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镇年轻人【小城镇如何吸引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3岁的瑞安?奥列里(Ryan O’Leary)是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上的也是本地大学,不过学新闻的他很清楚,在洛杉矶自己是找不到满意的职位的。去年毕业时,他作出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那就是与其在洛杉矶毕业即失业,还不如到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去发展。他在波特兰市中心租了一间公寓,他喜欢这里的夜生活,喜欢这里充满凝聚力的邻里关系,还喜欢这里的电车――他的公寓楼下就有一个电车站――相对于洛杉矶的汽车文化,电车对他来说是新鲜的体验。
瑞安?奥利里是《华尔街日报》2009年10月一个题为“最能吸引年轻人的城市”的报道的受访个案。该报请来包括著有《你属于哪座城?》的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内的6位专家,为年轻人推荐最能吸引他们的5座城市。由于经济衰退的持续影响,纽约退居第三位,华盛顿和西雅图并列第一,波特兰第四,第五位是得州的奥斯汀。
波特兰有57.6万人口,奥斯汀有约100万人口,体量都不大,但它们是近年来崛起的被视为美国最适宜生活的城市之一。在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团队所做的最适合单身男女的美国城市、最适合中高层专业人士的美国城市等推荐榜单上,也可以看到,城市排名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城市越大越好,像纽约,虽然它神话般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但在年轻人的内心城市榜上它的排位已经退后;而像奥斯汀、波特兰这样的城市,即使处在经济衰退期,仍然吸引年轻人前来。
都市化―郊区化―回归城市
在国外,人们通常不用一线、二线或三线来区分城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王受之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他介绍说,在美国,人们习惯把生活区域分成3种类型,即:中心城市(Central cities)、郊区(Suburbs)和非大都市区域(Non-metropolitan areas)。比如他所生活的大洛杉矶都会区,包括5个县,近200个市(city),每个市相当于国内大城市的“区”,其中有84个是独立市,有立法机构,也就是市议会,还有自己的消防队和警察。洛杉矶属于中心城市,其下属的橙县、文图拉县等名义上称为“郊区”,其实是都市化程度很高的市镇;“非大都市区域”则指远离经济圈和城市的乡村,在中国就叫做农村,美国广大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属于非大都市区域。
像洛杉矶这样的大都会区,美国有几个: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走廊带,即纽约-费城-波士顿一线;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中西部大都会区,即芝加哥-底特律-克里夫兰一线;以旧金山为中心的湾区大都会区,包含了旧金山和整个硅谷、蒙特利半岛。
20世纪以来的西方城市,经历了都市化――郊区化――回归城市(也称城市复兴)的进程。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都市化始于19世纪末期,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郊区化的势头随即出现,即人口从中心城市流向非城市地区。郊区化在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标准大都市区的郊区人口第一次超过了中心城市。人们白天在中心区上班,晚上回到郊区的家,中心区一到晚上就罕见人迹,宛若鬼城,郊区则成了“睡城”。由此带来了连锁反应:通勤半径扩大,私人汽车数量增加,交通压力增大,拥堵加剧⋯⋯以汽车为主导的市政和商业建筑、住宅区,使得城市面貌越来越相似,更关键的缺陷是,没有了社区文化。有鉴于此,80年代初,一批建筑师、规划家、房地产开发商联手提出“新都市主义”概念,呼吁回归中心城市,又称“城市复兴”。即建立外围向内围的层次,一方面设计尺度适合人的、以步行为中心规划的新社区,一方面对旧的传统市中心进行改造。
小城镇价值观
1900年,英国规划学者艾本涅茨?霍华德用三块向心的磁铁来描述他对于城市、乡村、城镇的看法,称为“三磁铁”理论。他认为,真正宜居的是他称为“城-乡”(town-country)的小城镇,既集中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又通过规划规避了其缺点。以此为理论基础,英国和美国都建造过试验性的“花园城市”,数千人口的体量,相当舒适,但由于没能解决就业问题,后来就搁置了。
1998年,英国规划学者彼得?霍尔重提三磁铁理论。他认为,小城镇即“乡村中的城镇”(town-in-country)最适合生活和工作。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元素:利用捷运、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和大都会联系起来,无须依靠私人汽车;努力创立就地就业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工作;使用网络做到全球化的通信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霍尔提出“小城镇价值观”。有规划学者认为,这个新价值观开始逐步取代大都会价值观,是西方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发展方向。
前述的波特兰就是这样一个小城镇的代表。波特兰属于湾区大都会区,夹在西雅图和旧金山中间,以往默默无闻,被戏称为开长途车下车撒个尿的地方。波特兰的崛起,要归功于成功的城市规划。1972年,波特兰制定了中心商业区规划(Downtown Plan),并开始规划公共交通体系,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城市增长边界”是波特兰首创的土地开发政策,波特兰一直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发展,控制了城市向郊区的蔓延。
波特兰市中心采取紧凑发展策略,大多数街道为20米宽,平行的街道之间的距离为60米(西雅图街道间距70-100米,纽约曼哈顿东西走向街道间距180-240米),同时,减少了汽车道,加宽了人行道,还专辟自行车道,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波特兰有着堪称全美最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市内的有轨电车,上世纪50年代取消,80年代恢复使用,复古风的车厢自捷克进口――既提供便利,也为城市增添情调。波特兰多次获得美国媒体评选的“全美最适合徒步的城市”、“全美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等称号,在一个汽车王国里,这样亲切的步行城市确实太难得了。
波特兰吸引人的还有它的城市文化。像它的珍珠区(The Pearl),好比北京的798,也是从旧仓库区改造而来,全美最大的独立二手书店鲍威尔斯(Powell’s Bookstore)就开在这里。这里甚至有“只要你敢,你就露”骑车活动,数千人裸体骑行,不会被视为有伤风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俄勒冈州没有消费税,波特兰的物价指数在美国西岸大中城市中是最低的,却拥有最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这对年轻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本组文章摘自《新周刊》2010年第8期,作者均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小城镇 吸引 年轻人 小城镇如何吸引年轻人? 吸引轻小物体 吸引人的小故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