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忠诚于心的方向|忠诚 岁月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52年前,她掩护钱学森回到祖国;半个多世纪,她旅居比利时,创业,办中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2006年,她叶落归根,定居北京。无论是传奇的历程,还是奔波的人生;无论是远居海外,还是叶落归根,蒋华以她自己生命的轨迹证明了一点――祖国永远是游子心的方向。她的岁月,忠诚于心的方向。
“要是没有四妹帮忙,我肯定是回不来了。”
“钱学森回国,我恰好在那个紧要关头起到了作用。”说起那次惊险的“掩护”,蒋华激动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38岁的钱学森早已打点好行李,准备携妻带子回国效力。钱学森当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是世界航空科研领域一流的科学家。
就在钱学森打算离开美国洛杉矶时,突然收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他全家离境。
美国人借口在钱学森的行李中发现了所谓的“军事机密”,扣留了他的行李。美国海军部还宣称:“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
回国受阻,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起来。在阅读华文报纸时,钱学森发现,与钱家相熟、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经常上北京,是毛主席、周总理的挚友。如果能联系上陈叔通,也许能求助于祖国将自己营救回国。
当时钱学森寄回国内的信件,无一不被美国人拆开审查。只有寄往欧洲的信件不受审查。钱学森脑瓜一转,只能走“曲线回国”之路。他让妻子蒋英趁看守不注意时,给旅居比利时的四妹蒋华寄去了一封信。
“1955年夏天,我收到了姐姐从美国寄来的信。信里写着‘我们像笼中的小鸟飞不出去’。信里还夹着一张只有半张名片大小的香烟纸,上面只写着一句话‘我想回国,把这封信交给陈叔通。’”蒋华一接到信,心里就明白了。
蒋华的父亲是一代名将蒋百里,少年时曾拜杭州求是书院的陈仲恕为师。陈叔通正是陈仲恕的弟弟,也是钱学森父亲的老朋友。
“于是,我立刻把这封信寄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老爸又把这封信转交给了陈叔通。陈叔通收到信当天,就向周总理做了汇报。第二天,他就上北京找周总理去了。”
钱学森在美国失踪一事早就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极大关注。在1954年的瑞士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营救钱学森等一批被扣留在美国的科学家和学生。
“周总理得到陈叔通的信后,终于知道了钱学森的下落。他立刻打电话给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当时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一直想换回朝鲜战争中的战俘。总理说,用几个美国战俘换钱学森,太值得了!”蒋华回忆说道。
经过十多次艰苦的谈判,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拿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作为美国无理扣押钱学森的证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以及两个幼儿终于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由美国返回中国。10月8日,抵达广州。
至今,已迈入耄耋之年的钱学森,逢人还会感叹这件往事:“要是没有四妹帮忙,我肯定是回不来了。”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天不怕地不怕。回国的船上都是兵,我不敢抛头露脸,悄悄把美金藏在袜子里。”
与她传奇的掩护经历一样,蒋华的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父亲蒋百里所在的陆军大学迁往贵阳,蒋华也随家人从上海奔赴贵阳。不幸的是,因过度劳累,蒋百里突发心脏病,竟在半途溘然长逝于广西宜山。
“伤心啊,那时候真伤心。我们都在贵阳盼着他来,谁知道传来这样的噩耗。”蒋华回忆到这里,眼里闪着泪花。
父亲去世后,母亲为逃避战火隐居四川山中。家道中落,少女蒋华初尝人世的沧桑。不久,蒋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只身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上学,实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天不怕地不怕。那时世界上到处在打仗,回国的船上都是兵,我一个女孩子不敢抛头露脸,悄悄地把美金藏在袜子里。”1946年,蒋华获得哈佛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出任震旦大学教授和生物系主任。
在回国的船上,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魏儒仆。魏儒仆是一位工程师,也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魏辰组是同盟会创建者之一,孙中山第一届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曾任驻比利时大使等职。
40多天的旅途,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回国不久,魏蒋二人结了婚。1951年,蒋华随先生移居比利时,开始了她50多年的旅比生涯。
雪白嫩滑的豆花,浓墨重彩的麻婆豆腐,清香诱人的豆浆,外酥里嫩的臭豆腐,比利时刮起了一阵豆腐“时尚风”。
虽然定居异国他乡,享受着舒适悠闲的日子,但蒋华仍然割舍不了对同胞的深情。初到比利时,她特别关注当地华人的生存状态。
蒋华发现,当时在比利时大多数华人都以经营饭店为生,但是却没有几家正规的中国饭店。只有在海滨的安特卫普城,有一些“水手饭店”,大多是中国水手上岸后在当地开设的,菜品单一,条件也简陋。
“我在美国读的是营养学,对怎么吃特别敏感。”蒋华认为,中国菜除了色香味俱全之外,还应以营养学为基础加以改进,以展示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勤劳与自立,使她忍不住创办起自己的事业。于是,她白手起家,开设了当地第一家正规的中国餐馆――明园餐馆。
创业之初,餐馆规模不大,30多人就坐满了。蒋华当起了饭店总经理,迎来送往。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大厨,蒋华就自己围上围裙,亲自下厨掌勺。
巧合的是,明园餐馆就开在比利时外交部附近,不少比利时的外交官闻讯赶来品尝。一时间,这座古香古色、装修典雅的餐馆轰动了布鲁塞尔全城。
同城其他中餐馆,纷纷以之为效,不知不觉中竟提升了当地华人餐馆的烹调和管理水平。现在,这家经营了40多年的饭店,是当地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中餐馆,可以同时让100多人就餐。
也是蒋华第一个把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引进了比利时。
“我学营养学,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那时候,我第一个在比利时开豆腐厂,种豆芽、做豆腐,还从国内找了一位祖传三代做豆腐的大师傅到比利时传授技艺。”
雪白嫩滑的豆花,浓墨重彩的麻婆豆腐,清香诱人的豆浆,外酥里嫩的臭豆腐,让人垂涎欲滴。当时,比利时人没见过豆腐,无不惊异于这种来自古老异邦的美味。一时,比利时刮起了豆腐“时尚风”,人们时髦地谈起中国的豆腐饮食文化,购买中国的豆腐食品……
看到蒋华豆腐厂的生意红火起来,远近的华侨也跟着开起了豆腐厂。蒋华并不吝啬自己的成功经验,主动传授技术,教当地华人如何生产豆芽、制作豆腐和其他豆制品。
40多年了,豆腐已经在比利时打开了市场,成了比利时人和当地华人盘中常有之物。蒋华制作的豆类食品,还在布鲁塞尔的“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过大奖。
“一到周六,学校就沸腾了,三层楼都是学生,连阁楼里都挤满了学中文的小孩。”
由于深受家学熏陶,蒋华特别注重中国文化的延续。有了经济实力后,她在比利时致力于华人后代的教育事业。
刚到比利时,她发现华人的孩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却不太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而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一说法语就结巴,孩子和家长之间竟无法畅通地交流。
“当时我也发愁,自己忙得没空教儿子学中文,以后儿子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怎么办?”蒋华思前想后,决心创办一所中文学校。
1965年,她花了100多万元比利时法郎,买下布鲁塞尔市区的一座三层楼的花园洋房,开办了比利时第一所中文学校。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她将学校冠名为“中山学校”。时逢张大千旅欧路过比利时,在蒋华邀请下,欣然为学校题名。
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要上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因此,这所特殊的学校只能在周六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一到周六,整个城区还静悄悄的,我的学校早就沸腾起来了。家长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孩子送来补习中文。整整三层楼都是学生,连屋顶下的阁楼里,都挤满了学中文的小孩。”
“读古诗,练毛笔,写作文,学国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我们都教授。”创办初期,蒋华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四处奔走,为学校采购课桌,添置教具,聘请老师,编写教材……
一位做金刚钻生意的华侨商人,每个周末都要开车从外地赶来,将孩子送到中山学校学习。可是他的儿子读了6年中文,毕了业,却总觉得学了中文也没什么用。
证明的机会来了。一次,从中国国内来了一批买金刚钻的大客户。父亲把儿子派上了用场。儿子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签合同,办手续,毫不费力,一大笔生意转眼成交。父亲欣喜若狂,带着儿子,跑过来感谢蒋华。
“不到用时不知道!”蒋华笑眯眯感叹道,“学汉语,不仅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是让下一代保留住中国的‘根’。长着一副中国人的样子,却不说中国话,这行吗?”
“小时候爸爸说,成绩单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你的品质和能力。以国家、民族为重,为公众服务,爸爸的身体力行对我影响很深。”
在人们眼里,蒋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15年前,蒋华就成为比利时自由党的亚裔分部总召集人,为华人进入比利时主流社会牵线搭桥。在她多年努力下,2003年华人终于步入了比利时国会,开始与主流社会沟通。
为促进祖国统一,她发起了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刚到比利时,台湾的华侨和大陆的华侨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坐不到一块。我说,都是中国人,在外面就是一家人,分什么彼此呢?”
近年来,80多岁的蒋华仍奔波于世界各地,用英语、法语,用地道的京腔演讲,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是什么让她愿意付出那么多?
“小时候爸爸说,成绩单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你的品质和能力。以国家、民族为重,为公众服务,爸爸的身体力行对我的影响很深。”童年时代,蒋华曾目睹军阀混战时期,父亲与他的学生们在夜阑人静之时,忧国忧民,商讨救国之策……
“爸爸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父亲也留给了蒋华一生的行动指南――以国家、民族为重,为公众服务。
(4月6日《解放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于心 忠诚 岁月 岁月忠诚于心的方向 忠诚心 忠诚的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