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利策新闻奖看美国的新闻理念]普利策新闻奖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探索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新闻界的新闻理念、价值追求与报道特色。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 新闻 新闻理念
自1917年正式颁奖至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折桂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乃至世界新闻人心目中的事业顶峰。其获奖作品在体现美国(包括整个西方)新闻报道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方面颇具代表性。笔者以2005年至2009年五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分析文本,从“报道什么样的新闻”与“如何报道新闻”两个方面,管窥美国式新闻理念与价值追求。
一、报道什么样的新闻
负面报道,尤其是揭露性的调查报道和战争、灾难报道,永远是普利策奖获奖名单上的大头。这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得到验证:在近五届普利策新闻奖73组获奖作品中,有负面报道53篇,其余20篇皆为中性报道;2005年至2009年,被认为最具份量和社会意义的优秀公共服务奖的6个获奖媒体,如揭露公共医院的致命医疗事故和种族歧视现象的《洛杉矶时报》、反映卡特里娜飓风毁灭性灾难的《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揭露影响美国企业优先认股权丑闻的《华尔街日报》等,全部是凭借负面报道夺冠。
负面报道大行其道不只是普利策奖的主旋律,而且是整个美国新闻报道的主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步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从原本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快速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泛滥的腐败和激化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普利策大力推行揭露性报道,他曾说:“罪恶、卑鄙、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①“揭丑新闻”一时成为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绝大多数美国媒体的商业属性,将新闻事实的选择倾向与丑闻、灾难、战争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后者恰恰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吸引读者便有销量,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使得居于美国媒体主体地位的商业性传媒对“揭丑新闻”趋之若鹜。因此,从1917年到1990年的580个获奖作品中,有百分之四十属于此类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②
同时,社会福利与公共健康、经济信用与政治诚信、人权保障与民主建设是普利策新闻奖最为青睐的领域,这也是所有美国新闻人的目光聚焦之所。以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在15个获奖作品中,有3个是涉及公共健康的报道,这在评选淘汰率高达98?的条件下是十分难得的。如《洛杉矶时报》因揭露公共医院的医疗问题以及种族歧视现象的报道获公共服务奖,普利策委员会对该报的“勇气以及详尽的调查”大加褒扬。而《华尔街日报》记者艾米?马库斯有关癌症患者的新闻报道获得独家报道奖,评委们称他的系列报道讲述了病人、家属和医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把我们通常看不到的癌症患者的世界展现出来,篇篇都是“杰作”。另外一篇与医疗有关的关于干细胞研究中科学、伦理与人性问题的报道让《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加雷思?库克捧走了解释性报道奖。
我们再看看普利策新闻奖对于政治诚信和商业信用方面的关注。在2005年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的《新泽西明星纪事报》和摘得调查性报道奖的《维拉米特周刊》分别是以揭露新泽西前州长同性恋丑闻和俄勒冈前州长性丑闻而获此殊荣。来自《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达纳?普瑞斯特凭借关于中情局秘密监狱揭露性报道而获得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独家报道奖。在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老牌财经大报《华尔街日报》以“倒签投资”系列报道,揭开影响美国企业优先认股权丑闻,而捧回了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公共服务奖。
不难发现,无论是严肃的国际新闻报道奖,还是感性的特写摄影奖,抑或是严谨务实的解释性报道奖,皆饱含人性关怀,力求触摸到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2005年,国际新闻报道奖由国际报道奖《洛杉矶时报》和《新闻日报》分享,前者因出色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劫持事件而获此奖,后者因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系列报道令世人进一步反思、审视那场人道灾难而广受好评。2007年,解释性报道奖颁给了《洛杉矶时报》,因为其作品“已经被改变的海洋”,将一个残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和一个不可想象的悲惨未来展现于读者眼前。同年,美联社记者欧迪德?巴利提用相机记录下一位犹太妇女对抗以色列安全部队的清除行动,凭借这张名为“约旦河西岸孤独的犹太妇女”的照片荣获当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而2007年和2008年的特写摄影奖分别颁给了《萨克拉门托蜜蜂报》与《康科德箴言报》,他们分别用定格的照片记录下一位单身母亲与被病魔击溃的儿子的故事和一个家庭被病魔夺去母亲和妻子的故事,令人由衷感慨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二、如何报道新闻
其一,进行独立自主的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惯用的报道方式,普利策新闻奖甚至还专门设立了调查性新闻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在西方走红并非是偶然现象。在美国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传者的研究方面,记者是“理性客观的旁观者”一度处于主导地位。调查性报道方式,强调的是事实的获取与分析,通过一系列掌握的事实说话,才最有可能保持客观,接近真相。
同时,“新闻机构不是社会机构的替代物,它就像一盏探照灯的光束不停地四处移动,把黑暗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暴露出来”③,这种“社会守望者”、“环境监督者”一贯是美国新闻人对自身职业的定位。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说明你靠得不够近”摄影界已然如此,在新闻报道方面,又何尝不是。我们进一步思考,还应看到,在美国更多的媒体还是营利的企业。也只有足够扎实的事实基础,足够准确的资料来源,足够严谨的挖掘分析,才能为媒体企业自身消解因揭丑而招来的麻烦。
其二,注重具有文学性特色的叙事方式和个性化的表达,是美国记者迎合受众的重要手段。纵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特写奖常常为读者奉上“最优美的文字”(如2008年特写奖获奖作品,来自《华盛顿邮报》,描写了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前演奏音乐);众多涉及经济内容和公共健康领域的获奖作品,也总是能够带来“感人的真实故事”(如2007年优秀公共服务奖的《华尔街日报》系列报道“倒签投资”,揭露美国优先认股权丑闻);特写摄影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往往会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最震颤人心的世界”(如2006年特写摄影奖获奖作品《最后的敬礼》,将战争的残酷与未亡人的悲凉展露无疑)。《华尔街日报》的财经报道具有世界知名的特色:从一个小人物入手,以精当的比喻解释专业问题,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事实,以戏剧的技巧制造冲突,这便是“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所在。如今,它早已不是《华尔街日报》的专利,普利策获奖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华体”新闻。
《迈阿密先驱报》的记者黛比?森兹波以一组名为“谎言满屋”的系列报道,捧得2007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她的报道特色便是通过一系列普通迈阿密居民的生活场景和遭遇,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生动的画面――揭露了迈阿密住房供给机构内部的浪费、偏袒和失察。但是在该组报道的第一篇《谎言满屋(一)》中,就讲述了敖瑟波特一家、凯瑟琳母子三人等六个家庭的遭遇(根据普利策官网上的稿件原文翻译)。正是这个六个真实的故事,不仅将新闻事实交代清楚,并凭借生动的叙述,直接触动到了读者心灵的深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三,从事件性报道转向非事件性报道,注重深度的挖掘是普利策获奖作品,乃至整个西方报纸新闻的发展趋势。由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崛起,报纸基本上丧失了时效优势,甚至已经成为劣势, “报纸消亡论”的产生也正是反映着纸媒的发展困境。非事件性报道,本身强调的就不是其时效性,其价值往往在于是否能够引起思考,并起到或教化或警示的作用。体现这一风格的典型有普利策奖中的解释性报道奖获奖作品,如《波士顿环球邮报》的加雷斯?库克撰写的关于肝细胞研究中科学、伦理与人性问题的报道,赢得了2005年的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再如2009年此奖获奖作品,由来自《洛杉矶时报》贝蒂娜?鲍克斯奥、朱力?卡特对美国西部在处理日益严重的野火威胁时,对其成本效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除此之外,其他重要奖项也不乏非事件性报道的身影,如200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来自《纽约时报》约瑟夫?卡恩、吉姆?亚尔德利进行的有关中国司法制度演变情况的系列报道等。
西方媒体已经意识到,只得通过深刻的意蕴发掘和谨慎的分析预测,才能夺回属于纸媒的市场。让公众在“电视上得消息,在报纸上得解释”,即所谓的“从抢第一落点转向打第二落点”④。■
参考文献
①[美]W?A?斯旺伯格:《普利策传》,新华出版社,1989年1版,P64-65
②[美]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奖内幕》,新华出版社,1993年1版,P110-111
③[美]李普曼:《公共舆论》,1965,P229
④杨树弘,《普利策新闻奖好新闻的九道穴位》,《新闻与写作》,2007年05期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新闻奖 理念 从普利策新闻奖看美国的新闻理念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的变革及启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