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语言规范运用情况【报纸的社会图片资源运用】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这是一个让很多摄影记者不安的消息:越来越多的报纸(尤其是同城有多家媒体存在的都市类报纸),对本报摄影记者依赖程度正在降低,而对社会图片资源的依赖正在增加。   
  报纸正由依靠摄影记者转向依靠社会图片资源
  
  以前,许多报纸获得优秀新闻图片主要依靠本报摄影记者,并以这些好照片构成报纸新闻图片的核心竞争力。图片的独家性、独家表现形式和独家做法等带来的差异性,成为新闻图片竞争的重点。因此,报纸新闻图片的竞争其实就是各报摄影记者综合实力的较量。但现在,报纸尤其是同城媒体摄影记者的图片差异性已越来越小。
  首先是新闻线索问题。现在摄影记者要获得独家新闻线索越来越难。一个城市每天的常规活动大同小异,政府部门发布新闻消息,或一些企业机构邀请记者都是多家媒体一起邀请,给出的都是相同信息。另外,报纸间的激烈竞争也让各报在摄影器材、交通工具等硬件上加大投入,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各报记者都能在相近的时间赶到现场。就连所谓“扫街”的马路新闻,也常有摄影记者扎堆。
  其次是画面表现形式问题。现在一场新闻发布会动辄就来几十个记者,很多时候连采访时间、采访区域都被固定,“长枪短炮”扎在一起,摄影记者的独创能力很难体现,拍出的只能是“大路货”。对一个摄影记者来说,类似活动拍多了,拍摄模式很容易固定,创新也就很难。
  还有,一个城市几家报纸的摄影同行间混熟了,关系好的,有线索相互通报,甚至相互串稿;关系不好,画地为牢,互相争地盘抢“饭”吃。
  以上这种情况,让报纸版面的图片创新变得很难,不同报纸的编辑每天晚上拿到的照片大都类似。另外,媒体的激烈竞争让各报纷纷扩版,对很多报社来讲,自己的摄影记者再多也已无法满足报纸对图片数量与质量的需求。现状暂时无法改变,本报摄影记者又后继乏力,所以,一些报纸开始把图片竞争的重点由依赖本报摄影记者转而依赖社会图片资源。
  以浙江《都市快报》为例,2006年11月1日至15日,共刊发各类新闻图片999幅,其中本报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179幅,其余820幅来自社会资源(包括新华社、商业图片社和读者等),社会资源图片占版面图片用量的80%以上。这15天中普通读者拍摄的图片有54幅,其中独立图片新闻(图文采访均由自己完成)37则,而由记者完成的独立图片新闻仅21则(就是说,这15天,摄影记者拍摄的179幅见报图片中,有158幅是新闻配图)。统计显示,9位摄影记者平均每人每天为报社提供可用图片1.3幅,而社会资源图片的使用量平均每天达54.6幅。
  
  新闻图片社会资源的读者关系战略
  
  有人说,读者永远比记者快一步接近现场,最适合发表新闻照片的人往往不是摄影技术最高的摄影记者,而可能是恰好经过新闻发生地的摄影爱好者或经过新闻现场的普通路人。像9•11事件和印度洋海啸等突发事件期间,普通人拍摄的图片已成为反映事件最早、最直观、最有价值的影像资料,而这些目击者提供的就是宝贵的社会图片资源。
  新闻信息的快餐化使很多报纸必须为生存和主导市场而战斗,一些报纸转变办报理念,一切工作都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报纸甚至将商业管理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报业,在报纸中实施读者关系战略。浙江《都市快报》就把这种读者关系战略延伸到对读者图片资源的征集和使用上。2005年8月起,《都市快报》推出“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这个栏目没有设置所谓的艺术门槛,开栏语里就明说:“只要照片有意思,取景匆忙没关系,精度不高也无妨”,所以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也已由最初的一个栏目成为固定的版面(图一),周一至周五每天固定一个版,周六、周日合在“热线新闻”版面内。目前,《都市快报》平均每天能收到读者提供的照片近70张,最高时曾达到200多张。
  2006年10月,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举行,《都市快报》公开征集短期的“百花市民记者”,发给这些市民记者采访证,安排他们进入活动现场,选用的照片既保持了报纸风格,又有独特的读者视角。
  现在还经常有读者公开向摄影记者叫板。2006年11月23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版发了一张读者拍摄的照片,一位读者认为,“这张照片我觉得比前两天你们摄影记者拍的照片要好”。
  
  报纸影响力决定读者图片资源的广泛性
  
  《都市快报》推出“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已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报纸争取读者的一种手段。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就曾大力提倡“群众办报、开门办报”。《都市快报》办这个栏目的宗旨就是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让读者成为记者,这既是取悦和吸引读者,更是给读者一个抒发情感的出口,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实现传统媒体“开门办报”的重大突破。
  在QQ、MSN、手机短信、博客等这些极易操作的新式传播工具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媒体和记者再像以前那样去开个新闻发布会,回来后再以一种老套的居高临下的告知态度和传播方式去处理新闻,必然会在以各种新科技为后盾的传播平台前败下阵来。而一家报社有再多的摄影记者也不可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全部拍下来,一旦读者可以当记者,他们能拍到的内容必然非常广泛。所以这个版面的照片总是出人意料的丰富多彩和有趣,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许多读者喜爱。
  《都市快报》推出“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后,同城几家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但《都市快报》的图片策略不同于其他报纸:报纸获取社会图片资源不单是摄影部的事,而是全报社各部门的事。
  现在,《都市快报》除了热线新闻部的“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版面,浙江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等版面都有读者图片征集通道。更主要的是由于报纸的影响力。读者不同于摄影爱好者,他们完全以与报纸的情感为基础,忠实哪家报纸,就把图片发给哪家。
  2005年9月10日,克林顿来杭州西湖边游玩,有读者用手机拍了照片传给《都市快报》,虽然清晰度不佳,但因为图片鲜活,也因为杭州的摄影记者都没拍到,所以报社还是将这张照片放在头版头条(图二)。
  “神六”发射前,有读者甚至给《都市快报》传来“神六”宇航员上天前内部誓师的会场照片以及宇航员和家属的生活照。
  另外,杭州每年有1000多位年轻读者留学海外,《都市快报》的“浙江学子在海外”和“世界图景”栏目经常能得到这些海外读者的独家照片。
  《都市快报》2006年1月4日3版(图三)刊登了一张警察处理“鸭子遇害”现场的照片,让人大开眼界,这是一位在英国约克大学念硕士的读者拍的。
  
  社会图片资源的问题和控制
  
  社会图片资源大大丰富了报社的可用图片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一、政治风险。要求图片编辑、版面编辑紧绷政治神经,选图时切不可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视政治性。
  二、真实性问题。这里的真实性包括新闻背景的真实性和图片的真实性。报纸最好是由专业人员来编辑、审查新闻图片,因为他们能从技术角度发现假新闻图片的破绽,减少假新闻照片混上版面的概率。
  三、图片质量问题。从目前一些报纸使用社会图片资源的情况看,图片来源是大大丰富了,但图片的使用质量却未见大的提高。一般来说,数码图片要符合报纸印刷要求,像素至少要在90k以上,很多直接在网上下载的图片和一些低端拍照手机的图像达不到印刷要求。图片质量问题还包括后期对图片进行适当处理。在实际操作时,常常发生类似错误:一些编辑使用图片时原图照登;有的编辑不按摄影构图基本规律剪裁;有的编辑将不太好的图片用得很大或用在版面的显要位置;有的编辑望图生义,牵强附会地编造图片说明等等。因此,编辑在处理社会来源图片时如能从图片的新闻价值、构图、色调、影调、拍摄难度、审美、作品立意等多方面进行鉴别,就能从大量来稿中发现好图片,编出好版面。
  四、图片深加工问题。读者毕竟不是专业摄影记者,很多来稿都只是半成品,编辑应与作者保持联系和沟通,对图片的所有疑问要在上版之前得到全部解决。对读者来稿中有新闻价值的照片要进行深加工,或调用职业记者对照片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作进一步核实、调查、分析、扩展、延伸,使其他读者能够更全面了解新闻事件,获取更多有益知识。

相关热词搜索:报纸 社会 资源 报纸的社会图片资源运用 社会图片 报纸新闻图片运用理论探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