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其调整】 大学生就业观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在阐述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分析就业观误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误区 调整
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教育部也已经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它是引导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内在的驱动力,原则和标准。当前大学生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注重个性的张扬、关注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特点让他们的就业观多少受到影响。就业观是就业主体对于就业的目的、意义、怎样就业及就业空间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就业观包括其就业动机、就业定向、职业选择空间观念、就业途径等。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重物质利益,重社会地位,盲目性和依赖性的误区。
一、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1、重物质利益。当前大学生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加上大学期间的花费和毕业后的生活成本,他们觉得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是就业选择所要考虑的首位因素。因此他们往往选择经济较好、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一线城市,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是回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初期被物质利益诱惑,很少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及个人的兴趣等因素,以致后期面临转型、跳槽时问题重重。
2、重社会地位。当前的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积极关注,公务员优越的社会地位让他们羡慕不已,在大学生的就业中存在跟风报考公务员的现象。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超过105万人,比2008年增加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达78:1,竞争程度异常激烈。以往并不火热的选调生近几年也变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首选。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选拔400名选调生,经对各高校推荐人的资格审查下,有3753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安徽省2010年选调生考试的笔试,其中省内高校3471名,省外高校282名,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达9.4:1。笔者认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从增加自己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并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公务员岗位,也缺少公务员工作中的行政常识、管理常识和法律常识的积累,这样即使积极报考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破坏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节奏。
3、盲目效仿他人。如今大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媒体了解到各种社会信息,信息的畅通无阻和无孔不入既让他们消息灵通,又让他们对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和剖析能力。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缺少对自己的冷静思考和个人发展的规划,于是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在职位的选择上缺少个人的见解,盲目效仿他人,以他人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作为参照。
4、依赖学校和家长,缺乏主动性和开拓性。当前的大学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看起来特立独行,有想法,有个性,可是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把眼光瞄准了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希望依靠学校和家长的努力,获得就业机会。同时,对于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关注上,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除了学校、学院提供的相关就业信息,对其他渠道的就业信息他们缺少主动性关注和了解,也缺少开拓和探索。在择业去向上也缺乏个人的决断能力,经常犹豫观望。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1、缺少个人的职业规划。当前阶段,大学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简单认为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就是现实,忽略了个人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在就业观的树立过程中,不仅职业目标不清晰,对于职业发展路径也较少关注、缺少思考,待到面临就业的压力时呈现出从众、盲目、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倾向。
2、心理层面。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同时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主动性弱。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不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别人的就业取向作为自己的“参照物”,用周边同学的择业标准定位为自己的择业标准,缺少个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盲目追求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3、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能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注重实际的收益。这些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讲求实惠、只顾眼前利益、过分重视物质待遇,功利心理突出。
4、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提高。求职竞争的加剧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难以把握方向,对就业行情、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等方面缺少理性深入的分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人才越来越充足,致使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时的文凭标准也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空间部分被研究生挤占,大学生在争取就业机会和调整择业心态上缺少信心。
三、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观
1、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不少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意识,临到毕业才思考个人的发展去向和工作要求。其实对于找工作的准备永远没有太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仅能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也能够让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指导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2、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表达、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提高,对就业及工作都有益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显示:在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等五项工作要求中,大学毕业生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能力水平,和企业要求的最低职位的水平相差10-15%。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认识到自己在能力、知识、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3、树立职业流动观念,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不少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在择业过程中有盲目求高的心理,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要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 而要将眼光放得再长远些, 等待和寻找新的机会。
4、养成良好的心态。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还要有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实现择业目标,也有助于大学生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5、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生本人的意志品质、商业意识、经济头脑以及性格、爱好和特长构成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和要求。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水平、综合能力,增长工作经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大学教育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生毕业后仍要进行延伸学习和继续学习,这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韩包海、任一波,《认清形势 树立科学理性的大学生就业观》,《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②龚惠香,《当代研究生择业观的演变趋势》,《青年研究》,2000年第8期
③金秀敏,《温总理谈大学生就业 释放七大积极信号》,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年第3期
④吴晓芳、张?、吴家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5月
⑤宋晓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误区 调整 试论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其调整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题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