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叙利亚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叙利亚复兴党提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在外部压力下做出的改革举措,也是叙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转型,叙国内有着不同的声音,但叙高层改革的决心异常坚定。十五计划的通过标志着经济改革已箭在弦上,不可逆转,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制定出具体、有效的改革政策。在十五开局之年叙改革措施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完成十五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叙利亚 计划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 转型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3-0068-73
  
  叙利亚执政党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在2005年6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决定,在经济方面提出要加快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步伐。在随后制定的2006-2010年十五计划[1] 中,叙明确提出“摒弃长期以来的中央指令性政策”和“加速本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目标。[2] 2006年5月,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发布第25号法令,正式通过十五计划,并将其作为各行业制定五年计划的纲领性文件。至此,建设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叙国内经济改革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方向。
  本文试图就叙国内出台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作一解析,并结合叙十五计划实施一年来采取的经济改革举措,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叙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
  
  任何一项重大改革决定的出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叙利亚出台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也是基于一系列考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叙黎联盟瓦解后叙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叙利亚和黎巴嫩曾是一个国家。黎独立后,叙未予承认。1976年5月以来,叙军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1991年5月,叙黎签署“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与防务条约”,确定了两国进行最高级别和最全面的协调机制。1996年1月,叙黎签订了经济一体化、取消双重税收、推动相互投资等协定。同时,双方决定在对以谈判中不单独与以媾和。有分析评论家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叙将黎绑在了中东和平的战车上,双方结成联盟,叙在联盟中担任明显的强势角色。从此,叙对黎开始了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领域多方位的控制,两国关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国际社会和黎国内反对这种特殊关系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下,黎国内反叙浪潮风起云涌,要求叙撤军的呼声高涨。随着哈里里遇害案国际独立调查的展开,叙黎关系日趋紧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在叙黎联盟时期,叙对黎依赖度较高。叙长期以来走的是计划经济路线,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在金融方面,国家实行严厉的外汇管制;从经济结构上看,叙是传统农业国。而黎则是实行自由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金融业自由化程度高,资本流动性好,银行业服务水平高,其银行保密法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黎国际贸易也完全开放;经济结构上,黎偏重于服务业。黎叙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性的差异,再加上地缘影响,形成了两国互补性极强的经贸关系。具体来说,叙在金融服务等方面对黎依赖较多,很多叙国民鉴于国内银行清偿能力差、利息低,而把资金存入黎银行。此外,叙劳工在黎境内从事各种劳务工作,据估计,每年在黎的叙劳工约有百万人之多,占叙劳动人口的20%左右。劳工每年近20亿美元的汇款一度是叙重要且稳定的经济来源,不但为叙提供了大量外汇储备,而且还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就业问题。同时,叙经由黎港口的廉价进口贸易也将随着联盟解体而显著减少,而在过去25年间叙从该渠道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黎还是叙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叙一直将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出口至黎巴嫩。
  随着叙黎特殊关系的瓦解,叙从黎得到的经济实惠都将处于不确定状态,随时有丧失的风险。因此,不管叙黎关系今后走向如何,设法切实减少对黎依赖都是叙经济政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2. 缓解国际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叙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压力主要源自美国。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美国加大对叙施压力度,认为叙复兴党政权同伊拉克复兴党政权一样是独裁政权,其意识形态、地区大国野心和反美、反以政策都阻碍了美推行的中东政策。
  具体地说,叙面临的国际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社会要求叙从黎撤军。2000年5月,随着以军从黎南部绝大部分地区撤出,以对黎国家安全的威胁得到了缓解。驻黎叙军已从协防力量转变为维持对黎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国际社会要求叙军撤离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美立即将矛头指向叙,在缺乏相关证据的情况下,暗示叙是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要求叙军立即从黎撤出,并积极推动联合国派遣调查小组赴黎调查。巴沙尔宣布分阶段撤军后,美并不满足,继续对叙施压,要求叙在黎2006年5月举行议会大选前撤出全部驻军和情报人员,以保证选举的自由和公正。在空前的外部压力下,叙于2006年4月宣布撤军。5月,安理会通过1680号决议,敦促叙黎两国划定边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此,叙声称“重视黎巴嫩的主权和独立,希望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建立正常的叙黎关系”。[3] 尽管叙已撤军,但这一压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影响仍将长期存在。
  二是美国和法国等要求叙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合作立场。从2002年9月美国“倒萨”以来,美宣称叙藏有化学武器,特别是叙帮助萨达姆转移生化武器。在美国的压力下,叙不得不宣布关闭与伊拉克之间的边界,以显示对伊拉克战争的中立立场。
  三是西方国家要求叙在国际反恐问题上采取明确而积极的态度。美国曾将叙视为“恐怖国家”。美认为叙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武装从事针对美在中东地区盟友以色列的“恐怖活动”。2005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强烈指责叙允许恐怖分子利用其领土和部分黎领土破坏该地区的和平局面,并表示美将强行实施对叙进行制裁的《叙利亚责任法》。
  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形势来看,部分强硬政权倒台或改变外交策略,如萨达姆受审被判处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弃核、埃及国内民主改革初露端倪等,都对叙当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在这样充满变数的地区环境里,叙强硬立场孤掌难鸣。而作为在西方受过教育的总统,巴沙尔从个人情感上也不会盲目、过度地排斥西方的一切,包括西方的自由经济体制。
  叙利亚面临的种种压力曾迫使它考虑将大量的财力用于国防。而要负担起高额的国防经费,叙经济显得力不从心。
  
  3. 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
  叙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广泛调控而放弃市场的自主调节机制,这导致叙社会和经济层面出现了很多沉疴,亟需改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叙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导致总消费降低、投资减少,国家虽有从经济活动中抽身的想法,但私营行业在政策层面却没有被给予充分发展的空间。1991年出台的10号投资法[4] 虽然在最初几年起到了拉动私有投资的作用,但后来却又没能跟上形势发展,导致私营行业投资动能不足。同时,叙政府官僚主义作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私有投资的积极性。
  叙国家规划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叙实际经济年增长率较以前有较大滑坡:1990至199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8.45%,1997至2003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37%,[5] 同期叙人口平均增长率却达到2.7%,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的增长。
  在产业结构方面,叙对农业和石油工业的依赖有增无减,加工业显出疲软态势。2000至2003年间加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2%,而在1990至1995年期间平均达到11%,在1996至1999年期间更是达到18%。
  叙通货膨胀严重,2005年通胀率达6%,2006年通胀率在9%至10%之间。叙国内需求上升、货币贬值、商品市场的竞争加剧了通货膨胀,抵消了关税降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就业方面,从黎撤回的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叙就业压力。2003年叙失业率为12.5%,2005年为11.7%,2006年为8.5%。[6] 目前叙实际失业率达到20%,每年起码还有30万新增就业人口,[7] 这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据叙副总理达尔达里的说法,叙经济每年需要以7%的增速发展才能平衡这样的就业需要。[8] 叙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导致国内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极高。在2003和2004年,叙有510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30.1%,其中200万人口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在政策层面,叙经济仍处于不自由状态,政府对私有产权、资本流动等领域的强力干涉导致在叙开办私营企业仍面临较大困难。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据估计,叙私营企业如果发展态势良好,可吸收一半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约15万至20万之间)。
  因此,在叙黎联盟破裂、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以及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叙被迫走上经济改革之路,需要建设一个既能适应形势发展、又能适应国情的新经济模式。
  
  二、转型与模式之争
  
  早在数年前,叙从民间到经济学界就放弃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问题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热议,形成观点与立场相反的两派,一派支持建立市场经济,一派反对建立市场经济。
  从学界层面来说,支持派倡导建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依据市场规则重建经济结构,认为走自由市场经济之路是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的必由之路,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将为强者创造机会,同时将弱者边缘化,这对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是适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在前苏联解体后加速发展,它给予市场以开放,给予商品、服务、资本以自由流通,给予私营企业以充分的政策支持,营造竞争环境,减少甚至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而让位于市场供求机制。支持派还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在国际范围内有扩张蔓延之势,如果顺应,可能会带来益处,如果抵制,则可能带来恶果;市场经济会为叙提供较多的选择和机会,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获益,但关键是如何将其与叙国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反对派则认为自由市场机制只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将社会人群的大多数边缘化。反对派不但反对自由市场经济,还反对融入全球化浪潮和加入世贸组织。它将全球化视作霸权主义语境,认为全球化与叙实现民族独立、保留民族身份是矛盾的,开放的结果是垄断,竞争的结果是弱肉强食,全球化最终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主权和资源。
  从政府层面来看,关于经济改革的模式也有很多争论。但叙当局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经济改革势在必行。既然经济改革不可避免,那么该如何改,又向何处去呢?
  叙曾一直认同前苏联经济模式,但前苏联解体意味着其经济模式的失败。这为当时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倡导推行新自由经济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外债高筑的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乌拉圭回合谈判宣告旨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世贸组织成立后,新自由经济政策备受青睐。
  近年美国提出的“大中东计划”的目标除了要在中东推行政治民主改革,就是要根据“华盛顿共识”[9] 进行自由经济改革。其内容包括促进经济开放,实行贸易自由化,推进私有化进程,推行最低限度政府模式,最终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但叙清醒地看到,很多外债高筑、被迫推行新自由经济政策的国家在推行一段时间私有化和最低限度政府模式后,反而出现了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的后果;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回过头来审视当初的私有化,倡导并呼吁设立社会基金来保障社会公平,从一个侧面使叙政府不得不质疑新自由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叙认为经济全球化在短期内还是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有利,因为国际市场并没有真正开放,贸易壁垒也处处存在,如欧美继续为本国农民实行农业补贴,对他国产品设限、实行反倾销,而关于这些问题在世贸组织框架内的谈判也基本以破裂而告终。就叙而言,其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很可能会时时受到以反恐为名的监管和限制。因此,叙政府对推行自由经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推行自由经济体制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要有两种模式:1.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英为代表,它将市场机制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动因,政府干预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内,自由竞争的规则通行无阻。该模式建立在完备的制度约束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基础(包括物质财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之上。而叙在经济方面的制度立法还很欠缺,显然不适合采用该模式。叙经济学家们也认识到该模式存在许多缺陷,比如过分强调限制国家权力、竭力维持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社会出现严重贫富分化。同时,该模式作为征服性资本主义模式,叙也很难接受。2. 莱茵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它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但政府适当调节以保障社会公平,实施该模式的欧洲国家大多实行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由此对社会财富进行力度较大的再分配。叙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备,因此莱茵模式也不适合。
  对叙高层而言,选择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意味着彻底颠覆原来的经济模式,走上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叙高层和民众在感情上所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最令叙政府感兴趣的是第三种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中叙双方一贯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叙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叙政界和民众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理所当然地受到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叙利亚的关注,尤其是在国际学界相当肯定中国模式、甚至将其称作“北京共识”之后。2006年9月,叙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政治局)副书记穆罕默德•赛义德•布希坦在率领高级代表团访华前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欣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它使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与中国朋友的交流,吸取友好的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10]
  同时,叙也意识到决不能生搬硬套中国模式,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叙采用的模式应该是一种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兼顾、同时又不损害主权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既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最终被定性为“社会市场经济”。
  
  三、经济转型与“十五计划”
  
  2006年是叙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向社会市场经济转型的开局之年。根据十五计划,叙在这一年里慎重地推行着各项经济改革措施,具体包括:
  1. 调整改善经济结构,弱化对石油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 推进贸易自由化,实施积极的出口政策,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3. 实现投资领域多元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向投资者传达政府鼓励投资的信号。酝酿中的竞争法草案将保障国有、私有部门间的公平竞争。公司法草案将简化行政程序,弱化政府干预。引人注目的是,叙修改了1991年颁布的曾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的10号投资法。新投资法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与贸易投资相关的税法将统一在公司税法框架内;允许外国投资者将全部利润自由汇出境外;允许投资者拥有土地;免除投资生产所需物品的关税。
  4. 采取积极措施巩固整体财政。(1)实行适度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来抑制通胀。(2)吸引叙镑存储、允许公民开设外币账户以稳定国家本外币金融储备,减少汇率波动。酝酿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实现经常项下的账户可兑换。(3)调整贷款利率,优化存款资源配置,进而提高银行收益率。(4)降低增薪速度。叙意识到国有部门前些年的增薪速度和幅度不仅使国家财政负担加剧,而且增加了私有企业的压力,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及就业机会的增加。
  十五期间,叙政府为了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11] 将在不同经济领域推进改革进程。
  就2007年来说,据伦敦《经济信息机构•叙利亚国家报告》,叙在金融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货币兑换率体制进行深度改革,争取实行统一货币兑换率;发行短期国库券;为稳定叙镑、抑制通胀压力和应对美国的金融制裁,改变叙镑钉住美元的汇率联系机制,实行将叙镑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一揽子货币相联系的汇率机制;筹划在2007年中期成立股票市场;将外国公民在叙银行的股份最高限额从49%提高到60%。[12] 叙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大马士革打造成为地区金融中心。
  在贸易领域,叙将采取措施推进贸易自由化,包括制定和更新相关贸易法规;推进关税改革,以关税取代本国工业保护措施;继续发挥已有双边贸易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双边贸易区中,叙土贸易区将成为叙通向欧洲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贸易区有利于减少叙黎联盟解体对叙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叙政府会重点关注该贸易区的发展。
  在投资领域,叙将大力促进私有投资,发展私有部门。根据十五计划,叙要“发展全局优先体系”,其目标包括“有利于私有部门的发展”、“提高私有部门的竞争力”。为此,叙“计划实施一系列改革,第一优先考虑的是提供私有部门活动所需的环境,第二是吸引国内外资金直接参与到投资和生产过程中,同时也着重提高私有部门的竞争力。”同时,“凭借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叙利亚私有部门的生产效率。”叙政府承诺“对私有部门的贷款每年优先增长至10%”。此外,叙还将努力吸引外资,“努力将叙利亚建设为可信任的和安全的国家,吸引外资进入,”具体包括“减少行政约束,改进投资法律”,“建立简单、透明、可信赖的资金自由转移系统,”“建立投资及贸易案特别法庭,或求助于国际法庭以解决投资纠纷。”[13]
  叙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经济改革并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经济改革也走不远。一直以来,官僚作风、保护主义和腐败是制约叙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叙在世界腐败国家排名中位居第73位,[14] 在叙从事承包、投资等商业活动,往往需要通过贿赂等手段取得高层官员的帮助。因此,叙政府必将在政治领域展开一系列改革来配合经济改革,包括打击腐败、改革政风、简化办事程序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
  应该说,摆在叙政府前面的将是一条难走的路。经济体制转型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政治和社会进程方面来说,这是对巴沙尔政权智慧的考验。但只要叙高层决心坚定、举措合理,以制度形式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予以调整,叙利亚的经济、社会当能实现十五计划预定的目标,顺利完成经济体制转型。
  
  注释:
  [1] 叙利亚政府从196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2005年已实施了9个(1960-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
  [2] http://sy.mofcom.省略/aarticle/ddgk/zwjingji/200608/20060802867406.html, 2006年8月13日。
  [3] http://www.省略/international/zhuanti/gjty/txt/2006-05/18/content_6212091.html, 2006年5月18日。
  [4] 10号投资法是叙利亚政府于1991年5月4日正式颁布的第10号法令,旨在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鼓励本国及外国公民积极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该法分投资领域、高级投资委员会、特许及优惠、合资企业、外国投资、总则等6章,共39条。
  [5] 2003年叙经济增长率达到3.4%,主要归于伊拉克战争导致油价上升给叙利亚带来的收益。2004年,叙经济增长率骤然下降到1.7%,这充分证明了经济依赖石油收入的危险性。
  [6] 因对失业率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争议,该数据受到广泛质疑。
  [7] Bassam Haddad, “Syria’s Curious Dilemma”, Middle East Report(Inside Syria and Lebanon), MER 236, Fall 2005.
  [8] Ibid.
  [9]“华盛顿共识”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的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减少政府干预,尽速实行私有化,尽速推行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降低政府财政赤字,价格、特别是实质利率应由市场决定,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经济的宏观稳定。
  [10] http://www.省略.cn/news/2006/09/11/94840995451582.html, 2006年9月11日。
  [11] 包括:至2010年实现石油以外的直接或间接税收资金占GDP的16%;至2010年维持GDP的41-45%的公债水平和3.1-3.5%的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减少国际贸易收支中的逆差,2010年不超过GDP的6.6%;保持外汇储备至少满足9个月的商品和服务进口;石油以外的出口从2005年的11% 增长到2010年的13.7%,每年平均增长13.4%等。
  [12] http://sy.mofcom.省略/aarticle/jmxw/200702/20070204383130.html, 2007年2月13日。
  [13] http://sy.mofcom.省略/aarticle/ddgk/zwjingji/200608/20060802867406.html, 2006年8月13日。
  [14] http://www.省略/2005/article_view.asp?id=821, 2006年7月12日。
  
  (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博士,上海,200083)
  收稿日期:2007年5月

相关热词搜索:叙利亚 经济体制 转型 试析叙利亚经济体制的转型 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