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的分析] 婚恋节目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目前,继湖南卫视最先推出《我们约会吧》大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之后,国内又有两大卫视相继推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同时在国内观众当中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相亲节目在播出过程中的传播模式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相互关系及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视相亲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果。
【关键词】相亲节目 传播模式 受众心理 负面影响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产生与现状
2009年12月24日,湖南卫视的大型电视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首次播出。紧跟湖南卫视其后的,是江苏卫视在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同类型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与浙江卫视在2010年5月28日推出的《为爱向前冲》。三大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节目形式均为大型群体性和参与性交友节目,选手以个人名义参加。多位女嘉宾集体亮相,几位男性追求者依次上场,要求连闯数关,最终能成功打动心仪女嘉宾并仍有亮灯支持者,男生就能最终牵手成功。
在这三档大同小异的节目中,受到非议最多的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由于节目中出现了一些炒作错误价值观的倾向,在社会观众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0年6月2日和8日,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管理通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提出严禁炒作拜金主义;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联播》中以评论的方式报道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乱相,在6月23日的《新闻1+1》中对此做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也刊发整版报道,批评相亲节目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低俗价值观等。至此,疯狂发展的电视相亲节目受到当头一棒,其中最为惹眼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不得不紧急停播,对外宣称栏目调整,延期播出;跟风的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也停播《为爱向前冲》改播《冲关我最棒》;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则保持原播出状态,只是在节目参与的方式上进行了微小调整。
纵观这三大卫视的电视相亲节目的产生与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大型电视相亲节目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是国家的打压控制,一方面是社会各界的非议,在面临这些压力的同时,电视媒介自身还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求生存。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从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与播出形式来分析,这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显现出涵盖现有的几个理论模式的综合特点。
1、双循环模式
从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也称德福勒模式)来看,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行为应该是发生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节目的直接参与者是广大受众,因此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电视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通过对节目的不同环节的参与而成为信息的传送者。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出了此模式提出的双向性。
2、一致性模式
该模式认为,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固有信仰、观点、态度的威胁或强化程度。从这个模式的特点来分析电视相亲节目,可以看出,节目中所播出的婚姻恋爱观念对于社会受众的婚姻恋爱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比如节目播出后就在舆论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拜金主义的讨论,尤其出现了几位极其拜金的焦点人物,而这样风起云涌的热炒恰好是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好的验证。因此,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也带有一致性模式的影子。
3、波纹中心模式
波纹中心模式是由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在这个传播模式中,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击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朝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即信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模式强调大众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电视相亲节目在播出后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巨大非议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控制打压,之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停播,改播等现象,这无疑反映出这类型的电视节目在其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因为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内容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在其传播过程中,其传播模式也显现出波纹中心模式的波纹状态。
三、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一档大型婚恋交友节目能在一个省级卫视迅速获得较高的观众收视率,并且被别的省级卫视相继模仿推出。从受众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应与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紧密联系。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正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使用与满足理论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在“使用与满足”的过程中,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目前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几乎都定位于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参与节目的场上男女嘉宾以20到30岁之间的年龄段为主,他们似乎就是现在最热门的“剩男剩女”们。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很自然为了这一类人提供了心理需求的满足,并让这一部分人更加主动地选择节目,从节目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因此,节目所提供的婚恋交友机会无疑成为了吸引大众的主要魅力。以该核心年龄层的男女为基础,带动其周围亲朋好友,只要家有适婚青年,全家都愿意观看这个节目,这样就顺利地介入社会大众的行为,为其提供心理需求的满足,并逐渐使得社会大众对其产生某种依赖。
各大卫视争相推出此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必然是为了寻找自身求存的道路,但是能够走向火爆的一个隐性因素也不可忽视,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寻找不到那些属于本质生活的部分,他们出现了极度的心理需求,他们自己也在努力地寻找,但是当媒介为他们提供了这种看似真实又合乎情理的满足时,他们会无条件地信任媒介,依赖媒介。因此,抓住时机的节目,才会拥有那么大的力量抓住受众群体。
四、电视相亲节目的负面传播功能
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方面,众多传播学家以及学者都从正面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社会四功能说”,对比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增加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娱乐功能,这类型电视相亲节目无疑拥有娱乐社会的正面功能。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类型电视节目的负面传播功能所带来的负面传播效果。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在研究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就提到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大众传媒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节目中大量的拜金主义观念倾向,多次出现持低俗价值观的拜金女,顾问嘉宾提出的扭曲问题,无疑不断地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引入不正确的方向,使社会大众过度地沉溺于这种表面猎奇的信息传递方式与通俗可笑的娱乐当中,其中一部分社会大众很容易就失去社会判断力,或者说是丧失了思维能力。这类长期不间断播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不断强化节目中出现的偏激观念,潜移默化就影响了社会大众的思考与固有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了全社会的情感认知结构。
在这样的负面功能引导下,必然出现负面的传播效果。从《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就该节目引发的话题不断,在这些话题当中,引起人们讨论的更多的不是积极向上的正确婚姻价值观,而总是围绕拜金,虚假,作秀等这类话题展开。同时,从该节目走红的女嘉宾不断以出格的方式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并传递着偏激的思想,这些偏激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婚姻恋爱观念这个范畴,逐渐深入到社会伦理,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这无疑使得这档节目超出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从单纯的吸引观众而发展成为对社会大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最初的希望获得绝对收视率,到今天被国家控制,停播,改播,收视率直线下降来看,经过时间与社会的考验,电视相亲节目自身的传播负面功能就必然导致如今这样的负面传播效果。
结语
通过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受众需求以及其产生的负面效果这几大方面的分析,大众媒介应该仔细审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作为舆论导向工具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在泛市场化的今天,媒介也不能只关注自身的经营利润,更应该超越“市场化”,回归作为现代社会舆论导向的工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以社会利益为重,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以大众文化的顺向发展为目标,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在首要思考位置。大众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媒介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媒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引导大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风气。
因此,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干预下,应该仔细审视节目内容中所倡导的婚姻恋爱价值观,提倡紧跟时代的、健康的婚姻恋爱价值观,让受众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②http://baike.省略/view/
1180647.htm?fr=ala0_1_1.[OL].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婚恋 传播 节目 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的分析 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 电视交友节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