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招待会提问要诀】 2018两会记者招待会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两会记者招待会提问要诀(一) 本刊记者全程观察了15场记者招待会的156个提问,大部分记者的提问虽然事先准备充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也有一定的技巧潜力可挖掘。
获得提问机会的技巧
一是抢占有利位置。必须早早到会场抢一个好的位置,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一般在招待会开始前一个小时就有记者陆续进场。如果你后来才进场,就只能坐在靠后的位置,到时候,主持人就是想找你也找不着了。
二是吸引主持人的注意。3月8日,西藏代表团部分代表接受集体采访时,《香港信报》的记者在上一个问题回答结束,译员正在翻译时,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还向主持人来回晃示意,主持人注意到了,就把最后的提问机会给了她。
三是观察现场两个递话筒的工作人员的位置,可能的话,坐到他们边上去,主持人一般情况不会叫离工作人员太远的记者回答问题。在金人庆的记者招待会上,《上海证券报》的记者苗燕说她一开始就观察工作人员,上一个提问没回答完,她就赶紧坐到他边上,结果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
四是依靠机遇。3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举行记者招待会。主持人请香港东方日报社记者提问时,说请第三排那位女同志提问,工作人员就误把话筒递给了坐在她旁边的另一位女记者。3月8日,西藏代表团部分代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第二个问题,主持人原本想让《印度时报》记者提问,但工作人员误将话筒送到了前一排路透社记者白宾的手中,白宾抢住话筒就问,获得了提问机会。
五是依靠“侥幸”。主持人从几百个记者当中,就挑中了你来提问,这种机会和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非常难得。记者中传言,穿红衣服容易获得提问机会,但根据观察,招待会现场的地毯、椅子都是红色的;在红色背景下,红色并不是很显眼。倒是白色和黄色的衣服在红色背景下,更抢眼一些。3月10日,政协就人口老龄化问题举行集体采访会,主持人在让香港亚洲电视记者回答问题时,说:“请后排那位穿白衣服的女记者提问”。但这种“侥幸”几率实在是太小了,现在很少有记者抱有“侥幸”这种念头。
避免紧张引起的口误
提问时,由于紧张,口误发生比较频繁。3月2日政协首场记者招待会上,一名记者由于紧张,也出现了提问的口误,她说“今年是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下一届全国政协换届时会不会对一些平时不积极发挥作用的政协委员实行淘汰机制?”其中的“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应是“本届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口误发生后,记者席中议论纷纷。
另外由于紧张而导致说话结巴、断断续续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一些记者在准备时将准备提问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一站起来说的时候,由于紧张就忘记了其中部分内容。话语不连贯,词不达意,影响形象。
发生口误的主要原因是紧张,如何缓解提问时的紧张,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纳赛尔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这次两会上,他获得了多次提问机会,他每次站起提问时,都要先停顿几秒,待第一轮闪光灯闪过后再提出问题。另据观察,许多提问不太紧张的记者,语速都比较慢,这也是一个缓解紧张的方式。
另外,如果对自己能否背下提问没有信心,那就索性拿着纸条提问,拿着纸条念,一般就不会出现口误或不连贯的现象。千万不能既想脱稿提问,又准备纸条,到时候背又背不出来,等实在记不起来了再拿纸条念就笑场了,几次招待会都出现了这种场景。
必须注意的细节
预备至少两个以上的问题,更应有应急预案。千万不要以为你准备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在你提问之前,有一位记者却提了一个和你要提的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果你只准备了一个问题,那就比较被动了。
警惕角色错位。有一些记者把提问当成演出,当成记者个人魅力的展现舞台。在金人庆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女记者提问时,拿起话筒,面对摄像机,露出一副深情款款的表情,提问的语调如诗朗诵般,令人疑惑她是在演出。引来现场议论,有同行分析:记者多是作为采访者形象出现,偶被镜头捕捉,便觉得自己成了中心,角色出现了错位。提问者必须警惕这种错位,记者招待会上的“焦点”所在并不是记者个人,而是提的问题。
两会记者招待会提问要诀(二)
避免“多头”问题
“多头”问题是指一个提问中包含有多个小问题,从15场招待会的情况来看,“多头”问题比较普遍。究其原因,记者一般都比较珍惜这难得的提问机会,都希望借这个机会将自己的疑问全盘问出,也希望发言人能全部回答。但结果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
3月12日,薄熙来、周小川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提问中包含了五个问题:“请问周行长,从2002年底您到央行已经有5年了,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最大的心得和感受是什么?您对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有何评价?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何建议?您刚才提到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这与流动性管理如何结合?请问薄部长,您提到外资并购。有消息说,针对特殊的行业和领域,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建立特殊并购审查机构,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薄熙来回答:“刚才那位记者朋友的问题很好,但是您违规了,因为主持人讲了一个记者只能提一个问题,但是你给周小川行长就提了三个问题,我们商务部整天对外谈判,所以规则意识非常强。很对不起,我就不回答你的问题了。”
这样的问题往往“出力不讨好”:一是招待会时间有限,发言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二是敏感问题提的越多,发言人选择的余地越大,避开有难度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只会回答想回答的。提问一定要集中,只有使发言人只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述,才能获得想要的答案,突出亮点和看点。
浓缩问题 少谈背景
几次记者招待会上,都有一些记者的提问言繁意简,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他要先说上一大通的背景。比如:“我们知道每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都会就一些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展开热议。人民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教育、医疗仍然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也是最希望在两会上能听到一些声音的。目前为止,从大会收到的提案和信息来看,今年哪些话题仍将是委员热议的焦点?”实际上,只说一句话就可以把问题讲明白。
参加招待会的发言人对其关注的某个领域都比较熟悉,记者对发言人提问没有必要先告诉发言人一大通背景,然后再说正题,最好开门见山。对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同样,记者的问题也应该高度浓缩,重点突出。
避免问题空泛
列举两会中记者招待会上几个提问空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请您具体谈一下去年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社会上有人对人大代表具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够了解,请发言人作个介绍。”
甚至,招待会上还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请问某某代表,去年您也接受记者采访,今年再次接受采访,有何感想?”
这类提问,指向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发言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可以,不利于获得记者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提发言人想回答的问题
发言人召开记者招待会,就是有一些信息试图通过媒体告诉人们。因此精心设计问题,使提问与发言人想要表述的内容契合,找到共鸣点,能充分调动起发言人的回答积极性,记者也能获得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3月10日,政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日报》记者问“有人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请问潘贵玉委员,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个问题正好与发言人想向公众澄清社会上的这种错误观点的意图契合,于是潘贵玉委员按照人口总数是分母和老龄人口是分子的关系来向记者澄清了事实,并详细阐述了计划生育将使未来人口老龄化减缓的重要观点。
在提问中体现对发言人的了解
在招待会前,精心准备你的问题,尽量详细了解发言人的情况,在提问时如果加入发言人的某个有特色的细节,对于获得满意的回答很有帮助。
3月8日,西藏自治区代表团举行的集体采访会上,中新社记者问:“现在有一种通行的说法,富裕在东部,幸福在西部,到今年为止,据我们了解,张庆黎同志已经到西藏15个月了,请张书记结合您在西藏的感受和体会,谈一谈为什么西藏的幸福感强,为什么西藏是一个和谐的高原、精神的高原?”提问获得了积极的回应。
相关热词搜索:记者招待会 要诀 两会 两会记者招待会提问要诀 两会记者招待会直播 总理记者招待会视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