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新闻记者的时空观 新闻记者的要求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媒体及其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容易使受众产生混乱感。因此,当代新闻记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时空观,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广阔的视野以及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认知,去关照新闻活动,在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帮助受众认识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信息社会 时空观 新闻报道
关于新闻的定义中,有一种是“信息说”,这种观点认为新闻是传达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①“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能消除不确定性,帮助人们认识未知的世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新闻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时间和空间是个体存在和运动的两个维度,时空观反映的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知,也是指导新闻活动的基本原则,并可以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标准和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不再稀有,人们习惯于一种大量的、碎片式的信息体验,因为时间的方向性或先后只有在同一实践进程中才会表现出来,而在信息时代大量的异质性事件很难被纳入到同一实践轨迹中,因而容易导致对事件感知的失序和逻辑感的丧失。②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惊人容量和传输能力,使人类交往的空间无限扩大,远距离发生的事对近距离事件以及个人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一切活动都在全球化语境下展开。
基于这样的情况,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如此,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媒体(人员)的传播理念也应发生相应变化,从时空观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关照新闻报道。新闻是新闻活动生产的静态作品,而新闻事件却是在动态实践中不断变化着的。看似独立呈现的新闻,无一例外地都联系着过往的历史,影响着某种未来。若新闻记者只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而对其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往往无法准确判断一条新闻的价值,也难以判断这一事件对于过去、对于未来的作用,亦难以从前后此类事件的发生中获取可资借鉴的规律,还因缺乏对比、归类令报道的影响力大打折扣。③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树立“新闻历史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透彻解析新闻事件并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用现代意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关照,对新闻事件贯注历史背景下的反省与思考,为受众提供更多指导性、前瞻性信息。也就是说,当代的好新闻不仅要提供最新的事实信息,对事实过程予以描述,更要承担起信息梳理的功能,将“新闻放在时间的纵向度来分析研究新闻的意义”,形成新闻传播的“立体维度”,从而实现新闻作品的质量及其社会价值的有效提升。
以2010年6月新华社的一篇长篇通讯《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为例。这篇通讯写在富士康发生连续跳楼案之后,随着跳楼人数不断上升,该事件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层出不穷,不少记者深入事发地,挖掘各方情况,包括死者身前的为人、跳楼前有无反常、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等。但类似的报道仅仅使受众了解了事实本身,由于事件的性质特殊,如不加引导甚至会导致矛盾加深、促成不和谐因素。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囿于跳楼事件这一微观层面,而是在中观层面,加入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工厂的发展历程(包括它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和评价),通过时间纵向的分析来贯穿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如此,文章还站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宏观高度,指出作为标本的富士康,是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利益调整期的一个投影,反映的是社会建设和管理凸显滞后和缺失。文章写得有情有理,由表及里,沉重但不乏理性,不仅为读者理解富士康跳楼事件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框架,而且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又不会使读者产生被说教的抵触心理。
二是树立多元思维,以全球化视野关照新闻报道。新闻发生的空间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分④,从微观现场来看,是指单个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具体场所,也即“就事论事”,让受众全方位感知事件或人物。此时要近距离接触,深入采访事件或人物,生动而详尽地反映,探其究竟;从中观现场来看,是指多个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局部场所。要点面结合,在对多个事件和人物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综合的印象和抽象的结论。从宏观现场来看,是指群体事件或人物所在的整体场所。要对事态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运动式的跟踪,特别要联系该事物群或现象赖以存在的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比和分析。
在中西碰撞、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每一个新闻事件、每一个事态变化,均可能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变动息息相关。在分析报道这些新闻之时,在弄清新闻事实后,新闻工作者还应追问,这件事情的发生与其他方面和地区有何关联,国际国内的重大变动对我们本土有何影响。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作为一个通观全局的旁观者,以抽离的状态与新闻事件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就容易陷入看似“贴近观众、宣扬民生,但实际抹煞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界限”的庸俗之境。如果无法脱离事实本身做新闻,这样的新闻注定只是平面化、娱乐化、媚俗化的信息快餐。王蒙先生就当下媒体的内容曾说过“不是不能俗,是不能只有俗”,关注民生,贴近民生固然没错,但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公器,一味迎合受众的趣味也一定是不可取,同时也是一种失职。
三是理性认知时代特点和人性本质。记者的时空观不仅要用来指导其对时间、空间的认识,更重要的落脚点还在于对时空中人的认识。记者向来有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社会使命感。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是所有公民赋予记者的权利,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公平公允,而往往由于记者个人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导致我们的大众媒介“好心办坏事”。还是回到富士康事件,新闻媒体指责了企业主、指责了教育、指责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展开了一场集体审判,喧嚣之后,却没有给读者、公众一个理性认识此类社会事件的角度、方式。以致在媒体报道骤增后,跳楼事件更加频发的奇怪现象。
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法西斯军官是否应该被判有罪?为什么杀人的机关枪没有受到非难,而军官会遭到指责?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以及能否做出意识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武器是无罪的,使用武器去做不正义的事的人才有罪;同理,大众媒介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使用媒介去做不正义的事的记者才会犯错。阿伦特同时指出,战争虽是滔天的罪行,但当它分摊到每一个环节的时候即表现为了平庸的恶。而我们所有的人习惯于指责他人,甚至以极端的态度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事实上只是因为人性的怯懦。⑤以富士康事件为例,当媒体不厌其烦的历数暴利企业主、缺位政府官员、社会畸形发展所犯下的错误,大声疾呼惩办清算时,只是希望就此将罪恶推向彼岸,而把自己留在此岸,从而在形式上与罪恶划清界限。新闻记者须克服自身的人性弱点后,才会启发广大受众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谋取利益的企业主,看待腐败贪官,看待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存在……
现代社会信息量骤增,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出现较大的困难,因此深度报道和前瞻性报道等包含观点和言论的新闻题材在新闻中的份额极大地增多了。但是也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学者(喻国明等)认为,新闻就是对事实的报道,不是评论,描摹事实永远是第一位的。⑥那么在新闻的定义之内,“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究竟孰轻孰重,又该如何平衡,这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新闻记者要面对的一个两难局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它的内在属性一定是精神属性,反映的是新闻人的价值取向,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但主观与客观是内在统一的,报道事实与表达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们统一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的实践。新闻记者也不是神,新闻中出现的错误和偏颇在所难免,但只要在正确的方法论和历史观的指导下,新闻实践会不断地修正这些错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新闻记者还是受众都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②杨沐,《论信息文明时空观的特征》,《探索》,2009(2)
③杨建智,《浅议城市报道中的时空观》,《信息之窗》,2010(1)
④赵振宇,《新闻及其时空观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
⑤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⑥喻国明,《第一天职与新闻立台》,《现代传播》,2004(4)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硕士)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时空观 新闻记者 浅谈 浅谈当代新闻记者的时空观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浅谈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问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