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问技巧|采访提问技巧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作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的内容与步骤、提问的重点与方法、观察的范围与场景、访问的人群与重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座谈分析、参加会议、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和谐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形式的。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的内容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尖锐,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要和蔼求教。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的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来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不然,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四要积极引导。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对方才会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六要语气平和。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为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记者在提问时注重语气的平和,首先与对方造就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回答干脆,畅所欲言。七要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是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这就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盲目、急躁,死板生硬。八要态度热情。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要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气氛。这样才会及时切入正题,采访到较多的新闻素材。
  其次、怎样去观察呢?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全面真实地掌握事实的真相,必须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进攻。观察采访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对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征点,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范围就更广阔了,诸如花草树木、建筑设施、生活什物以及临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等无奇不有。但观察的方法和重点一般不外以下三种:一是观察形态。无论是天然的风景,还是人工的静物都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大小、一定的气势,这些都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观察重点。再就是观察自然环境中静物的质。这里包括静物的质地和质感。质地是指静物的结构性质,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桌是木质结构等等,这些都属于观察注意的质地。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静物质感,比如铁是凉的,棉花是软的,石头是硬的等等。只有全面观察并掌握了静物的质地和质感,描摹出来的静物,才会逼真,犹如伸手可触到实物一般。这样的作品会更形象、更生动,甚至赋静物以感情,让静物现出精、气、神,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效。
  第三、怎样去比较呢?比较,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的采访方法。为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记者需要边采访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点,不断深化采访,以此来捕捉更新鲜、更重要、更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重要性的素材。比较的重点,一是比政治上的重要性。一般采访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闻素材,这时,记者就要充分进行联想比较,首先用政治标准比一比这些素材中,哪些素材或问题分量重,甚至能在社会引起反响或震动。有时可将本次采访与过去采访中发现的相近或相反的素材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发现分量较重政治性较强的重大题材。二是比受众的普遍性。这种比较方式的原则,就是以受众的意愿和广度为原则,或者说是以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新点的普遍性为尺度来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受众性比较强的新闻素材。三是比时效上的接近点。新闻采访除了突发事件和会议之外,一般都不是当日发生当日采访的。因此,采访中必须时刻注意捕捉时效上最新、最近的新闻素材,通过比较,弃旧图新。必要时,也可凭借时效上的最新素材为由头,采访新近一路事件或历史事件,使之构成新闻。这种以最新时效为由头的采访方法,往往可使历史事件起死回生。这种采访也是新闻记者的一大基本功。
  为了采访效果,记者出访时有的要“全感采访”。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运用“全感采访”不仅可以获得新闻事件及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捕捉新闻事件、人物形象、活动情节甚至能透析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全感采访”的目的,就在于发掘和掌握事实的真相。因此,记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亲自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第一手材料。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是门学问,一门艺术。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记者需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引导广大新闻记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采访队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采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作者系本刊副主编)

相关热词搜索:提问 采访 技巧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提问方式 记者的提问技巧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