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测量框架下的《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研究]布鲁姆二维框架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运用二维测量框架理论,对2010年4月至11月《纽约时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分析其时空框架的构建及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纽约时报》 上海世博会 二维测量框架理论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①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契机。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趋向一体化,全球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带来国际传播的空前发展。根据拟态环境理论,媒介对受众了解客观世界,尤其是无法直接接触的事物时,具有重要意义。《纽约时报》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其报道的中国形象具有典型意义②,它如何报道上海世博会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研究其报道情况有助于我国媒体提出应对之策。
一、二维测量框架理论
二维测量框架理论用来研究在新闻事件发展的整个时间段,媒体是如何强调从不同的方面来构建新闻和保持新闻显著性的,是测量新闻框架的一种系统方法。二维测量框架理论(Two-Dimensional Measurement Framing Theory)是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2004在《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新闻与大众传播》)中发表的论文:《MEDIA SALIENCE AND THE PROCESS OF FRA-
MING:COVERAGE OF THE COLUMBINE SCHOOL SHOOTINGS》(媒介显著性和框架构建过程:哥仑比亚校园枪击案报道研究)中提出的。
Chyi(祁)和McCombs(麦库姆斯)为了研究新闻报道框架的变化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新闻报道角度进行了分类。这一项目分类是基于组成新闻内容5W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谓的空间是指报道的核心空间范围,包括“个人”、“社区”、“区域”、“国家”和“国际”。类似的,时间是指报道的核心时间范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对《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本文研究《纽约时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时间从2010年4月1日至11月30日,在《纽约时报》网站上搜索“shan-
ghai expo”,筛选之后,得到62篇新闻。
类目建构:
1、时间
(1)过去:新闻内容着眼于过去的事件,如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过去的经历、先前时间。
(2)现在:新闻内容着眼于上海世博会本身的发展与变化情况,事件的即时结果或当下的社会现象,或主要事件。
(3)未来:新闻内容着眼于事件长期的影响、解决建议或应采取的行动、评估等。
2、空间
(1)个体:新闻着眼于个人、个人间的互动或行为描述、反应、背景信息。在本文中,把个体空间定义为单个展台或多个展台的报道。
(2)社区:新闻着眼于一个区域、城市。本文定义为世博会范围。
(3)区域:新闻着眼于上海市市级范围。
(4)国家:新闻着眼于国家及其他省市范围。
(5)国际:新闻着眼于国际范围。
三、结果分析
1、全方位的时空报道,框架完善
在《纽约时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周期中,时空框架包括了所有的方面,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最多的是“现在”框架,38篇,占61.3%,其次是“过去”和“未来”框架,16篇和8篇,分别占25.8%和12.9%。空间框架包括“个体”、“社区”、“区域”、“国家”和“国际”。在数量上,以“区域”即上海市的新闻最多,为22篇,占35.5%,其次是“社区”新闻,即世博会现场新闻,15篇,占24.2%,然后依次是“个体”、“国家”和“国际”,分别占21%、11.3%和8.1%。由此可见,《纽约时报》从不同角度对上海世博会进行报道,富于变化,所建构的时空框架非常完善。
时间框架变化上
从“过去”到“未来”
由上图可以看出,时间框架中的“过去”报道4-6月有3篇;“未来”报道中4月有1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但 “过去”和“未来”的报道始终都少于“现在”。这里的“过去”不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而是相对于核心的时间框架即上海世博会的当下,此事件是前提、背景或准备。这些文章讲述了上海为世博会召开进行市容市貌改造问题。“过去”报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未来”报道趋势上升,二者呈现互补的状况。
空间框架变化上从微观到宏观
由上图可以看出,“区域”为主要的空间框架,并没有随时间发生显著的变化。“区域”最多,有22条,占35.5%,其次是“社区”,15条,占24.2%,余下分别是“个体”13条,占21.0%,国家和国际为7条和5条。可见《纽约时报》对世博会的报道在空间上侧重于省、市和各个展馆。对省、市的报道集中在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各个展馆方面,主要介绍不同国家展区的特点和情况。在延伸框架中,“个人”框架呈现降低趋势,而“国家”和“国际”框架呈现增长趋势。
2、负面报道和刻板印象
在具体建构每个阶段的时间框架和每个范围的空间框架上,《纽约时报》设置了不同的议题,但总体来说,反映出其对上海世博会的负面倾向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时间框架上,对“过去”框架的建构侧重对积习的整治;对“现在”框架的建构游离于上海世博会现场,较少关注每个展馆的具体情况,而更多地关注世博会现场外。可见《纽约时报》不是很关心世博会本身;对“未来”框架的建构侧重于揭露上海世博会显现的问题。
空间框架上,《纽约时报》对“个人”框架的建构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具体展馆关注度不大,只针对几个有特色和他们感兴趣的展馆做了报道;对“社区”框架的建构主要着眼于负面报道;对“区域”框架的建构上重筹备轻影响,报道在关注上海市的变化上更侧重世博会召开前该市的整治筹备情况,较少涉及到世博会召开对该市的积极影响;对“国家”框架的建构表现出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较多报道人权问题、民族问题等;对“国际”框架的建构忽视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在报道数量上,“国际”这一空间框架的新闻只有5篇,占8.1%。
四、思考与借鉴
1、精心策划媒体报道框架
媒体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时,为了更全面有序地安排新闻,都会做精心的策划。二维测量框架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新闻媒体的报道,就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报道的整个过程中,从时间框架的角度,安排“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主要事件、背景和先前事件、展望和意义等;从空间框架的角度,安排“个人”、“社区”、“区域”、“国家”和“国际”五个范围,即报道范围从微观到宏观。如此策划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事件。
2、设置不同时空阶段的媒体议程
框架理论从整体框架上给媒体新闻策划提供依据,而议程设置则进一步对每一个框架的具体内容设计提供依据。媒体要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和空间范围设置议题来表达媒体意识。《纽约时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从总体框架看,议题集中于政治和经济方面;从二维框架角度看,对“过去”框架的建构侧重对积习的整治,对“现在”框架的建构游离于上海世博会现场,对“未来”框架的建构侧重于上海世博会显现的问题,对“区域”框架的建构重筹备轻影响,对“国际”框架的建构忽视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影响。
3、建构时空交叉框架以保持新闻新鲜性
根据Downs(唐斯)的研究,在不考虑事件重要性的情况下,公众的注意力很少在一个事件上集中太长时间。每个新闻事件都有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事件本身的持续性、重要性、影响范围、对公众的兴趣等,这些总体来说都是和新闻的价值相关的,记者很难去改变;另一方面,新闻报道的变化性、是否报道出新闻事件的不同方面也会影响新闻的新鲜性和受众的兴趣,这是记者完全可以掌控的。
从《纽约时报》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对于受众来说,不断变化的内容总能带来新鲜感,以让受众保持对报道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吴建民,《世博会的里程碑》[J].《国际新闻界》,2010(5)
②张陈琛,《2009年〈纽约时报〉上中国形象的框架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会 纽约时报 上海 二维测量框架下的《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研究 二维测量框架下的 时代周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