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知觉期待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 音乐,知觉期待,音乐时间操作,启动效应。
分类号B84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领域的重要内容。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旨在考察人的认知系统对音乐中时间事件的加工过程,这种加工过程通过人对音乐的时间操作反映出来,因此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及其关系展开。Repp(1995)等人的系列研究支持了知觉―操作联结的观点,并提出音乐知觉期待假说来解释知觉―操作的联结[1]。但目前对音乐知觉期待本身存在的范畴、最新进展、研究方法,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以及音乐知觉期待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等问题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以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回答。
1 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渊源
期待在音乐知觉中历来被认为是主要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期待”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基础上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从历史的观点看,期待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心理学的观念中被广泛注意[2]。从起源上看,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最早与Dewey(1894)的“情绪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of emotions)相关,该理论把期待的禁止与压抑看作是产生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Meyer(1956)认为音乐中情绪产生的原因也主要是由于音乐刺激激起的心理期待被压抑、阻碍的结果,并把期待分为暂时压抑的期待与长期阻碍的期待,以及意识水平的期待与潜意识水平的期待两个层面。总的看来,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期待就是一种心理趋势、心理倾向或心理预见,并通过音乐表演的时间属性表现出来[3,6]。在音乐知觉期待研究过程中,Narmour的I-R理论(implication realization theory)首先在音乐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旋律范畴对音乐知觉期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该理论主要验证了构成音乐旋律的主要元素(主要指音程的大小和音程进行的方向)内隐的完形规则,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觉期待是将这些元素(音程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完形而构成旋律的心理基础,而控制旋律期待的核心规则是格式塔原则,即旋律的相似性和良好的继续性决定着音乐的知觉期待。Narmour研究的重点是关注音程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由于知觉期待构成旋律,但并没有研究构成旋律的各音之间音程关系所体现的结构特征与知觉期待的关系,即缺乏知觉期待与调式、调性的关系研究。Lerdahl(200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在音阶度数功能上(音程关系)的“音乐期待与张力模式”,认为知觉期待能使音阶与和弦中不同度数的音高对主音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张力而构成调式和调性 [4]。以上有关旋律和调式、调性与知觉期待的关系研究主要对象是音乐中的音高体系(音程的大小、方向,以及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但它并没有涉及音乐两大要素之一的另一要素――节奏。从音乐的存在方式上看,节奏是在时间中展现的音乐序列,而音乐序列的形成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时间顺序问题和时间延续问题。即在音乐序列中节奏和节拍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其中主要是节拍规则、节拍重音、节奏重音、节拍模式节奏模式的等级。Caroline,Peter(2003)以时间为基础研究了音乐序列的产出,以及音乐序列中相同或近似事件的编码特性,提出了知觉期待在音乐序列产出中的预见性[5]。他们认为知觉期待通过心理预见使音乐的节奏得以形成时间的序列,也就是说知觉期待可以对这些节奏现象进行动态的调节和预见。即通过序列的长度(Sequence distance)对节拍相似性、连续性和临近性进行预见;通过序列的长度对音乐序列产出的错误率进行预见;以及预见音乐序列平均的绝对长度和在相似性方面对节拍位置的预见等。那么,音乐的旋律、节奏两大要素,以及和这两要素密切相关的调式、调性,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和知觉期待将发生怎样的联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Elizabeth(2005)把“比率”的概念引入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认为音乐知觉期待由音乐元素(旋律、节奏、调式与调性)之间形成的比率决定,不同的比率(稳定率、临近率、方向率、运动率)会形成不同的音乐知觉期待,从而提出了最新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
从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渊源中可以发现:音乐知觉期待存在于音乐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三大范畴。有关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主要在这三大范畴中进行,并且经历了总(整体认识阶段)――分(单因素分析阶段)――总(多因素整合阶段)的研究过程。在多因素整合阶段,Elizabeth(2005)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是该阶段第一个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最新进展(音乐元素的综合性与音乐知觉期待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音乐知觉期待的单因素分析阶段,现有研究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时间操作的内在关系。下面分别进行叙述。
2 音乐知觉期待依靠的4个要素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Elizabeth(2005)的“音乐知觉期待模式”认为:音乐知觉期待依靠三个基本的因素――稳定率、临近率、方向率,和一个次级因素――运动率[6]。临近率和方向率出自Narmour的I-R理论,稳定率出自Lerdahl (2001)理论中关于调式、调性音高间隔和旋律吸引的描述,运动率与知觉动力相关。其中稳定率主要表现在和弦音和主音方面不同的音有不同的稳定率。临近率主要表现在音程的大小方面,度数越小的音程之间临近性越强。方向率主要出现在大、小音程前后连接的情况对音乐音进行方向的影响方面,大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后退强烈的期待;小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前进中等强度的期待。运动率主要与知觉动力相关,其中主要是对音乐不同运动模式的动力知觉,如琶音、和弦、调式音级等。音乐知觉期待依靠四因素的共同作用。即音乐操作中某一个音(x)跟随前一个音(y)的期待率(z)遵循数学公式:Z=(s×p×m)+d。其中s代表音(x)的稳定率,p代表音(x)的临近率,d代表音(x)的方向率,m代表音(x)的运动率。
“音乐知觉期待模式”在音乐元素综合的思路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但目前还没有有关音乐元素的期待率怎样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实证研究。
3 音乐知觉期待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在音乐知觉期待单因素分析的研究过程中,Bharucha (1987)认为音乐知觉期待分为图式性期待(Schemata Expectancy)和真实性期待(Veridical Expectancy)。前者是根据大量音乐本体的信息在内隐推断基础上的自动预测,是一种抽象性期待;后者是对先现事实的反应,它是对音乐序列的某个位置将出现的音乐事实的预测。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真实性期待进行了研究,并且形成了主要的五种范式:旋律范畴主要通过“完形”与“判断”范式来研究知觉期待;节奏范畴主要通过“期待预测模式”来研究知觉期待;调式、调性范畴主要通过“启动范式”来研究知觉期待;另外,“事件相关电位(ERP)范式”对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完形”就是“旋律继续演唱(奏)”范式,“判断”就是“附加探测音的优劣判断”范式。Carlsen等人一系列研究属于“完形”研究范式。采用的实验设计是:让被试听完连续的声音系列(范围包括从一个上行八度到一个下行八度)后,要求被试唱出他们认为应该继续的音而不至于使旋律进行中断。实验结果发现,对旋律的知觉期待使被试在继续演唱的行为中选择了一系列的音而不是单个音,这些系列中的音强烈地倾向于先前的临近音或倾向于使八度得以完整的音。在附加探测音的优劣“判断”方面,Cuddy等人在被试对旋律的演奏中加入不同的探测音,让被试判断这些音与旋律进行的适应程度,结果发现被期待的音适应性最强。Cuddy等人采用两音组然后多一个探测音的材料让被试判断这个音与被试期待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期待与音调的等级性相关,它们是主音、旋律方向、旋律相似性、旋律的协和性等。“期待预测模式”主要用于音乐时间序列(节奏)产出的研究[5]。该范式主要着眼于构成音乐序列各音的等级性以及节拍重音、节奏重音出现的相似性,认为知觉期待会对处于不同等 级重音出现的位置和时间进行预见。采用的实验设计是:先让被试听具有一定长度的音乐序列,然后以不同的速度(快速、慢速、中速)在钢琴上进行演奏,通过比较前后音乐序列中音符的错误率、以及重音出现的不同位置和时间,来研究知觉期待与音符等级性和相似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与知觉期待匹配音符的产出准确率高于不匹配的音符。“启动范式”主要用于期待与调性音乐协和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主要研究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7]。采用的实验设计是:要求被试在启动和弦(一种具有期待条件Expected condition,一种具有非期待条件Unexpected condition)后听一个目标和弦(Target chord),然后判断目标和弦与启动和弦的和谐性。结果发现:当目标和弦在具有期待条件的启动和弦后倾向于判断为和谐,而且判断的反应时短。“事件相关电位(ERP)范式”主要从心理生理学( Psychophysiology)的角度研究由知觉期待引起的人们在音乐知觉过程中的神经性起点(Neural basis)。结果发现:音乐家(Musician)和非音乐家(Nonmusician)对熟悉和不熟悉的旋律知觉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与知觉期待的神经解剖意义有很大关系。
与以上研究范式相对应,音乐知觉期待研究形成了神经生理研究、音乐记忆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三大领域。
4 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研究领域
4.1 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
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主要采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范式,有两种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揭示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活动的时间历程,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刺激是否诱发出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二是观察在时间认知活动中被试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及其相应的变化,从而推理出时间知觉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及其特定研究范式下的反应模式(如将时距判断中反应成分的时间延滞从反应时距中分离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区域主要是前额叶[8,9]。
ERP研究最先出现在句子结尾词语的语义期待(semantic expectancy)之中,Monfort等利用ERP探讨了时距信息编码和再认的大脑两半球加工对称性问题。结果发现时间信息加工表现出与词、面部和气味相关的不同加工模式。Mireille, Frederique (1995)采用熟悉和不熟悉的音乐材料以不同方式结尾,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对音乐期待研究,结果发现音乐期待和语言期待具有不同的特点。Roni Granot; Emanuel Donchin(2002)采用ERP技术对音阶的期待性与时间知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对音阶进行两个维度的处理:强压缩型与弱压缩型、结尾一致性与结尾不一致性。对被试的选择上也有两个维度:音乐新手和熟手。结果发现:熟手对强压缩型的音阶具有强期待性,对弱压缩的音阶也具有一定的期待性(但只有在强压缩型与弱压缩型的音阶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才发生);新手虽然也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但从头至尾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率都低于熟手[10]。Theodore等人采用相对于目标音符提前、按时、延后音符的GRB(Gamma-band activity)来研究期待与音乐时间操作的关系,结果发现ERP所反映的时间与期待具有密切的关系[11]。Danie(2005)研究了音乐中速度结构和期待的神经点(Neural locus)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新的音乐材料作刺激),认为音乐表演中出现的速度变化和期待效应是有生理依据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神经解剖意义上的连接关系,并与语言性的期待相关[12]。
4.2 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
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旋律领域,采用的范式主要是“完形”和“判断”范式。Boltz, Jones(1986)采用完形范式从动力性注意的角度首先提出音乐中的知觉期待将影响旋律的记忆。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表明:知觉期待影响旋律记忆的原因在于知觉期待引导操作者的注意及时地指向旋律中特定的点,从而提供了良好快速的信息解码而发现了这个特定的点中重要的结构性信息,这里的结构性信息主要指旋律的重音结构信息和段落结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利于记忆,因为这些信息在心理补偿的条件下最容易受到知觉的期待[13]。后来,这种期待效应在由于期待引起的情绪协调/不协调对电影画面的记忆影响方面被发现。与以上研究相反,Wallace提出的“Restorff effect”理论则认为越不受到知觉期待的旋律越容易被记忆,这是因为这些旋律将被“踢出”其他旋律之外而被孤立,从而变得清楚明显使之增强了被记忆性[14]。Schmuckler采用判断范式运用不同的结尾旋律研究了旋律期待和旋律记忆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以上两种相反的观点。结果发现:记忆与旋律的期待性密切相关,而期待性又与旋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紧密相连[15]。
在调式、调性方面,Cuddy等人采用启动效应范式通过研究认为:调式、调性中的等级性信息最容易受到期待,它是影响期待和记忆关系的重要因素。并且调性音乐的旋律比无调性音乐的旋律容易记忆,这是因为调性通过“图示”为期待与记忆之间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而无调性音乐的这种联系却相对较缺乏[16]。
从音乐存在的时间意义上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将怎样影响期待与记忆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直接的研究。即虽然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将受这些要素本身的影响,但这些要素将形成怎样的系统性期待进而影响音乐记忆还不清楚。
4.3 音乐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研究
启动效应范式主要用来研究音乐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所谓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就是启动刺激(prime)对目标刺激(target)在反应时上的促进作用[17]。启动效应首先在语言领域存在于为了某种目的的语义相关、句法相关和材料相关;语义相关和句法相关建立在语言知识之上,材料相关由语言的物质结构决定[18]。启动效应在音乐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于和弦启动效应方面。从现有启动效应(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和启动效应直接相关的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传输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 [7]。传输激活的含义是:记忆被看作是由相互联结的节点(Interconnected nodes)所形成的网络系统,每一个节点(node)都代表了一个概念;当某一概念被使用时,代表这个概念的节点就被激活,这种激活便通过记忆网络进行传输从而激活相关的概念。这种“传输激活”主要是引起知觉期待从而促进对语言事件和音乐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产生启动效应。对于语言启动效应,这种传输激活主要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语义相关在心理词典内引起的快速反应和激活而对未来语言事件产生期待。对于西方传统音乐体系(主要指调式、调性体系)中的启动效应而言,这种“传输激活”则是由建立在由音级、音阶、主音、和声、调式、调性等因素构成的和谐性体系所产生的期待,不同因素的连接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期待,从而影响对音乐的感知与判断。
在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是具有内容整体效应(Global context effect)还是内容局部效应(Local context effect)。内容整体效应指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由长时记忆中的图式性知识和在过程中存在的局部性结构决定;内容局部效应则主要指后者。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存在于心理词典中长时记忆之间的连接不是引起期待的唯一源泉,Hess等人甚至认为:“内容效应主要存在于心理词典之外,即决定语义连接关系的是将要到来的话语”。可见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在语言领域具有内容整体效应,即这种期待不仅受心理词典中知识体系的影响,而且受到将要到来的材料本身特性的影响。在和弦启动领域,内容整体效应所可能扮演的角色还很少有人研究。1994年,Schmuckler,Boltz采用了一个较长的音乐材料对有关内容整体引起的知觉期待在和弦启动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首次尝试性研究,由于他在材料中运用了不同的音乐事件结尾引起了对目标和弦和谐性期待的干扰,因此他的研究没有能够区分出内容整体和内容局部对期待的潜在影响。后来Bigand等通过实验验证了材料的整体结构对期待的影响,他们的实验发现:结尾的非期待和弦的正确判断率低于期待性和弦。Emmanuel等人在此基础上延续了材料类型并增加了材料的期待性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由不同和弦启动所形成的知觉期待将影响人们对和弦的正确判断率和反应时。说明音乐材料的整体结构对知觉期待的影响最大。另外,这个实验还探讨了“传输激活”产生的心理原因。这种心理原因可追溯到Bharucha(1987)的期待动力特征模式:传输激活存在于一系列音乐事件期待中的动态心理平衡,这种音乐事件不仅包括最近的音乐事件,而且包括以前的音乐事件。可见,无论在语言启动还是在和弦启动领域,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都具有内容整体效应。
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研究领域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是否具有“内隐特性”。即这种知觉期待是由短暂的激活(Transient activation)引起的还是一种“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Kathryn等人研究了语言结构启动效应的固执性(Persistence),实验表明:被试对启动材料中的语言结构具有一种自动的偏爱。他们把这种在语言结构上的适应模式解释为“内隐学习”[18]。Timothy等人通过音乐过程的模块研究,提出了和弦启动中知觉期待的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内隐性,并区别了“图示期待”和“真实期待”[19]。他们认为:尽管音乐的运动中存在着真实的信息,但人们对音乐事件的期待是以已有的文化图示为基础的,因为实验表明:图示期待在“启动效应“范式的和弦判断中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效应与真实期待是相独立的。即已有的图示性知识是以模块的方式作用于音乐的和弦期待,它与是否存在真实性的知识无关;同时他们也发现:即使图示期待与真实期待相对立时,图式期待也能产生一种期待的自动性。可见图示性期待对启动效应中的和弦判断具有强势作用并内隐地起作用。另一方面,Charronnat等人的最新研究证明了真实期待也存在内隐特性[20]。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正常的和弦进行产生的声音效果和不正常的声音效果(平行度数的声音效果)对目标和弦(主和弦和下属和弦)的启动效应,实验的测量方法是传统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发现主和弦作为目标和弦在正常的和弦进行中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这是因为人们在音乐进行中对主和弦有一种自动的偏爱和期待。可见,无论在语言启动还是在和弦启动领域,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都具有“内隐特性”。
5 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
5.1 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它主要通过大脑生理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的音乐时间知觉而最终影响音乐时间操作(音乐元素的综合性所形成的期待率是否影响或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目前还不清楚)。音乐时间知觉[1]是指个体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音乐事件的顺序性(主要指时序知觉)和持续性(主要指时距估计)的反应;它主要对节奏等时间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编码进行研究;人对音乐中时间模式的知觉过程就是其对节奏等时间信息的主观感觉的形成过程。音乐时间操作是个体对音乐时间模式(时间信息和事件)进行实际演奏(唱),把音乐符号转化成声音效果的过程;音乐时间操作又被称作“计时”,时间操作中存在的系统计时变化称作“计时偏差”*。音乐时间知觉与音乐时间操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对音乐时间信息、事件的编码和组织要通过对音乐的时间操作表现出来;音乐的时间操作建立在音乐时间知觉的基础上并反映知觉的结果;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时间知觉的促进和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进而影响音乐时间操作。
5.2 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知觉的促进
Jones(1976)认为:知觉与期待的关系是:期待使知觉容易、非期待使知觉困难。目前知觉期待与时间知觉的关系主要通过对旋律特征、节奏特征的注意、记忆等心理品质表现出来。Jons,Boltz(1989)在“速度相关的注意理论”中认为知觉、注意、记忆在本质上都与旋律和节奏的特点相关,并且都与期待产生必要的联系。他们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旋律中的音高因素和节奏中的时间因素的相互作用将影响时间的知觉,一系列持续时间高估和低估的可能性主要看旋律和节奏的期待性程度。那些有规则的音高信息、时间信息以及按期待结束的音高和时间的序列容易知觉得准确。相反,如果一个旋律的结构被一个加长的音将结构变得模糊起来并且与段落的边界相冲突时,那么相关的时间知觉将具有多变性,同时时间持续的估计将出现偏差。Schmuckler,Boltz (1994)采用由强期待性的和弦结束、中等程度期待性的和弦结束、没有期待性的和弦结束的旋律为材料,通过实验探讨了音高、节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旋律期待对时间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期待的程度影响人们的音乐时间知觉[13]。
5.3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
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时间估计的补偿主要表现在音乐操作中知觉期待将影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相互关系。Numerous研究了音乐中速度事件的主观持续时间,在这些实验中,要求被试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发现主观时间判断与客观时间持续出现了偏差:小的时间间隔倾向于高估,大的时间间隔倾向于低估;主观时间估计和客观时间持续相一致的点出现在大约600ms,在40ms到600ms的范围内,时间间隔的主观持续时间与物理时间加上大约80ms相一致。这种在音乐操作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不一致的现象被解释为是由于知觉期待引起的心理补偿。Drake的研究认为复杂的音乐声学结构(音高与节奏的系统)将增加听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将影响人们对计时变化的觉察和知觉到的IOI (inter onset interval)相对持续时间。根据此观点,听者和操作者都要对时间操作过程中的听觉失真进行补偿。当操作者在强期待性下试图产生均匀的计时情况时,上述心理补偿效应会更明显[1]。
5.4音乐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原因
综上所述,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估计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原因在于:知觉期待在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上具有以下4方面的功能[13]:
第一,期待在音乐片段的判断方面具有预测功能。Schmuckler(1989)给被试提供旋律性、和谐性以及二者结合的旋律片断,结果发现被试对旋律的继续性判断出现了系统的变化:高期待率的旋律继续性判断高,低期待率的旋律继续性判断低。这说明期待对不同的音乐组织模式的知觉规则具有预测性。同样的结论在Cuddy等人的研究被发现。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人们对音乐事件的判断随着人们对相应音乐片段期待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特定范围内这些期待是可以量化的。
第二,期待在音乐信息的传输过程和信息解码方面具有启动功能。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于音乐上下文的启动效应和音乐信息的心理表征方面。
第三,期待在音乐信息的反应方面具有“图示”功能。Carlsen等通过对特定音乐时间片断的演唱发现:被试对音乐片段的表演和反应随音乐事件特征综合(大小、方向、协和性等)形成的期待而变化。Schmuckler(1989)通过钢琴演奏者对不同旋律的完成情况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总的来说,音高、力度、节奏、等级性信息等会形成不同的期待,进而影响音乐的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单一音乐信息的期待研究上,很少涉及到多音乐信息的期待图示研究。
第四,期待在音乐序列记忆的方面具有注意指向的功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Boltz ,Jones从“动力性注意”的角度通过大量研究提出期待影响音乐记忆的观点[21]。
6 小结
可见,音乐知觉期待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三大范畴通过大脑生理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对音乐的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于音乐知觉期待的单因素分析阶段,对多因素整合(如期待率)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研究不够;对音乐知觉期待自身存在的特征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如它具有怎样的内隐性,这种特性与音乐材料的呈现是什么关系,它存在的音乐条件是什么。另一方面,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人们对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应该在很大程度反映在这个维度上,但目前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时间问题的研究结合也缺乏系统性,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音乐材料与音乐知觉期待的关系及其对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操作的影响缺乏研究;音乐操作者的人格特征(如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等)与音乐期待有什么关系,它们将怎样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缺乏研究;音乐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情景的不同是否会形成不同知觉期待,这种期待是否影响音乐的时间操作也缺乏研究。然而,音乐中时间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音乐时间操作中的计时偏差问题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层面,给音乐表演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机械性,是音乐界长期以来都力求解决但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目前计时偏差在国外的研究正处在假说解释*的阶段,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但从很大程度上说,音乐知觉期待的深入研究将对计时偏差这一新兴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提供真正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揭示出计时偏差背后的心理原因。
参考文献
[1] 郭秀艳,周楚,黄希庭.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29~34
[2] Douglas Eck, Scott S K. New research in rhythm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Music Perception,2005,22(3):3365~369
[3] Palmer C, Drake C. Monitoring and planning capacit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music performance skill.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7,51(4):369~384
[4] Tekman H G. Effects of accenting and regularity on the detection of temporal deviation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3,130(3):247~258
[5] Palmer C, Pfordresher P Q. Incremental planning in sequence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2003,110(4):683~712
[6] Marguli E H. A model of melodic expectation. Music Perception,2005,22(4):663~714
[7] Bigand E, Madurell F, Tillmann B, Pineau M. Effect of glob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 organization on chord process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9,25(1):184~197
[8] Besson M, Faita F.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study of musical expectan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5,21(6):1278~1296
[9] 张志杰,黄希庭.时间认知的脑机制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44~48
[10] Granot R, Donchin E. Do Re Mi Fa Sol La Ti--constraints, congruity, and musical training.Music Perception,2002,19(4):487~498
[11] Zanto T P, Large E W, Fuchs A, Kelso J A. Gamma-Band responses to perturbed auditor sequences: evidence for synchronization of perceptual processes. Music Perception,2005,22(3):531~547
[12] Levitin D J. The neural locus of temporal structure and expectancies in music: 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t 3 tesla. Music Perception,2005,22(3):563~575
[13] Krumhansl C L. Rhythm and pitch in music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6(1):159~179
[14] Penel A. Speeded detection of a tone embedded in a quasi-isochronous sequence: effects of a Task-Irreleva temporal irregularity. Music Perception,2005,22(3):371~388
[15] Schmuckler M A. Expectancy effects in memory for melod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97,51(4):292~305
[16] Smith N A, Schmuckler M A. The perception of ton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it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4,30(2):268~286
[17] 郭桃梅,彭聃龄. 从语义启动效应看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实质. 心理科学,2003,26(4):750~746
[18] Bock K, Griffin Z M. The persistence of structural prim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0,129(2):177~192
[19] Justus T C, Bharucha J J. Modularity in musical process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1,27(4):1000~1011
[20] Poulin-Charronnat E, Bigand E. The influence of voice leading on harmonic priming.Music Perception,2005,22(4):613~627
[21] Davison L L, Banks W P.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wo-Part counterpoint. Music Perception,2003,21(1):3~20
相关热词搜索:述评 知觉 期待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 音乐知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