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_请别妄谈“普世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北京奥运会似乎使得“普世价值”又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但时下讨论“普世价值”存在误区,有非此即彼的西化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从奥林匹克精神到汶川大地震中展现的人性,还是历代诗人们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都似乎证明了普世价值的存在。另一种观点却截然相反,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人创造出来的政治观念,与中国毫无干系,根本就不值得讨论。
  笔者对两种观点都不敢苟同。普世价值存在与否是个西式语境主导的伪命题,因为它根本无法被证明。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实际作用。
  
  既不普世也不永恒
  
  任何概念都是有历史的。在中国, “普世价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外来语,它的原词是“universal value”。
  在欧洲中世纪,universalism(普世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控制的概念,其含义是天主教政教合一的大一统。在基督教新教改革以后,原本意义上的所谓普世价值即已不复存在。
  19世纪之后,出现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普世主义。20世纪冷战的双方都打出自诩为“真正”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并企图用各自的意识形态重新解释和打造世界。这个阶段的普世价值以拯救世界为己任,但带来的却是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军事对抗。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全然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自由与民主的普世价值。
  而中国传统中从来没有类似的概念,因为中国人没有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与人的习惯。任何价值观都是历史的,同时也要有特定的文化环境,一种价值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必然基于宗教观念和救赎史观。
  事实上,国际社会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应当被称为“共享价值(commonly shared value)”,这是一个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过程的概念,而不是神学本体论意义的“普世价值”。
  应当看到,诞生于1948年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正是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的即时反应。同样,奥林匹克运动固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作为人类的“共享价值”不过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普世价值”的陷阱
  
  普世价值是基督教传统特有的表述方式,它以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的截然对立来解释世界。如果我们跟着这种非此即彼的思路走,不但违背了中华传统的中庸精神,而且会在国际上坠入难以自拔的话语陷阱。
  首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西强我弱的困境。打破西强我弱局面的突破口首在语境。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要融入世界,我们就应当接受某些政治含义不强的普世价值,同时也可以摒弃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普世价值。这种貌似两全的思路是幼稚的。
  承认任何一种普世价值的存在,就必然要接受西方人的论辩模式。这是一个用中华传统思路无法取胜的模式。
  其次,对外关系的政策运作和意识形态原则不能混为一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接受某些特定的、当下国际社会流行的共享价值,是每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使然。但这不能引导到原则上的让步甚或投降。
  西方,特别是美国,在极力推崇一些普世价值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在冷战期间,西方在鼓吹自由、民主的同时,也支持一些反共、反苏的集权政府。美国领导人在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同时,仍然非法拘禁在关塔纳摩的塔利班战俘。既然普世价值自诩为“永恒价值”,那么双重标准如何能够行得通?
  再次,我们不能对西方的普世价值采取不屑一顾的简单态度。中国在其世界地位上升的历史时刻,应当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共享价值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传统对现存的共享价值提出自己的明确看法,既要警惕普世价值的陷阱,又要站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提出新的价值观,对西方主导的普世价值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加以新的诠释和改造。在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上,“和”就成为了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戒言“普世”,慎言“永恒”,多谈“共享”,多作贡献。
  (作者是日内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讲座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 普世 请别妄谈 请别妄谈“普世价值” 能谈普世价值 浅谈普世价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