中徐侯来令吾梁,首肯是书,慨然捐俸梓之……是不传之秘自先生而传,而已绝之书自徐侯而续其成也”。据此,则似乎来氏之书初刻于徐博卿。虎林本之前有徐序,署“万历己亥(1599年)仲冬”,而戴记亦署“万历己亥(1599年)”,则此时徐刻书已成。虎林本的徐序之后有郭子章序,暑“万历辛丑(1601年)春三月七日”,则有可能郭青螺在徐之后有续刻之举。其书今已不见,无从知其详,所以此事可以存疑。但可以看出,在张惟任重刻之前,蜀中多传郭子章本,而张惟任重刻正是采用了郭子章本。
张惟任本问世之后,流传很广,主要是崔华刻本及其翻刻本《四库全书)本。关于崔华本,崔华《重刻易经来注序》和《重刻来瞿唐先生易经集注校订姓氏》都注明其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这一点可确定无疑。此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存,但缺卷十一、十二。
2 史念冲刻本系统
史念冲刻本是史应选(字念冲)所辑刊,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注明较具体的刊刻时间,仅仅注录为“明崇祯刻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附补编》也是如此注录。
“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本,有明陈仁锡序、田大本序、史应选序。田序与史序皆署崇祯辛未年(1631 年),陈序署崇祯壬申年(1632年),因而“台湾国家图书馆”注录为崇祯壬申刊本。宝廉堂本《易经集注》王方岐序曰:“瞿唐来先生注易若干卷,史念冲先序而梓之,盖在明季之王申岁也”。王氏所言有推测之意,但亦为壬申岁,看来在他的印象里应该是这个时间。“台湾国家图书馆”注录为崇祯壬申刊本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版本承自何系统,无从考证。史应选序曰:“道生田先生(案即田大本)不治《易》,而以《易》名蜀,溯其渊源,夫固深于《来易》者。计自同官冬曹,迄今分牧吴、宛(皖),五年所克挈本以授门人,沈子请而读之,相与赞叹希有,爱为点次,公诸同人”。而同书田序则云:“时曹念冲先生湛研理数,每谭辄神往久之,以帙留家笥,未副其请,而念翁出典吴城,南北阻修,是编几与鱼雁共杳。无何,余外补皖城,例谒过吴,欢然道故,秉烛梦寐,载信前约,谊弗取?,全册归之。越十五旬,吴门纸价翔涌,而瞿唐氏之教大著”。观二人之序,史应选刊本所用之底本应是田大本所藏,但其所源概莫能明。
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宝廉堂本,陈奇猷《出版说明》云:“史刻本:王方岐《重刻来先生易注序》云:‘瞿唐来先生注易若干卷,史念冲先序而梓之,盖在明季之壬申岁也。先生既没,而西蜀屡经兵燹,板毁无存,世之传者绝少。’隆庆六年(公元一五七二年)与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皆是壬申岁,而隆庆六年来氏《易注》尚未成书,则王方岐所指之壬申岁当非隆庆六年之壬申而是宗祯五年之壬申。据此,可知后于郭刻本三十一年,后于虎林刻本二十一年又有史念冲刻本。王方岐谓‘西蜀屡经兵燹,板毁无存’,则史刻本亦是刻于蜀中”””。又云:“史刻本不知所出。”按陈先生之意,“后于郭刻本三十一年,后于虎林刻本二十一年又有史念冲刻本”,则史念冲本是独立的一个本子。即是说,此本虽然是在虎林本之后,但与虎林本无关,则极有可能是郭本之翻刻本。而此后亦不见有续刻史刻本者,则可将其自定为一系。史念冲刻本现江苏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皆有存。
3 刘安刘删芟系统
刘安刘曾对郭子章本做过删芟,形成了一个删芟本。此本今已不存,仅于其他本的序中可窥得一点信息。清朝初年,凌夫?曾圈点过此本,由高甭映于康熙十四至十六年(1677年)刊刻行世,其信息即从此来。
凌夫?《重刻来瞿唐夫子易注序》云:“偶得瞿唐《注》于成都肆中……第资性迟钝,因为圈点五种,条分缕析,始得划然,间有一得,笔记其侧,下学功夫若此云尔。甲寅冬,巡宪元廓高公祖来镇渝,勤恤民隐,博访耆旧……偶见?圈点《来注》,欲刻以传世”。凌夫?所得于成都肆中的《周易集注》为何本,他没有说清楚。高莆映则云:“映浪游巴蜀,访获学使凌厚子先生圈点瞿唐《易经图象全解》一书”。其凡例又云:“刘安刘重刻,删芟烦覆重复之语”,“来注初刻于郭青螺,重刻于刘安刘……兹存郭刘,以见后先剞劂”。这些信息说明,郭青螺初刻之后,刘安刘曾经删芟过,而凌夫?圈点正是基于此删芟之本,并由此形成了凌氏圈点高氏刊刻的一个本子。
还有另外关于刘安刘的信息。崇祯十六年(1643年)刘之勃《来知德从祀疏》云:“知德遗书所录,自《易注》、《大学古意》及《格物图解》而外,颇及应酬词语,刊字亦不无差讹。臣亦不敢削正一字以失本来,除就原板刷印进览,并送解部备察”。高?映《瞿唐先生传》云:“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柱史刘君安刘,疏请祀典。迄今玉步虽更,而奉祀生无缺”。此处刘安刘即刘之勃。
按刘安刘所说,他本人所刊印的来氏《易注》未对原本做改动。但高甭映明确说:“以刘安刘之《目》考诸《来序》,编次小有参差。”这或许不是说刘安刘本与郭子章本的差别而是说高氏本人的处理,但他又说“来注初刻于郭青螺,重刻于刘安刘”、“刘安刘重刻,删芟烦覆重复之语”,这却是言之凿凿。此事尽管无他据,但也只有信从高莆映氏之说。
刘安刘删芟本虽已不存,但凌夫?圈点高?映刊行的本子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貌。以此本与虎林本相比勘,确可以看出所删去的语句来,则凌圈高刊本可以断定属于刘安刘一系无疑。
根据以上信息,刘安刘刊行来氏《周易集注》的时间,大致可暂定为崇祯癸未年(1643年),详情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此系《周易集注》在清代主要有朝爽堂刊本、敦仁堂刊本、宁远堂本、世兴堂重刊宁远堂本、善成堂重刊宁远堂本。
关于朝爽堂刊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藉目录》与国内山西文物局、杭州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均注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刊本。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所收的《周易集注》,严氏所加扉页标明“据清朝爽堂重刊本影印”。原书封面有“来瞿唐先生秘本”、“读易了然”,书名为“易经来注图解”,并标明“庐陵高雪君先生鉴定,永川凌厚子先生原点”。此本前有凌夫?序、高甭映序、来知德原序与高氏重刊凡例。页眉有批注,正文有圈点,确如高氏重刊凡例所言。此朝爽堂重刊凌?高刊本无疑,但现存朝爽堂本刊行时间尚有疑问。因为朝爽堂本在凌夫?“重刻瞿唐来夫子易注序”之下有“文选楼藏板”字样,即现在所见朝爽堂刊本,其板藏于文选楼,而文选楼至少可有阮元室名和华阳傅氏室名二说,难以确指究竟为谁氏,故朝爽堂本之刊刻时间也就无从断定。此本有凌夫?序、高南映序、来知德序,还有高葫映所写的《瞿唐来矣鲜先生本传》、《读瞿唐来夫子易注要说》、《来瞿唐先生易学启蒙跋》和凡例15则。
宁远堂本是崔华本的另一重刊本,山东省图书馆编《易学书目》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符永培宁远堂刻本”。所收序跋与目次与朝爽堂刊本稍异,但其承续关系比较明显。此本在清代又有世兴堂重刊宁远堂本、善成堂重刊宁远堂本。
4 结 语
以上是来知德《周易集注》早期刊本情况。如果以郭子章本为其初刻本,则在其后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系统,即张惟任虎林系统、史念冲刻本系统、刘安刘删芟系统。这三个系统均产生于明代,故为早期版本。进入清代以后,其版本大多承张惟任虎林系统和刘安刘删芟系统,而不见史念冲刊本之余脉。刘安刘删芟系统,亦不太明,皆以承自凌夫?曾圈点高甭映刊刻本。此处所疏理三大系统,将梁山本归为虎林系统,不取谢莺兴说,也不取陈奇猷说。陈氏又将来氏《周易集注》版本分为四川系统和江浙系统两大系统,纯粹以地域而论,这是过于机械的,有失其真。
相关热词搜索:周易 集注 版本 《周易集注》的早期版本 周易集注版本 周易集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