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众传媒建构的国民“想象的共同体”_大众传媒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探究印刷语言与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大众传媒以其印刷语言持续作用于国民意识以及国家的具体想象,使国民把自己与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近代国民“想象的共同体”,形成近代民族国家。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 印刷语言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国家
  
  中国近代这一权力交替的大转型时期,西风渐进,中国新闻传播发生了巨变。用启蒙理性的语言表达,就是现代性、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三位一体,而这个三位一体的现实化身,就是通过近代媒介完成“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国家及其发展历史。印刷语言是民族意识诞生的基础,创造了交流与传播的领域。安德森认为,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新的共同体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登场预先搭好舞台。《点石斋画报》是近代第一张影响力最大的画报,本文旨在探索《点石斋画报》这一近代大众媒介的深层社会作用,即如何运用大众媒介印刷语言,建构国民“想象的共同体”,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
  一、印刷语言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①安德森把民族界定为“想象的共同体”,认为民族、民族属性及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这突出了安德森民族理论的“人为建构性”。②1884年5月8日,中国近代创办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于上海,其兴盛达15年之久,被著名学者郑振铎誉为“画史”③。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巨变过程,安德森指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在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依靠两种重要的媒体,一是小说,一是报纸。有了对民族国家的抽象想象,才有现实的民族国家基础。“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被演绎的而不是被实证的,人们凭借语言、符号、意向、画面及其它社会工具再现他们所理解和所观察到的世界。”④近代大众传媒在提供民众想象天下国家的具体化语境的同时,本身映射着社会活动场域,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具体建构者。
  二、大众传媒符码介入民众话语体系
  《点石斋画报》这类近代大众传媒从士绅阶层辐射到平民百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塑造着民众不同的想象方式,建构了一种真实的舆论空间,从而决定了国民对外部消息的重述,进而决定其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传播的消息内容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些消息在报道后经过了怎样的改造,又怎样介入民众的生活,从而完成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
  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说,大众媒介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并不等同于身外世界的虚拟环境,大多数人正是生活在这个不可见的脑海图景之中。《点石斋画报》以形象性图画向人们传播信息,比如传说中的飞船,沉浸在凭空想象的人们可以从画报中看到据实的飞船样式。《点石斋画报》对《第一楼灾》进行了如下报道:
  本埠四马路“第一楼”为各处茶室之冠。游其地者,靡不叹为观止。楼凡四层,屋宇轩敞,几案精良,而又介乎枇杷门巷、花月楼台之间,游人每乐就之,故生意称极盛焉。盛极则衰,忽于新正初九夜三下钟时,遭祖龙之一炬。可怜华屋,尽成焦土。附近诸校书正在香梦初酣之际,突闻警报,奔避仓皇,有云鬓蓬?,有弓鞋脱落者,有穿衣扣束裤无带者,种种惊慌,不可殚述。
  这类社会事件报道在民众中形成了共同的社会关注点,对民众起了舆论导向作用。《第一楼灾》这篇报道不同于现代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没有从火灾救援的角度来报道,而主要报道了“第一楼”在失火前的经营盛况和遭遇火灾当时的场景,突出了“盛极则衰”,披露的是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民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满足了普通民众看的欲望,增加了信息透明度,避免了舆论乱象。
  近代大众传媒以其真实性与权威性实行对社会舆论的管控。《点石斋画报》通过印刷语言来建构现实语境,以大众传媒符码所形成的传媒形象变成叙事意义的生产者,在无形中凝聚统一的民族国家想象性图景,同时对国家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传播,进而塑造国民对于国家的信仰。
  三、现代化改造传统文化心理结构
   《点石斋画报》运用图像为叙事语言,成为记录时事、传播新知的主角。画报的主导思想是:“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⑤鲁迅先生盛赞:“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⑥
  所谓画报,首先应该是报,而后才是有画的报,新闻性应是第一位的,《点石斋画报》真正的意义在时事画。开篇之作《力攻北宁》的配图《刘提督水战得胜图》现收录在天津杨柳青制作的《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表现正是1883年法军进犯,黑旗军领袖刘永福领兵于北宁予以痛击的战争场面。“十余年中,《点石斋画报》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⑦《点石斋画报》刊行的十五年正是晚晴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也是中国近代急需吸收世界“新知”的启蒙时代,它给读者提供了熟悉的传统文化视野框架,透过这一框架去了解时事新闻、科技新知及西方风俗。
  结语
  进入19世纪,一种新的文明潮流正以浩荡之势蔓延世界。19世纪的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19世纪的报业也是一种新的媒介。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突出的是认同感,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语言而建构的心理想象和感情认同。想象共同体是凭借想象的力量建立的,想象是民族国家得以创造的方式,这一具有原创性的思路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中国“原是基于文化的统一而政治的统一随之,以天下而兼国家的。”⑧在西学东渐的社会潮流和坚船利炮的民族危机下,国民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本文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探究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如何通过印刷语言介入民众的话语体系和社会的文化创造,建构国民“想象的共同体”,从而最终完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转型。
  
  参考文献
  ①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人 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③郑尔康编:《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93
  ④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⑤点石斋主人:《画报招登告白启》,《点石斋画报》第83号,1886年7月
  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9
  ⑦陈平原,《新闻与石印――〈点石斋画报〉之成立》,《开放时代》,2000(7)
  ⑧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94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建构 近代 近代大众传媒建构的国民“想象的共同体”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建构 想象的共同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