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报纸的深度报道] 报纸深度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报纸想靠抢先发布消息而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越来越大,只有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才能使之成为泛媒体时代受众需要的新闻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本文提出了深度报道采写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些采编技巧。
  [关键词]报纸 深度报道 时效性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面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时效、视听方面的优势,报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激烈竞争。报纸想靠抢先发布消息而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才能充分发挥报纸的采编优势和专业精神,使之成为泛媒体时代受众需要的新闻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报纸的深度报道只有从采、编、时效性等多方面人手,进一步明确深度报道的操作思路,才能实现以“深”取胜。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
  
  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上,深度报道已占到了50%以上的新闻版面。而美国的一些媒体,深度报道甚至占到了70%以上的版面。我国的深度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的深度报道栏目和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那么什么是深度报道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甘惜分先生在《新闻大辞典》中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国外学者对深度报道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他们一般称之为释义性新闻或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
  在笔者看来,深度报道就是通过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挖掘新闻背景,剖析事理,说透问题,充分给予受众对社会问题的知情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深度报道才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才能对读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二、深度报道的必要性
  
  报纸除了要面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竞争,当前,互联网,特别是博客、播客、微博等技术的出现,也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使报纸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数年前,都市类报纸还在强调“内容为王”,在有限的版面上以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来争取读者。现在只要拥有一个终端,便可一网打尽天下信息。加之多年以来传统纸媒版权保护意识淡漠,商业类网站大都无偿使用着传统报纸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获得的信息。
  互联网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和交互传播效果的同时,大量充斥网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又让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受众需要在这片信息的汪洋中得到引导,以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意味着什么?这些正是报纸深度报道的核心功能,也是杂乱无序的网络世界难以替代的。
  由于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报纸相继开辟了深度报道栏目,并创立出自己的品牌。在这些深度报道版块中,比较知名的如《北京青年报》国内版组、《广州日报》新闻蓝页等。各媒体对深度报道的定位和认识不尽相同,如“深入成就深度”(《南方周末》),“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湛蓝”(《广州日报》)。很多时候,这些独到的深度报道成了读者选择阅读某种报纸的一个标竿。而长期成功的深度报道,也成功助力报纸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个性化风格和标志,从而确立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深度报道的技巧
  
  既然在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和同质化的今天,深度报道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巨大力量,那么在采写深度报道中,有哪些具体性的操作建议呢?
  1、时效性。对于深度报道,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深度报道首先讲求的是深度,时效性不重要。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走出这一误区,报纸如果还像过去做深度报道那样花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精打细磨,等你的声音发出来时,读者的兴奋点已经转移,报道难以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2、选题。深度报道的选题是纸质媒体特别是大多数党报的一个难题,受制于线索来源、报道风险以及各种外部压力,选题成为许多报纸的生命线。而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是否为大众关注,成为深度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从线索价值上来判断,选题的标准可以看出事件是否特色鲜明,是否有众多的戏剧冲突,是否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策划会议,对当天、当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新闻线索、可以预见的新闻事件、可能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确立选题,组织力量实施。
  3、采访。有些新闻的发生是可以预知的,编辑记者不能坐等新闻,要提前介入,在新闻一触即发之前掌握所有的相关资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前采访,从而为发稿取得先机。当然,新闻的常态还是突发性事件多,能预见的新闻还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作出有深度的报道,就需要前后方快速联动,有效整合资源,拼抢时间。记者可以在前方实地采访,陆续发回报道,编辑可以在后方搜索背景材料,两手抓,才能成就一篇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另外,深度报道的采访要注意平衡,不能偏听偏信。采访中尽量让当事人说话,记者不要发表主观意见。采访中即使遇到不公平待遇也要心境平和,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挖掘核心事实。
  4、写作。深度报道一般篇幅较长,需要读者拿出整块的时间进行阅读。这样大的文字量,就需要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让读者有从头读到尾的耐心。其次,深度报道的内容庞杂,难免涉及到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政策制度问题,如果板着面孔堆砌资料和术语,就很容易写成“论文式”报道。这样的报道只会让人想读又读不下去、读下去又读不懂,成为一块“鸡肋”。为此,要让深度报道为读者所接受,只有在写作中努力处理好深与新、深与浅、深与活、深与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深度报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来讲,“新”指的是要做到主题新、材料新、角度新。“浅”即是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好读者的“翻译”,把那些宏观的、抽象的、深奥的、专业的、枯燥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给广大读者。“活”指的是恰当运用典故、引语、比喻等多种手法,把报道写得、语言生动,形式活泼。“近”指的是把深度报道写的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官兵,不能曲高和寡。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报纸 深度报道 浅论报纸的深度报道 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