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报的发展困境] 中国城市发展大会 神贴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有业者认为,社区报是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社区报在我国发展的9年时间里也出现了如政策瓶颈,资金缺乏,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社区报在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各个组织和新闻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社区报 社区 报纸
  
  社区报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北美,目前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加拿大的社区报早已处于成熟阶段,拥有广泛的读者。按照美国全国报业协会的统计,全美共有近8000种每周或每日出版的社区报纸,广告商每年在社区报纸投入的广告费用超过50亿美元,每周阅读社区报纸的美国人超过1.6亿。①而社区报在中国报业界仍然属于新生儿。出于竞争突围的需要,各大报纸或推出独立发行的社区报,或开辟社区新闻版。《京华时报》吴海民认为,报业在未来多元化媒体格局中有三个发展导向:第一个导向是数字化,第二个导向是目前报业市场的整合,第三个导向是向二三线城市和社区发展。更有业者认为,社区报是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中国社区报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有正规出版刊号的社区报有深圳的《蛇口消息报》、《宝安日报》,苏州的《昆山日报》等。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9年的时间,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南山日报》、《巷报》、《华夏时报》为代表的一批先行实践者,它们反映出了社区报发展初期遭遇的一些问题,如定位偏差、政策瓶颈、实力薄弱等。2001年8月10日,作为全国城市社区传媒试点的深圳《南山日报》打出“社区报”的旗号,但由于定位的偏差在2004年被取消刊号。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但创办仅1年的时间就因经营、体制问题停刊。2004年3月,号称“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报”的《华夏时报》,也在其第5次改版后重新回到了都市报的行列。
  社区报的第二阶段以《广州社区通》、《新民晚报社区版》以及《大庆星期五》为代表。2007年3月2日,上海第一张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开始发行,同年12月28日《广州社区通》创办,这两份报纸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从主流媒体开创社区版开始,各个媒体都将视线深入到了社区,社区新闻成了众多媒体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北京也有很多处于散乱状态的小社区报,大多由社区政府办事处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如方庄街道办事处主办的《方庄生活》,海淀辖区的《城市周刊》,麦子店社区的《读卖周刊》等。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报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针对小部分人群的社区报的出现,是社会需要和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可以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增强其服务性,提供更贴近、实用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颇为坎坷,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认真思考和论证。
  
  二、中国社区报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政策瓶颈,资金缺乏
  国外社区报的经费来源除广告之外,还有公益机构、知名人士的赞助等多方面的支持。在我国,社区报属于一个新兴的报业形态,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但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的社区报多为行业内的民间行为,因此在创办的资金和政策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巷报》的夭折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的。该报原本是由一家房地产企业支持的,但到了2004年春节前,《巷报》投资方之一长春市某房地产公司突然撤资,原本声称投入的1500万元只到位了200万元,之后改为纸张顶替,再后来干脆违约。这一突然事件使得报社非常被动,导致《巷报》创刊一年便不得不以停刊告终。
  2、社区报多为转型而来,特色不鲜明
  美国学者对社区报的定义是:“服务于城市中某个特定区域、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的报纸”。但是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报创办的初衷都是想通过树立社区报的牌子来改变自己原有的定位,打造新的报业形象。因此在这些报纸创办的过程中,出现了理念和实际业务操作脱钩的情况,使得社区报的贴近性和社区化大多都做得不到位,存在着内容单一化、程式化,缺乏系统的理念和专门的记者团队,版面不定等诸多问题。
  如《巷报》在创刊的时候号称要以共同社区和邻里情感为基调,信守生活化和服务性承诺。在创办初期确实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比如报纸设置了国外社区比较流行的气象新闻、讣闻等内容。但初创期一过,这些内容多半被淹没到了都市新闻中。《巷报》内部人士指出,创刊之初打出“社区报”的旗号,属于“概念先行”,仅仅以这个特别的理念来引起读者和业界的注意,其实它只是一份以报道社区民生类新闻为主的都市报。
  3、报纸的新闻纸情结
  英文中的报纸newspaper,直译就是 “新闻纸”的意思,然而在我国,报纸却有着一丝“神圣”的色彩,从其诞生起就担负着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宏大任务,乃至后来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仍被委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行舆论监督、宣传、解释国家政策的重任。这样便使得不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读者都有一种 “新闻情结”,记者对于琐碎的“社区新闻”有着习惯性的不屑,因此,当年北京的《华夏时报》在改版时,时任老总就明确要求旗下员工要抛弃传统的“新闻纸情结”,要甘于做一张实用纸,也就是信息纸。但中国读者一直习惯于把报纸作为获知天下大事和重要新闻的正规渠道,并不认为报纸上可以有街坊邻里、家长里短、身边资讯等信息。这一传统与欧美国家不同,西方自16世纪出现报纸雏形后,就与人类的商业、战争、政治、生活等活动紧密结合,成为不可缺少的资讯工具。但凡有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都会想到办一份报纸,所以西方国家最早的报纸所服务的范围都很小,是真正的社区报纸。而我国的社区报虽然已经将报纸的信息传达功能相对增加,社区新闻的比重增大,但仍然摆脱不了长久以来的“新闻情结”,报道程式化、单一化的情况依然很多,并没有将报纸的姿态放低,真正与读者处在平等的位置对话,使得社区报的面孔仍然有些模糊,社区气质不足。因此,很多社区报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社区新闻后,又慢慢回归到都市报的道路上。
  虽然,社区报在我国发展的9年间遇到了很多的困境,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差异化竞争为策略的社区报,在未来的报业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必将逐步增大,同时,这也是城市社区发展和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办好社区报需要办报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建立起社区居民对社区、对社区报的认同和接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办成名副其实的社区报,从而真正使其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效应,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①翟峥,《让新闻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近――美国社区报一瞥》,《新闻实践》,2006年第3期
  ②陈凯,《透视加拿大社区报纸的繁荣》[J],《中国报业》,2007,(11):71―73
  ③黄卫:《小报大趋势――国内外社区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④李瑞芬,《社区报――都市报新的突围模式》[J],《新闻知识》,2004,(07):32―33
  ⑤袁友兴,《从社区报看中国报业发展方向》,袁友兴博客,2007-03-08
  ⑥罗晴方:《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浅析》,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⑦林建绛:《城市社区报:分众营销时代的轻骑兵》,《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困境 发展 中国社区报的发展困境 中国社区报 中国社区报官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