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试图对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进行分析,以期给当今新闻记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邵飘萍 采访艺术 启示      邵飘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他14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办过报纸和通讯社,当过记者、编辑、主笔和社长;善于写新闻、通讯、时评、社论、专电等各种新闻体裁的文章;他既有丰富的编辑、采访经验,又有经营管理报业的才能,是民国初年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的新闻理念,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1923年任教育总长的汤尔和评价:“中国有报纸52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他赞赏邵飘萍的采访“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亦不能自己。①张季鸾也曾称赞他:“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②
  邵飘萍在新闻采访艺术方面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思想和主张,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新闻采写观。因此,学习与研究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对于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访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1923年邵飘萍根据自己的教学讲义,“愚则讲述新闻记者外交术,专研究探索新闻材料之方法”。撰写出版了被称为中国新闻采访学奠基之作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自己的采访经验的介绍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总体而言,他的采访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铁肩辣手:我为正义狂
  
  谈到邵飘萍的采访艺术,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他“视死若休”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他认为记者应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他以“铁肩辣手”当座右铭,亲笔书写,悬挂案头。他办报纸痛斥军阀政府反动政策,反帝反封建,卓厉奋发,而又饱尝曾经逋逃、羁囚、流亡,以致以身殉报。即使在采访中,他也不畏艰险牺牲,富有献身精神。1912年邵飘萍担任《汉民日报》主笔,后来又主持了笔政,在此期间,他不为权势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不怕得罪政界要人,不怕牺牲,勇敢揭发贪官污吏,因此被捕了三次,坐了九个月的牢,出狱后他东渡日本,在日本他揭露了袁世凯的卖国阴谋,反对二十一条,引起了当局的注意。1915年回国后,他为《申报》等撰稿,抨击袁世凯的专制政权。1918年创立《京报》后,他以此为阵地,对军阀的压迫无惧无畏,主张为民立言,严厉抨击当局政府,因此报馆被封,迫使他第二次东渡日本。段祺瑞政权垮台后,他又回京复刊《京报》,坚持以往的风格。揭露批判北洋军阀政府的罪恶行为,为此他被军阀所杀害,为新闻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6月率“辫子兵”进占北京,7月被段祺瑞击退。两军激战时,被辫子兵控制的北京电报局禁止向外发新闻稿。为了及时把北京战事消息发往《申报》,邵飘萍从北京赶到天津发电。行至丰台时,被夹击两军之中,几乎死于流弹之下。事后他说:“至今思之,犹为心悸。若果死,则责任心命我不得不死也。”在军阀混战,南北政权抗衡时期,邵飘萍能够在瞬息万变,危机如垒卵的险境中游刃于上层,左右逢源,足见他的胆略、计谋和采访技巧之高超。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应该效仿邵飘萍,具有他那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广交泛游: 朋友多新闻好写
  
  我们知道,记者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交际圈很广泛,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交际广泛,才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也才能够采访到更多的人和事。邵飘萍曾说过:“夫交游广则品类不一,上至最高当局国务要人、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资本家、奸人败类、以至卑官小吏、舆夫走卒、皆外交记者所可与接触之人物,外交记者心目中绝无阶级之观念,惟以如何乃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③他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闲谈时风趣机敏,其言滔滔,新闻脑总在紧张地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又如处女”,倾注整个身心。他写作不择条件,常常在酒楼饭馆,在政府要地,在采访现场一挥而就。这一切都赋予他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各阶层的人。”④因此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正是凭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凭着自己与各层人士多年的交情,挖到自己想要的新闻的。这主要源于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当然,这样一种没有是非的交友标准很容易使人随波逐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友标准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圆滑而没有原则性的人。实际上,邵飘萍却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虽然与各阶层的人都来往,但是他认为应该保持思想、品德的独立,使人人视为可亲,而又视为不可侵犯,他很懂得把握分寸。他强调“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⑤加上他出手大方,讲排场,重交情,因此耳目众多,甚至于能使那些老于计谋的官僚政客对他丧失警惕,在高谈阔论中吐露机密。如:“愚某次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官府院秘书等,个人兴致勃然,无所避忌,吐露重要甚多之消息。愚预备电报纸于隔室,令两脚踏车守候于门外,随得随发,宴会未终,而各种消息已达于上海。越两日阁员见上海《申报》披露许多重要电报,为之跃然,亦一有趣事也。”⑥“故外交记者之活动,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如与有个人的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吾人不视彼为国务院总理,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⑦可见,邵飘萍非常地注重交游,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众多的朋友才使得他能采访到许多的独家新闻。作为当今的新闻记者,网络的发达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素材,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自己的交际范围,相反,我们更要像邵飘萍那样拓展自己交际圈,为新闻事业服务。
  
  三、心理控制:我能读懂你的心
  
  所谓的“控制”,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⑧新闻采访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访对象是否配合采访、是否乐意向记者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材料。因此,掌握受访者的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邵飘萍恰恰非常善于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他常常在采访中围绕特定的访问任务、目标,有意识的“改变条件”,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采访顺利进行的目的。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有时只是一面之交,因此第一面的印象是重要的。他很重视对方对记者的直觉印象以及心理反映。如记者的衣着、言谈举止是否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甚至是信任感,因而乐于与记者配合完成采访任务等。邵飘萍在记者的外观方面曾做出如这样的要求:“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正是迎合受访者心理需要而制定的。“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避纨绔子弟之作风”是为了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受访者心中建立安全感,这样,受访者更容易畅所欲言。在言谈举止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外交记者对人之交际态度,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有之。和蔼令人可亲,庄严令人爱敬而不轻视;机警令人知其不可欺;沉着令人知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同时,“记者又必须了解不同阶级、阶层、党派、职业的采访对象在特写环境中,对事件的态度、反应,揣摩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配合记者的采访。”“故外交记者之活动,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如与有个人的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吾人不视彼为国务院总理,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这也是邵飘萍利用朋友之间无戒备的心理特征达到采访的目的。“当黎段争衡,院府风潮正烈之日,有一次段氏忽辞职而赴天津,政界陡起极大风波,而外人均莫测此事动机何原因而致此。段既赴天津,各方纷纷赴京挽劝,黎亦表示尊重内阁,段乃奏凯回京。其时已为晚间十一时半……将此项详情插入要闻栏内,第二日报遂售罄,引起阅者之极大兴味,设使当时稍无勇气,即错过机会矣。”⑨邵飘萍这里也恰好利用段祺瑞欲借报纸发表见地、炫耀胜利的心理,深夜求见,所以一举成功。又如:“继又泰然与谈他事,由近而远,由小而大,似绝无探听新闻之意,且凡事不持异议,不示意见,皆作首肯之态度,俾得尽言。吾人胸中,自有经纬,取舍井然,双目炯炯,注视其面,以察所言之诚伪,以表高尚之敬意,纵知其误,当时绝不说破之,其欲言不言,半吞半吐之语,尤其加当注意,即或擒住问之,勿令逃逸。”由此,可以看出,邵飘萍对于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采访目的。这种“心理控制”的娴熟技巧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启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涵盖了记者采访作风、采访思想、采访技巧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时光流转,邵飘萍先生的大家风范仍然泽荫着后人,不得不令人敬服。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当今社会,新闻记者要准确迅速地发现、捕捉和挖掘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其采访技巧必须相当灵活娴熟。“新闻采访是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艺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它仍有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⑩新闻记者应该在学习和继承前辈的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新闻采访艺术。■
  
  参考文献
  ①、④分别引自孙晓阳著《邵飘萍》[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6页、第9页。
  ②黄瑚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③、⑤、⑥、⑦、⑨分别引自宁树藩等编著《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第388页、第401页、第390页、第435页、第394页。
  ⑧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第10页
  ⑩张石峰、郝全梅《邵飘萍的采访艺术探微》,刊载于《科学之友》[j],2006年11月B。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采访 艺术 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邵飘萍的采访技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