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浙本《管子》考略: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现今保存最早的《管子》,是南宋绍兴年间具杨忱《序》的浙江刻本。此本经文征明、黄丕烈诸位藏书家之手,传至铁琴铜剑楼,现存于国家图书馆。避讳从赵氏宗室的远祖到宋仁宗;用字多保存古字古义,颇有古本风貌;内容上能够补充明初刘绩《管子补注》本的不足;文字上能够订正明刘绩本和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的讹误,对赵用贤本的刊印具有重大影响。清代学者陆贻典对此本评价甚高,并用以校对明刻刘绩本。
[关键词]宋本《管子》 避讳 俗字 古字古义 补充内容 订正讹误
[分类号]G255.1 G256
《管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子书,自刘向集五百六十四篇,校除重复,定为八十六篇之后,内容基本确定。唐尹知章为《管子》作注后,《管子》主要以有注的形态流传。当今的研究多对《管子》作政治、经济、法律和哲学层面的论述,相较之下,其版本研究还略显薄弱。郭沫若著《管子集校》,依据宋明版本十七种,重点对《管子》文句考证,各种版本虽有论说,但不作为重点;巩日国《(管子)版本述略》,论述宋至明清民国年间《管子》版本。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对《管子》版本的优劣重视不足。
1 南宋浙本《管子》的保存和传承
南宋绍兴年间浙江刻本《管子》是现存唯一的宋本《管子》,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书藏书号9601。该本二十四卷,题唐房玄龄注,黄丕烈、戴望跋,十二册,十二行,行二十二至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原版框高一尺六寸九分,宽四寸八分。黄丕烈《跋》曰“核其版刻,当在南宋初,以卷末附张巨山《读(管子)》一篇也。内有抄补并讹刻之页,在第六卷中……命工用宋纸从影抄本重摹,辍抄补讹刻之页而重装之。《管子》至今日,宋刻始完好无阙,岂非快事”。距今九十年前,是书藏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傅增湘尝前往参观,《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著录云“前有杨忱《序》署大宋甲申,后有张?巨山《读(管子)》一篇,云绍兴己未借本,抄藏于家,此刻又在其后,不能定年,是南宋佳本。”具体地说,是书当校刊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之后;其底本为张?抄校“大宋甲申杨忱序”刻本,即北宋庆历四年(1044)杨忱刻本;惟张嵘称“颇为改正其讹谬”,“抄而藏于家”云云,则张氏抄校本与杨忱序刻原本之差异,无从考知矣。版心下记刻工姓名牛实、史祥、昌叹、乙成、金升等,与绍兴两浙西路刊《礼记正义》、衢州刊《三国志?魏志》多同,可推定为南宋初年浙江刻本。宋本《管子》在明代以后的传承大略如下:
文征明→文伯仁→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铁琴铜剑楼→国家图书馆
其中,文征明的印章有“辛夷馆印”、“玉兰堂”、“梅溪精舍”;文伯仁有“五峰樵客”印,徐乾学有“乾学”、“徐健蘑”印;黄丕烈有“士礼居藏”、“士礼居”、“读未见书斋收藏”、“荛圃卅年精力所聚”印;汪士钟有“阆源真赏”之印;铁琴铜剑楼钤印最多,有“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菰里瞿镛”、“良士眼福”、“瞿润印”、“瞿秉沂印”、“瞿秉精印”、“秉冲”、“瞿启科印”、“铁琴铜剑楼”印。
2 刊印之特征
南宋浙本《管子》共分八部分,《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九篇、《短语》十八篇、《区言》五篇、《杂篇》十三篇、《管子解》五篇、《轻重》十九篇,首载杨忱《管子序》,次《管子目录》,次刘向《管子书录》,次《管子》正文。全书内阙十篇,阙者仅列篇名。
2.1 用古字古义
南宋浙本较好地保存了《管子》古本的风貌,用字多古字古义。如“埽除不絮”(《心术》),“絮”即“漯”字。宋翔风云:“《说文》无‘?’字,作‘絮’为正。”“是谓宽乎刑”(《白心》),“刑”,明刻刘绩本、赵用贤本均作“形”①,郭沫若云:“当以作‘刑’为是,上文所言均关于兵事,故以宽刑承之。”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形”多写作“刑”,宋本《管子》“形”亦多作“刑”。银雀山汉简《王兵》,与《管子》之《参患》、《七法》、《兵法》、《地图》等篇相关,根据学者考查,《王兵》写成于战国年间,宋本《管子》与《王兵》用字多有相合,足证其古奥。此外,宋本《管子》还有比较多的古字假借,如“莫知其泽之”(《形势》),“泽”,刘本、赵本均作“释”,王念孙曰:“宋本‘释’作‘泽’,古字假借也。”又“其功逆天者天围之”(《形势》),“围”,刘本、赵本作“违”,王念孙曰:“宋本‘违’作‘围’,古字假借也。‘违’之通作‘围’,犹‘围’之通作‘违’。”
2.2 阙笔和改字
宋本因避讳而有阅笔。避宋代始祖“玄朗”讳,避祖父“敬”讳,避宋太祖之父“弘殷”讳,避宋太祖“匡”讳,避仁宗“贞”讳,“玄”、“敬”、“殷”、“匡”、“贞”阙末笔。亦避“竟”字,阙末笔,但非完全避讳,如《宙合》篇中“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竞安,边竟安则邻国亲”,三“竟”字不阙笔②。南宋浙本系翻刻北宋杨忱序庆历四年刻本,庆历本避讳到仁宗,南宋绍兴本的避讳主要依照原书,因为南宋绍兴初年国家尚未安定,刻印书籍避讳并非严格。
南宋浙本还有改字,如“虎”改作“武”:“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武豹之皮。”(《揆度》)“武”是因避讳而改的字。任林圃按曰:“唐高祖祖名虎,故唐人讳‘虎’为武。此在刘绩本正文及《注》皆作‘武’,在杨忱本则正文作‘武’,《注》作‘虎’。作‘虎’者乃唐以后人所回改。”则《管子》书中因回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字。
2.3 用俗字和通用字
南宋浙本有俗字。如“怪”作“?”:“国毋怪严,毋杂俗,毋异礼,士毋私议’’(《法法》),注曰:“国不作奇怔,则严肃而无杂,俗有常礼,士皆公议”(《法法》),注中“?”,乃是“怪”的俗字。《玉篇?心部》曰:“?”,“怪”的俗字,《正字通?心部》亦曰:“?,俗怪字。”“筋”作“?”:“水者,地之血气,如诵脉之通流者也”(《水地》),“?”是“筋”的俗字,《玉篇?竹部》曰:“莉,俗筋字。”“酆”作“?”:“古之王者其君?,其臣教”(《小问》),注曰:“君?臣教,则君能制臣,故可以王也”,正文和注中的两“?”字,是“?”的俗字。《玉篇?丰部》曰:“?,大也。俗作?。”“楱”作“接”:“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接也”(《轻重甲》),“接”是“楱”的俗字。《龙龛手鉴?手部》曰:“接,正作?。”此外还有其它用字特点,如“圃”作“?”:“此居?方中(此立时之政,管氏别五其?,谓之方?,而土位居中)”(《幼官》),上三“?”字,刘绩本、赵用贤本均作“圆”,两字可以通用。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诏定古文官书,‘圃’‘?’二形同。”俞正燮《癸巳存稿?省堂寺碑跋》:“[省堂寺碑]‘圃’字作‘?’。”“耀”作“粜”:“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治国》)。“粜”与“耀”可通用,《字汇补?米部》云:“粜,《广韵》与耀同。”
3 版本之优长
3.1 补充刘本内容
南宋浙本之后,《管子》比较重要的刊本是明初刘绩《管子补注》本,是宋本之后现存最早的版本。刘绩本与南宋浙本内容差异比较大,脱漏语句也比较多,宋本可以为之补充文字上的疏漏,例如:
?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策可以设,无形可以寻,所向皆无,故不可以成功也)(《兵法》)
?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也(《大匡》)
?吾君惕,其智多诲(智多则可试诲之也)。姑少胥,其自及也(胥,待也。待其自能及道)。鲍叔曰(《大匡》)
?以其余修兵革。兵革不足以引其事,告齐,齐助之发(诸侯兵之不足,当引其事之阙者以告齐,齐当发卒以助之也)(《大匡》)
?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屠何,东胡之先也),而骑寇始服(北狄以骑为寇)。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小匡》)
?动作胜之(《霸言》)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问》)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问》)
?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交刃接兵,必卒丧刃折,货财空耗,虽未被敌胜,先已自胜)(《参患》)
?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参患》)
?民足于产(《君臣上》)
?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四称》)
?固事之,毋入(既未能诛,且固事之,无得入同其恶也)(《侈靡》)
?败成(数变易,则事繁而无功,故日败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侈靡》)
?不择人而予之,谓之好人(《侈靡》)
?(静,谋也)节时于政,与时往矣(凡为节度,当合于时,所施政教,与时俱往)。不动以为道(《侈靡》)
?(厚,谓过于寒热。冬有极寒,夏有极热。夏有极热,冬有极寒)是故王者谨于日至(谓冬夏至也,当知二至之寒热也)(《侈靡》)
?周、郑之礼移矣(礼移则俗变也)(《侈靡》)
?(宫中之乐,所以悦体安性,故不禁御之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任法》)
?能止乎?能已乎?(谓正而求诸己也)(《内业》)
?政有急缓(《七臣七主》)
?(凡此皆冬作)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禁藏》)
?物之小者也。故曰:燕爵(《形势解》)
?必顾其累,择行(《形势解》)
?百亩不举。起十人之繇,千亩不举。起百人之繇,万亩不举。起千人之繇,十万亩不举(《臣乘马》)
3.2 订正刘本和赵本讹误
南宋浙本在文字上能够订正刘绩本和赵用贤本文字上用字的讹误。如“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乘马》),“大”,刘绩本、赵用贤本均作“太”,以浙本为是。王念孙曰:…太’当为‘大’。‘大山一广川’相对为文,无取于‘太山’也。”今按:此句原文作“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则以“大山”与“广川”相对为文。“民之兴善也如化”(《宙合》),“化”,刘本、赵本均作“此”,以浙本为是。王念孙曰:“‘如此’当从宋本作‘如化’。《吕氏春秋?怀宠篇》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今按:“如化”先秦古书中较常使用,表示变化很快,乃疾速之义,如《逸周书?文传》:“明开塞禁舍者,其取天下如化;不明开塞禁舍者,其失天下如化。”孔晁《注》曰:“变化之顷,谓其疾。”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一》曰:“‘如化’者,言其速也。”则刘绩本和赵用贤本不明“如化”之本义,改为常用词“如此”,甚讹。“臣下堕而不忠”(《形势解》),“堕”,刘绩本、赵用贤本均作“随”,以浙本为是。王念孙曰:“‘随’当依宋本作‘堕’,‘堕’与。隋’同,言怠惰而不尽其力也。上文云‘臣下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正与此文相对”。今按:“堕”乃懈怠,懒散之义,与“惰”义同,先秦这种用法常有,如《韩非子?显学》:“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文义正相对。
4 校本和传本
南宋浙本刻印精审,是难得的佳本。清代学者陆贻典校对明刻刘绩《管子补注》时,就是依据的这个本子。陆氏历经晨钟暮鼓,经过二十余日,依照浙本将刘绩本认真校对两遍,认为南宋浙本较明刻刘绩本为长,题跋曰:“古今书籍,宋板不必尽是,时刻不必尽非。然较是非以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时刻之是者无六七,则宁从其旧。”可谓有感而发。南宋浙本在明清时期,可能是因为藏书家过分宝贵,学者难以见到。直到光绪年间张瑛影抄浙本《管子》,属抱芳阁书坊覆刻;民国初年《四部丛刊》以南宋浙本为底本影印,此本成为研究《管子》不可或缺的版本;2004年北京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亦影印浙本。南宋浙本的传本如下所示:
上述三种传本,以中华再造善本《管子》质量最高,因为张瑛影抄有摹写的讹误,四部丛刊本有在修饰过程中产生的讹误。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管子校注》,底本依据南宋浙本,又修正浙本明显的讹误,补充浙本内容之不足,吸收刘绩《管子补注》之长,与浙本有比较大的不同,刻印比较精审,但在刻印过程中有时有同音同义字代替的现象。
上以南宋浙本《管子》为中心,兼与明刻刘绩《管子补注》本、明刻赵用贤《管韩合刻》本作比较,初步结论是,在《管子》善本中,以南宋浙本价值最高。黄丕烈曾经收藏并有题跋,但在校勘过程中重视不够;清代学者中,除早于黄氏140余年的陆贻典据浙本校明刊刘绩本之外,乾嘉暨以后诸名家皆未曾措意,殊为可惜,因此,南宋浙本《管子》的文献价值需作出研讨。
相关热词搜索:南宋 馆藏 国家 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浙本《管子》考略 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浙本 国家图书馆藏古籍善本集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