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形象 [中国该是怎样的国际形象]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近日,有媒体指出,要“警惕”中国“被苏联化”。文章详细分析了苏联国际形象变化历史,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邪恶帝国”的标签被贴在苏联身上。文章提醒中国当局,对外应在战略上坚持原则,未雨绸缪;战术上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必要时以攻为守。在意识形态上,不仅要积极防御,更要通过实践自成体系,主动出击。
中国形象的变迁
坦率地说,西方国家丑化苏联的历史是真实的,但是,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却几经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充满疑虑,但并无实质恶意。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证明战争的正当性,开动宣传机器,拼命地丑化中国。但是,中国执政党顶住压力,通过朝鲜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战争结束后,西方国家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大国,他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在这段时期,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开始出现了试探性的报道,一些西方新闻记者进入中国,拍摄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画面。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中美外交关系改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开始从正面报道中国。中国国家领导人到美国访问,曾经一度掀起了中国热。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民进入中国,他们以客观的视角观察中国,深切地意识到,西方媒体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偏见。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部分学者开始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把中国塑造成为世界发展不稳定的因素。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又把希望重新投向中国,他们期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靠西媒靠自己
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化妆师是西方新闻媒体。由于西方新闻媒体存在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他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中国,所以改变中国的形象,必须首先改变“化妆师”。其实,这是在舍本逐末。
不可否认,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优越感,他们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观察中国,习惯于透过蛛丝马迹发现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但是,这些报道并不足以影响中国的整体形象,真正展现中国形象的是中国人自己。近些年来,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向外界传递了有关中国的大量信息。人们通过这些普通中国人全方位地了解中国,通过与中国人打交道揣摩中国人的性格。所以,中国要想重塑自己的国际形象,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改变每一个公民的形象,改变整个中国的形象。
坦率地说,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自信。过去中国总是希望听到表扬之声,现在,普通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是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既不享有任何特权,也不需承担特别的义务,中国只需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即可。这种不卑不亢的形象才是真正的大国形象。如果左顾右盼,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那么,非但无助于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反而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
不要动辄“代表中国”
中国的国际处境与苏联迥然不同。在冷战对峙状态下,苏联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空间,不得不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阵营对着干。中国不是一个霸权国家,而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所以,对于西方新闻媒体制作的负面报道,中国当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消除影响,以正视听。对于西方政府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人权方面对中国提出的指责,中国政府一方面要敢于正面回应;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改革,克服国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西方学术界一些错误的学术观点,政府没有必要出面公开强烈批判,而让学术归学术,鼓励中国的学术界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多元化社会应当容许出现不同的观点,多元化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求同存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消极应对。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利用多元化社会的特点,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一个立体的中国、丰富多彩的中国。封闭没有出路,对抗没有市场,只有不断开放,寻求对话,才能消除误解,彻底改变中国的整体形象。
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普通中国人一定要彻底改变动辄代表中国的观念,也不要动辄把少数外国人的观点看作是整个西方国家的观点。部分西方新闻媒体总是习惯于把少数中国人的看法当成整个中国人的看法,这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知之甚少,缺乏新闻职业道德。我们在批评少数西方记者设置错误议题的时候,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形象 该是 中国该是怎样的国际形象 中国的对外的国际形象 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