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信息化测度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从学科建制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进行全面分析。从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测度方法研究、测度案例研究、国外信息化测度研究的介绍与分析等方面对20年来的文献进行评述,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的方向。认为20年来国内信息化测度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局限于测度的体系和指标,而对其理论和方法研究不足;对新趋势和新动向研究不足;尚未形成核心研究队伍,各学科的研究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借鉴;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信息化 测度 研究进展
〔分类号〕F270.7
Research Progr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in China
Lu..Bin
Sydney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ommerce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
LiGuoqi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studie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began in China in 1986.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s and apprai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literature category, research troop, aspect and discipline organic characteristic, then it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concept frame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measure cases researches,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oversea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in China and proposes the direction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zation measurement.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measurementresearch progress
1从学科建制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
1986年3月至6月,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1982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首次测度,其成果于1987年以《中国信息经济初步分析》为题出版,是我国研究信息化测度问题文献的开端,到现在已有20年。在这段时间内,不断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测评分析,积累了一批成果。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回顾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而首先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得出该领域是否已形成一个独立学科分支的结论,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学科建制是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学科建制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费孝通先生认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建制大体上应包括5个部分,“一是学会;二是专业研究机构;三是各大学的学系;四是图书资料中心;五是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1]”。
从研究机构角度看,信息化测度研究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在高层召开过专门的讨论会(中国信息化指标会议),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建有中国信息化测评网。
研究成果是学科建制的外在表现。从发表文献类型来看,有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课题报告等,也有以政府文件表现出来的指标体系。代表性的著作有文献[2]、文献[3] ;从论文来看,涉及信息化测度的期刊论文约60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6项,见文献[4],学位论文有3篇,另有一篇博士后的出站报告。政府文件一项,即由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以上文献表明该课题已引起一定的重视。
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从研究者的组成分析,该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队伍。其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比较而言,图书情报学界是对该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最关注,发表的成果最多的,社科基金的立项也大多分布在该学科领域 。②统计界的研究队伍。由于在我国信息化统计尚未正式确立,没有纳入官方统计的范围,因此在统计学界,对该课题理论上的关注程度反而不如情报学界,从统计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同样不多见。③经济管理研究的队伍,即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进行信息经济的测度和社会信息化测度的研究。目前这种研究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
从作者的队伍来看,尚没有形成在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就此专题发表文章数量多的作者不多,表明大家都只是在这一领域偶尔为之,并没有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
从论文和发表刊物情况分析,虽然每年都会有若干篇文献,但是文献的增长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律性,并且总体而言,文献的数量还不够多。
从论文发表的刊物分析表明,还没有形成发表该类文献的核心刊物。大多数刊物仍是情报学的刊物,这表明该课题的研究目前仍然以情报学为主。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国外信息社会统计正向形成新学科的趋势发展,我们的结论是:信息化测度在我国还处于从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向一个学科分支过渡的阶段。
2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的理论和概念框架
2.1信息化概念和观察视角
信息化概念是与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因此相当多的文献都讨论了信息化的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概念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
文献[5]讨论了国内外概念使用的差异。我国在名词术语的使用方面和国际学术规范有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概念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概念虽然也使用,但是远不如信息化的概念流行。
这种情况导致我们需要认真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日文中传来的信息化概念究竟有无使用的价值?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应该尽快与国际学术界主流接轨;如果有使用的价值,那么我们仍然要对此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信息社会的主流概念含义究竟为何?信息化与信息社会概念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国内讨论信息化观察视角的文献数量较少,被关注的程度还不够。
在国外的文献中,影响较大的是Webster的研究,他提出了5种划分信息社会理论的角度,并且成为其后人们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6]。这5种角度分别是:经济、技术、空间、文化、职业等。文献[5]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主流视角的变换,并且讨论了这种变换的合理性。从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后,欧洲范式逐渐占据核心地位,成为理解信息社会的主导观点和潮流。这种主导范式的确定,源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几乎是一夜之间,信息社会从未来学家书中的主题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目前全世界达成的共识是,ICTs是塑造信息社会的关键和核心,这一共识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中有突出的表现。
2.2关于测度理论
对于测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在文献中所占比例不大。最初测度理论这一问题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近年已有研究者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且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
文献[7]从复杂社会现象的测度问题入手,探讨了社会信息化测度内含的逻辑规律性,指出信息化测度逻辑是形成测度体系结构的理性基础,根据盖斯勒的抽象阶梯,表示了社会现象到社会指标的测度逻辑,包括现象→概念构建→所选维度→所选变量→所选指标→测量值等过程;文献[8]探讨了信息化的涵义、内容、层次、信息测度及其它理论问题,尤其是关于信息化层次的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献[9]提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创新概念的角度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意义的,但是在文中缺少对该概念的阐述,其具体含义还不够清晰 ;文献[10]认为情报界和统计界存在着相互隔绝的状况。情报学界对统计的原理方法了解不够,而统计界对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情况研究积累也不充分,因此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成立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组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团队。
从趋势来看,信息社会是一个面貌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其涉及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需要有多学科的视野,更需要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对信息社会、信息化的关注和研究比较早,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信息化研究还需要对ICTs趋势的把握,需要对信息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对社会各层面结构变化的充分认识,因此这一研究课题也需要信息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其它学科专家的加盟,对该课题的研究将会沿着社会学、统计学、情报学、经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3对测度指标的研究
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信息化测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而且对单个指标的合理性问题讨论得比较多,而对指标体系的问题则研究得不够。一些文章对单个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讨论,特别是体现在对日本的指数法中的某些指标的不合理性的论证和修改上。文献[11]是较少的从指标体系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该文分析了测度指标应具有的几个特点以及指标的主要类型。
对信息化测度指标及体系的研究未来要借鉴社会指标研究的成果及统计学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指标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联系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宜作为信息化测度的原则,并以此为标准对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事实上,信息化的指标正是社会指标的一种,可以全面地运用社会指标的理论研究成果[11]。
3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的测度方法研究
关于测度的方法有:①从统计学方法论意义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方法 ;②具体的信息化测度方法,如波拉特方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 ;③在实际测度的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如神经网络法、权重的设置方法等,是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时所运用的方法。在统计学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是成份分析法、多层次分析法以及综合指数法。
文献[13]分析讨论了这一层次的方法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全面的指标构成有机整体 ;动态和表态指标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的权重;规范化的数据资料;可操作性;指标的社会学与信息计量学原理;测度数据采集渠道规范化;实时监控的技术保证等问题。但是国内的文献对这一层次的方法论问题关注仍显得不够。
近年在国外,复合指标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复合指标有很多优点:它可以用于概括复杂的多维度的社会现象;比分散的指标更易于解释;方便对测评对象进行排序。欧盟研究中心集各国专家之力,编制成相关文献,对复合指标的现状、理论、编制程序和技术作了详尽的探讨,对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很有参考价值[14]。
尽管采用波拉特方法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在国内进行测度的实践很多,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却不多,也不够全面和彻底。
文献[15]分析了日本信息化指数法的指标在国内被采用的次数,并且讨论了对指标的修正情况。文献[16]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是至今最全面的对这两种方法的评价。也有若干研究提出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新方法[17-20],这些均属对测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进行改进。
4我国信息化测度的案例研究
从关于测度的若干文献来分析,数量最多的是案例的研究,即借用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及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来具体运用于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研究,或是对指标进行若干的小改动,以便更加适用于现今中国的情况。
从时间上来看,案例分析研究表现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出台以前,第二阶段是国家指标体系出台以后。从涉及的方面来看,信息化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方面都有文献分布,即国家、区域、行业、企业、教育信息化的测评等方面。但是文献量并不均衡,有些方面的研究少而且薄弱。
4.1案例研究的两个阶段
4.1.1第一阶段:文献[21]评价了到2000年为止的一些信息化测度研究,它大致反映了到此为止的信息化测度研究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31个测度案例以及所用的测度方法进行了评述,指出存在的不足在于使用的测度方法上的欠缺,进而提出了设计社会信息化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体上说,案例采用了两种测度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共11个案例)测度的是全国或有关省市的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套用波拉特测度方法;一类案例(共17个)测度全国或有关省市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使用RITE模型。这些案例的测度结果大多以论文形式出现,从这些论文中,大体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模式:简介测度方法――测度数据列表――测度结果评析――指出不足所在――建设性建议等。因此可以说,这些测度案例基本上是按照统一的模式,仅仅停留在数据的评价、比较和事实的阐述这一层面上,基本上未能在占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进步的理论或学说体系。
4.2.2第二阶段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围绕这一方案展开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运用、评价、修正。
对该方案运用的案例不少。如文献[22]根据6要素制定了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具体的测度 ;文献[23]应用改进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指数模型重新选取了我国1985-2003年社会信息化相对指数的各指标,并运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对该时期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献[24]运用修正的信息化指数方法测算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信息化水平 ;文献[25]―[36]基本类似,都运用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小的改动,然后用于测度内蒙、辽宁、河南、广东等地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对方案的评价、比较和改进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理论研究不完善,以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方法为基础,而很少吸收欧美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验,所以从理论到指标的选取上都存在弱点。改进的意见涉及指标的选取,数据的处理,权重的设置等等方面[32―35] ;文献[36]从术语、指标体系的背景与过程、理论框架、指标设计和选取等方面对国际核心指标体系和我国于2001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
4.2案例所涉及的方面
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地区和各行业,所以对信息化的测度除国家的总体状况,也包括对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测度。比起对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对行业信息化测度的研究要显得薄弱很多。
文献[37-41]分别涉及教育、机械、农业等行业。但是对于行业和产业信息化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除上述文献所涉及的教育、机械、农业,对其它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基本没有涉及,即使是这几个行业,研究的文献也较少,研究很不充分。对于不同的行业与产业是否存在可以共用的指标体系以及是否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还缺乏讨论。
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研究,相对而言要深入一些,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制定了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并以此对企业进行测评[42]。文献[43]分析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并由此提出了测度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5结论
综合考虑20年来国内对信息化测度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5.1局限于测度的体系和指标,对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足
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是使用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所做的工作也多是对个别的指标进行修正。但是指标赖以建立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理论基础就是对信息社会的认识角度以及对信息化的理解,其次才是构建测度指标体系的方法。
要加强对信息化自身的逻辑和规律的研究,如目前对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缺乏分析。如纸质资源和计算机化的数字信息资源不可同日而语,以往一直没有明确对其进行区分。
此外,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本身的演化和发展规律讨论不够。例如,在新形式和旧形式的信息技术之间是否存在着替代的关系?这和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进行测度是有联系的。信息网络用得多了,购买图书和阅读纸质图书的数量就会相对减少,在网上搜寻信息多了,看报纸的时间也随之会减少。这些还只是一些直觉性的认识,更深入的研究需要运用包括问卷调查在内的一些手段,以取得实证性数据。
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三种学科的角度进行,一是社会学的角度;二是统计学的角度;三是信息科学的角度。如长波理论可以为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研究提供有用的框架。按照长波理论,每一长波可分为导入、增长、转折、范式转换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及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用长波理论加以解释。所以,可以用信息技术―经济范型作为测度研究的理论框架。
5.2 对新趋势和新动向的研究不足
国内对信息化测度的介绍基本上仍然局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仍是言必称波拉特和RITE。但是日本的方法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波拉特方法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时代距今相隔较久,无论是信息化的现实发展还是信息化测度的理论研究都有许多新的发展,但是对这一方面,国内的了解和研究则显得相当不够。虽有文献涉及,但仍显不够充分[44-45]。目前国际上信息社会测度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很快,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国际信息社会测度核心指标体系是一个最新的发展,它是国际合作研究的结果[46]。
在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国际测度核心指标体系有其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这些有其合理和先进的一面,其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同样如此;但是另一方面,目前的核心指标体系还不是最后的清单,研究的过程仍将持续,并且还会有修改、删除和增加的过程,所以必须随时跟踪新的进展情况。不了解国际主流的研究趋势和目前有关这一专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不深入地研究和进行介绍,显然对于推进此专题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5.3 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队伍,各学科研究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借鉴
统计系统、情报学、经济管理的研究各有兴趣点和关注的问题,但是相互间交流和借鉴不足。例如,有关统计学的测量理论,情报学的研究就借鉴得较少。而经济管理则对于信息科学的研究了解不够。其次,有关社会指标的研究本来是统计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专题,其中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信息化研究借鉴的,但是情报学界长期以来并没有去挖掘这一宝藏。
5.4 对于信息化的测度尚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指标体系来分析,目前还没有统一到一个框架上来。国家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经济的测度都有各自的指标和测度方法。如果我们承认信息化是一个有着特定标准的过程,那么就有可能用统一的框架来对其进行测度,只不过在统一的框架之下运用的指标详略可能有所不同而已。
此外,大多数研究都是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的案例分析,多数都是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特别是对日本的指数方法的修补。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理论的、方法的、指标体系的原创性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江苏高教,2003(3):54-55.
[2]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中国信息经济初步分析研究报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3]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年资助项目.[2007-02-25]. http://www.npopss-cn.省略/planning/yearxm.htm.
[5]吕斌.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5(6):22-26,35.
[6]Webster, Frank.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second edition). New York:Routledge 2002:8.
[7]万里鹏,郑建明.社会信息化测度逻辑分析研究.情报学,2006(8):1131-1136.
[8]郑建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理论研究.情报科学,2000(8):673-679.
[9]付兵荣.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3(3):49-52,17.
[10]吕斌,李国秋.信息社会测度――信息社会研究的新焦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18-23
[11]邓小昭.论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情报学报,2003(1):96-102.
[12]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社会指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翁佳,郑建明.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6(5):17-18.
[14]Applied Statistics Group .State-of-the-art report on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for composite indicator development.[2007-02-23].http://farmweb.jrc.cec.eu.int/ci/.
[15]袁俊.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研究.情报杂志,2006(4):112-113,117.
[16]郑建明.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情报学报,2001(6):546-552.
[17]李国梁,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107-109.
[18]张勇刚.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科研管理,2006(1):107-113.
[19]滕勇,魏隽,吴育华,等.信息化测度递阶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7):62-65.
[20]黎雪林,吕水成.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5):8-10.
[21]郑建明.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案例及方法分析.图书与情报,2000(2):15-23.
[22]苏君华,孙建军.全国及各省市信息化水平测度.情报科学,2005(6):817-822.
[23]张宗益,周勇,邹畅,等.1985-2003年我国社会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度.科技管理研究,2006(3):174-176.
[24]韩俊,王佳.90年代后期浙江省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析.浙 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4):296-301.
[25]卢丽娜.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4(8):113-115,90.
[26]修文群.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情报学报,2002(2):197-208.
[27]乔晓华.关于内蒙古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分析及对策探讨.情报杂志,2004(7):53-55.
[28]丛敬军,韩玉伟,李桂艺,等.社会经济信息化测度与评估研究报告.图书情报工作,2003(7):28-32.
[29]丛敬军.信息化指数模型及辽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现代情报,2004(7):73-75.
[30]方德英.基于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分析河南信息经济.情报学报,2003(5):636-640.
[31]王俊,张光宇.广东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析.情报杂志,2002(5):8-9,12.
[32]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情报科学,2003(1):100-102.
[33]刘文云,葛敬民.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研究比较.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44-147.
[34]王爱兰.完善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484-487.
[35]王明,杨书源.对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的思考.情报杂志,2005(1):96-98.
[36]吕斌.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5(6):22-26,35.
[37]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等.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综合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04(6):101-102.
[38]阎慧.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情报杂志,2004(7):70-71,74.
[39]王君,林伟.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情报学报,2003(4):222-228.
[40]陈向东,傅兰生.我国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科研管理,1999(6):21-31.
[41]许爱萍,朱红等.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4):46-47.
[42]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7-02-23].http://www.省略/tx.htm
[43]盖爽,赵亮.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情报杂志,2002(12):38-39.
[44]张大朋.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简析.中国信息导报,2004(7):27-29.
[45]Partnership on measuring ICT for development project document.[2007-02-23].http://new.省略/templates/Page-699.aspx.
相关热词搜索:测度 信息化 进展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信息化测度和其应用研究 对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建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