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纪录片真实性原则_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 性”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 真实性 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纪录片
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②学者朱景和在其《纪录片创作》一文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由上可见,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尽管林林总总,但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中外学者对于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强调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④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独特的空间,不可能拟虚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传媒大学教授任远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给予了具体的诠释,他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纪录守望者段锦川说,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这些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诠释,反映出人们拍摄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
实际上,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吕新雨认为,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纪实虽不等同于真实,但纪实必以真实为基点;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段,而真正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使其内容易于被人们接受,喜闻乐见,则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志。
同样,“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⑤这种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受制于客观现实、摄影镜头和受众。那么,这种基于对“真实性”的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在实际拍摄中又是如何逼近真实的呢?
三、纪录片如何做到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怎样艺术地构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准备和构思;同时作为一种以纪实为基础的艺术,纪录片又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这就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要完美艺术地体现真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真实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真实的事件的存在是粗糙的,如何将这样客观存在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那就需要叙述主体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触摸对象,用心去思考,通过艺术形式去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客观真实事件的艺术升华过程,实现创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念,从而使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品格,使纪录片风格多样。反之,如果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真,是客观素材的堆积,那么其对于受众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可言,也没有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思想的启迪可言,更何谈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在纪录片创作中体现主体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怎样在“拟客观”的真实中获得“彼岸存在”的真实效果,是需要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认真揣摩和实践的。从西方的纪录片发展历史来看,纪录片创作领域里相继出现的创作模式有:说教型的“格里尔逊式”、直接型的“真实电影”、发现型的“访问谈话式”、参与型的“反射式”等,可以说西方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求真的历史,是一种对无限制趋近于绝对真实的不断追求。
但是,既然获得完美的真实效果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对于这种由“人介入现实存在”的创作,也需要不断地寻求创新,毕竟创新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新时期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经历了两个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是文化纪录片的繁荣时期。至今人们耳目犹存的有《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八十年代末,我国纪录片进入纪实时代,与文学化纪录片分道扬镖,这个转化可谓迅疾、突然,人们对这两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的评价也往往是抑前扬后。九十年代伊始,我国纪录片界开始提倡纪实类纪录片,拓宽了纪录片的创作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与世界纪录片大潮接轨。这一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取得了相当成就,出现了许多纪实性强、艺术性高的纪录片,并且有不少纪录片还获得国际大奖。但也有不少纪实类纪录片存在着过度强调纪实,一味对被记录对象进行自然主义跟踪记录,盲目排斥叙述主体意识、排斥纪录片的艺术性,致使这些纪实类纪录片缺乏必需的审美感受和应有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随着九十年代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繁荣,纪录片的理论与创作研究也随之兴盛起来,学者们对“纪实与真实”的关系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真实再现”开始成为关键词。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真实效果的获得,其涉及和使用的创作手法也是多样化,“真实再现”可以作为有效提高收视率的创作方法和工具,但这只是获得纪录片真实效果的手法而已,并不是目的,其前提仍在于真实性。
总之,正如吕新雨教授认为,“真实”不是谁可以宣判的,也不是谁可以保证的,“真实”是由人建立起来的,就像生活和世界是由人建立起来的一样。所以,考察纪录片的真实效果应该把对媒介自身和创作者自身的反省作为考量的重要元素。“真实”本身是什么并不可知,可知和可为的只是它是怎么样被建立起来的。纪录片的真实空间及真实效果的获得是由拍摄者、被摄者、受众这三者构成的一种开放的多维度空间。它强调记录者的立场和道德良心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它强调创作者的自身和他所运用的媒介在构建真实性时的作用,强调创作者的视野和视角对真实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布鲁斯?F?卡温著李显立等译《解读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92页。
②《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修订版,第73页。
③朱景和.《纪录片创作》[N].第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2).
④吕新雨:《什么是记录精神?》http://gadfly1974.省略/articles/loca1121.htm
⑤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53页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纪录片 浅谈 真实性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 纪录片真实性的意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