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司空山要门票吗 [禅宗史话司空山]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司空山地处吴头楚尾,早在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佛教传人司空山与皖公山(今天柱山)一带,并在后冲建起法云寺和七级浮屠。南北朝时期,北周灭佛,中国禅宗几位大师被迫南徙,避难司空山开山建刹,传衣付法,致使岳西的司空山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
一、禅宗初立司空山
公元523年,佛教第二十八祖达摩禅师辞别国王和同学,乘坐木帆船从南天竺(今印度)来东土演化,相传达摩“一苇渡江”,离开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化嵩山少林寺。由于禅定修持的方法不同,达摩受到少林寺僧的冷遇,整日“壁观”坐禅。同年冬,慧可慕名求学,达摩一见悦之,收之为徒。公元532年,达摩自知年事已高,将一部四卷的《楞伽经》和一件木棉袈裟传给“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的慧可,并赋传衣付法颂一首: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达摩传法时还向慧可嘱咐:“汝今受此衣,却后难生,但出此衣,以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
达摩传授的禅定方法和“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义被中国奉为禅宗。首承衣钵的慧可为了弘扬达摩佛法,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离开少林寺,“北至新邺(今河北大名县,当时为东魏新建的首都),盛开秘苑”,接引群品,与众说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道俗归仰,不可胜数”。慧可“继阐玄法,博求法嗣”,将印度正统禅学与早先流行北方的禅学融会贯通,不拘泥于达摩的“壁观”,“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达到“韬光混迹,变易仪像”,“自我调心”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有道是“教义之玄,莫过于禅宗”。慧可“从容顺俗”,“写剖繁芜”,不仅当众力辨“滞文之徒”,天保初年(公元551年),还与众僧书信探讨“形、影,声、响,名、理,得、失”等辩证法。慧可在邺都“积三十四载”,盛况空前,每次讲学仅选通三部经者就有七百人,可见其创立中国禅宗学问之深,影响之广。
北周武帝即位时,认为“国治不在浮屠(寺庙)。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舍末世之弊风,蹈隆周之睿典”,毁佛道二教。谁知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北周灭法,僧徒各奔一方,弥漫全国,到隋唐时期,竞发展了天台、唯识、华严、净土等中国佛教诸大宗派。北周灭法之际,慧可与林法师一起,拥戴达摩袈裟,护持《楞伽经》,四处逃遁,二人均遭追贼斫失一臂,成为独臂大师,历经磨难,沿途乞讨,终于南陈太建八年(576年),南下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巢湖市一带,州治在潜山县),找到阔别20余年的弟子僧璨,偕弟子卓锡司空山,时值达摩灭后四十年,“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重开法门,从而使禅宗在司空山脱难立足。
僧璨原在东魏太平二年(535年)于邺都拜慧可为师,后遵慧可嘱咐“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南下隐居数十年。慧可卓锡司空山,僧璨奉事“首末经六载”。得慧可衣法后,僧璨携弟子道信在司空山修禅数年。开皇十年(590年),僧璨移住皖公山山谷寺。开皇十二年(592年)七月,98岁的僧璨将衣法传给少年道信,然后为大众说法,于一棵大树下合掌立化。
二、法运轮回司空山
禅宗初立司空山规模不大,基本属于隐居状态。经过慧可、僧璨、道信三位大师单传秘授,从达摩的无字禅到道信“写器传灯,一一成就”的文字禅,逐渐使达摩禅与早先流传中国的禅学相互渗透,形成禅宗体系。道信移住黄梅双峰山,衣传弘忍,此后传教不用《楞伽经》,改用《金刚般若经》,禅宗开始分化。弘忍衣传慧能,为避免法衣争端,慧能南下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同时,弘忍大弟子神秀禅行北方,传授“渐悟”禅学,禅宗至此分成南宗、北宗两派,因此历史上常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南宗创始人慧能是达摩袈裟传人,因而南宗被称为正宗。慧能创造性地发展壮大了禅宗队伍,弟子达四十三人。慧能解悟超群,口授《法宝坛经》,成为中国佛教著述中唯一能称作“经”的重要典籍。自慧能之后,“不立文字”的禅宗变成了“不离文字”的禅宗。由于慧能遵照弘忍“衣止不传”的遗嘱和达摩传衣付法颂“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偈意,达摩袈裟未再传人,与慧能遗体一起供奉韶州大梵寺。因此,禅宗不再以法衣为嗣,神会、怀让、行思、慧忠、本净等四十三名弟子均为禅宗正宗禅师。他们把禅宗带到各地,逐渐分化演变成“五家七宗”,使禅宗弘扬四海,遍及八荒。
本净为慧能第十五弟子,广东绛州人,俗姓张,早年在曹溪出家。唐开元元年(713年)八月三日,慧能圆寂;本净志存恢复大祖禅师慧可道场。便移住司空山。天宝三年(744年),唐明皇为寻长生不老药,遣中使杨廷光人司空山采常春藤。廷光与本净邂逅石室,终日论道,始知本净佛学精深。廷光还朝奏帝,明皇旋召本净入京,亲闻本净阐述佛理,京城禅师无人能匹,龙颜大悦,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寺”,扩造僧房,下院9庵4寺,号称僧房5048间,法运轮回,一时间,香客不断,钟磐常鸣,司空山成为佛国圣地。
唐宋明清之际,禅宗在这里几经历难,但又几度繁盛,终使司空山宗风不坠,佛国景象一片盎然。清末至民国年间,战乱频仍,社会凋敝。司空山佛教日见衰微。后又经过52年教内改革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几次劫难,千年古寺一片废墟,仅存山门牌坊。寺毁僧离,远走他乡,司空山变成了真正的佛门空地。
三、祖刹重辉司空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司空山禅寺二祖道场,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县图书馆将征集到的《司空见闻录》手抄本刻印出书,广泛传阅。馆长桂仲德将“司空八景”等资料整理寄出,被编入《中华名胜大辞典》,从此,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司空山闻名遐迩。
80年代,省佛教界人士强烈要求修复司空山禅宗二祖道场,引起县、市、省乃至中央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1986年5月,皖西南旅游考察团来岳西考察旅游资源,专程考察司空山,禅宗圣地影响不断扩大。1989年9月,享誉国内外的高僧在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确认司空山二祖道场。安徽省佛协会长、九华山祗园寺仁德方丈邀请香港圣一法师、广东圣修法师等谒觐司空山,圣一挥毫题词:“司空名山,二祖道场;衣钵单传,佛法远扬。”
i990年9月底,赵朴初偕夫人程邦织回故乡。10月1日,在仁德法师的陪同下,赵朴初视察司空山。赵朴初感慨万千,写下《司空山绝句》诗三首和《江城子?司空山》词一首, 并对司空山佛教和旅游开发发表重要谈话,高度评价慧可是中国禅宗第一人,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回京后,专门为“司空山”、“二祖寺”以及“大雄宝殿”题字。1991年12月,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和九华山祗园寺方丈仁德、香港和国内部分寺院住持参加的“开发司空山修复二祖道场委员会”成立,赵朴初任名誉主任,仁德任主任,周绍良和合肥市明教寺方丈妙安任副主任。释宏行、释唯启、释能文先后担任司空山二祖寺住持。2001年4月,成功举办第一届禅宗文化节。2003年,举办安徽电视台文艺下乡暨司空山庙会。宗教佛事活动和旅游宣传日益活跃,新闻媒体不断展示司空山神奇风采。2006年4月,安徽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妙安三次亲赴褒禅寺邀请,岳西县政府再次派员礼请,褒禅寺住持绍云赴司空山二祖道场礼祖考察。同年6月,安徽省佛教协会委任绍云为司空山二祖道场住持,并担任岳西县佛教协会会长。2007年7月12日~1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朝拜二祖道场,登山礼佛,嘱托绍云住持,尽快做好上山索道等建筑规划。经永信大和尚引荐,2008年4月和10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两次考察司空山二祖寺,发心捐巨资修复二祖禅寺。目前,造价500多万元的上院禅堂、斋堂、僧房已全面竣工,初具规模。
在政府支持各方捐助之下,历经20余年开发建设,佛教圣地司空山已是旧貌换新颜。古老的司空山焕发了青春,二祖禅刹、三祖洞、太白书堂等宗教文化遗迹,祖刹重辉,逐一修复;大雄宝殿、禅源殿、五观堂、六和堂、松波寺、观瀑亭、城门等新兴建筑,星散点缀,神韵倍增。下院至上院2000米石阶步道直上云霄,途经响水崖百米钢架悬梯凌空而起。
司空山,巍峨而又神奇,古老而又年轻,屈指可数14寺、5观、11庵、5堂、12峰、12岩、7洞、16泉、3瀑、5桥和无数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交融,一处处峡谷、幽洞、断崖、险岭,峰回路转,蕴藏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座座庙宇、楼台、城门、牌坊,饱经千年佛风诗雨的洗礼,道不尽佛的深邃、禅的空灵、诗的意韵;一级级直上云霄的通天台阶,恰似一页页厚重的历史,书写着司空山中国禅宗发祥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为《安徽省志》编纂处处长,安徽省方志学科带头人,华夏地方志研究所研究员,《方志百科全书》专家组成员,兼任《司空山志》主编)
相关热词搜索:史话 禅宗 司空 禅宗史话司空山 禅宗史话doc下载 禅宗史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