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创刊的前前后后] 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文汇报》是现代中国一份有较大影响的报纸,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份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文汇报》,是如何创办的呢?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以后,沪宁、沪杭铁路局宣布遗散在上海的大部分职工,发予一次性的遣散费。在被遣散的职工中,有以严宝礼为首的“十兄弟”。他们领到遣散费后在一起盘算着,这些钱是存在银行好呢?还是做点生意好?正在他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有人献计说,上海的几张大报如《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等都因为拒绝日军的新闻检查而宣布停刊,这时如果出版一份挂洋招牌的商业性报纸,不受日军的检查,多登一些抗日的新闻,销路一定好。严宝礼很重视这个建议,他们商量再三,决定集资3000元办一张报纸。
  既然要办洋商报,就得有外国人出面。有一个在跑马厅为洋人当中文秘书的方伯奋,听说严宝礼要办洋商报,就自告奋勇去找跑马厅的英籍经纪人克明商议,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议。克明用英文《文汇报》(Mercury)的中文“文汇报”三个字向英国驻沪领事馆注册。他们又成立了英商文汇报出版公司,由克明任名义上的董事长,中、英籍董事各5人,但一切事务均由中国董事操办。克明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每月给他300元,另聘他的儿子小克明担任董事会秘书,月薪100元,并推荐方为董事。
  严宝礼办的《文汇报》实际只有3000元的资金,而且是“三无”:无社址、无印刷设备、无编辑人员。严宝礼想到1937年12月14日停刊的《大公报》上海版。此时的《大公报》由其总经理胡政之在沪负责“善后”,既有馆址、设备,又有编辑记者。当胡政之得知严宝礼办报遇到困难,就答应把《大公报》的设备和库存纸张给《文汇报》使用。胡政之的想法是,把《大公报》的部分财产交由《文汇报》使用,一旦抗战结束,《大公报》可以立刻复刊,就不用新起“炉灶”了。再有就是上海失守前,蒋介石给《大公报》2万元,希望《大公报》办一张挂洋招牌的报纸,以便宣传国民党的“抗战”。这2万元到底如何用,是要给蒋介石一个“交代”的。但胡政之又有些不放心,他担心严宝礼是冒险投机。当时的上海,冒险投机之风盛行。看准一种可以赚钱的买卖,挂上一块空招牌,在浑水里摸上一阵,等到赚了钱马上歇手。这种“突击式”的投机买卖,当时上海的行话叫做“抢帽子”,干的人不少。
  胡政之在经过一番调查后,知道严宝礼办报的态度是认真的。他要《大公报》沪馆原经理李子宽与严宝礼具体接洽,谈判条件。因胡政之帮助《文汇报》是另有打算的,所以在双方的谈判中,《大公报》的条件是很宽松的。《大公报》的具体要求有两条:一是投资1万元。严宝礼的3000元资本视为1万元,不仅如此,在账面计算为2万元,严宝礼与《大公报》对《文汇报》的投资比例为2∶1,这样一来《大公报》不是吃亏了吗?胡政之自己有他的计算方法:一是这2万元是蒋介石给的,其中的1万元投资《文汇报》,就可以向蒋报账了;而且这1万元也不是付现款,而是每月抵付纸张和印刷费,《大公报》当时还有存纸,垫印《文汇报》几个月,1万元就交完了。后来,胡政之把这2万多元移作创办《大公报》香港版的开办费。《大公报》在《文汇报》的股份是记在李子宽、费彝民和胡政之的两个女儿身上的。二是要正赋闲在家的《大公报》沪馆原编辑主任徐铸成、编辑王文彬分别担任《文汇报》的主笔和采访主任,严宝礼手头正缺编辑、记者,也就痛快答应了。这样,胡政之又为赋闲在家的原《大公报》的骨干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徐铸成曾问胡政之,为什么经理部不派员参加?胡政之回答说:“营业我们不管,只要抓住编辑权就够了。”胡根本没有指望在《文汇报》身上赚钱。
  就这样,《文汇报》既有了社址、机器设备,又有了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严宝礼所期盼事业――《文汇报》在孤岛顺利诞生。徐铸成掌管《文汇报》的言论,是坚持抗战的。他在回忆这一段的经历时,有这样的文字:“我自己除主持言论(包括社论和短评,后者全部由我执笔)外,还亲自主编要闻版。各版的稿子,都送我过目。……我抱定宗旨:洋商报是中国办的,以宣传抗战、宣传爱国主义为言论方针。尽管口气上还用‘华军’、‘日军’字样,但坚决反对侵略,对汉奸声讨毫不留情,决不如《大美晚报》等‘中立之态可掬’。其他如本市新闻,副刊亦能配合‘皮里阳秋’的抗日基本步调,如西北八路军传来的声音,以及史沫特来的见闻录等等,陆续发表。”
  1939年5月,《文汇报》在日伪的压迫下,暂时停刊。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在上海复刊,至1947年5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6月21日《文汇报》复刊,1956年4月并入《教师报》,同年10月又复刊至今。另外,1947年5月,上海《文汇报》停刊后,徐铸成又在香港创办《文汇报》(1948年9月3日创刊),至今仍在出版。时下,中国有两份互不隶属的《文汇报》,一份是上海《文汇报》,另一份是香港《文汇报》。
  (摘自2008年7月17日《人民政协报》)
  
  知错就改
  《新华月报?天下》2009年1月号“老报旧闻”中的《胡愈之的心结――只出了7期的〈月报〉》一文出处应为“2008年10月29日《中华读书报》”。特此更正,并向读者、作者及相关媒体致歉

相关热词搜索:文汇报 前前后后 创刊 《文汇报》创刊的前前后后 前前后后 后前前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