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理念关于新型安全观【和谐世界:中国外交理念转型】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06年,是中国外交的丰收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并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今天,中国已是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也是国际规定制订的参与者,“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心态的积极变化。
  
  “2006年是中国外交的丰收年。”2006年12月5日,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如此盘点这一年的中国外交。在这位资深外交家看来,这获益于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
  2006年中国外交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京召开,新华社报道认为,此次盛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次成功实践”。
  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八项援非措施,包括免除非洲国家高达100亿美元的债务。这与他此前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主张一致。
  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的演讲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中指出,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应该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减免债务。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吴建民曾任驻法国大使,现在身兼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新闻发言人,他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外交事业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升华
  
  “过去的外交主张都很好,但没有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问题完整地包括在内。”
  胡锦涛在联大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向国际社会完整地阐述构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
  吴建民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块:政治上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经济上互利共赢;安全上相互信任;文化上加强对话,相互交流。
  他认为,和谐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深化。
  “过去的外交主张都很好,但没有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问题完整地包括在内。”吴建民说,以往的外交主张不像“和谐世界”说得这么细,也没有像“和谐世界”理念这样将经济方面的合作加以突出的提出。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经济方面特别指出,“我们应该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和充足、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环境。”
  2005年12月,全文12000多字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面向全世界发布,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白皮书分五个部分,整个第五部分都是论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2005年1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法国阐述了这一理念,以大量史实和传统思想的精华论述了“和”的内涵和意思。
  国家主席胡锦涛的2006年新年贺词仍强调了“和谐世界”,题目就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身份的转变
  
  “中国已成为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也是国际规责制定的参与者。”
  “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和谐世界,提法的变化背后是中国国际处境的变化和国际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陈须隆说。
  他认为,在冷战时代提出和平共处原则是一种相对防御的态度,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一种更高的目标和诉求。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动态信息分析中心主任赵青海说,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融入国际机制,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转变为有保留的认同者和建设性的融入者。
  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以行动证明自身的努力,通过积极参与制订、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改变当前国际秩序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
  2005年12月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列举了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包括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等多方面参与国际合作;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
  “中国已成为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也是国际规责制定的参与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鸿刚说,在这种身份的转变之下,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外交心态变化的积极表现。
  
  主张提出的历史性机遇
  
  “这些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新的全球性理念与思路来应对。”
  陈须隆观察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之前,胡锦涛已经在一些场合提到“和谐世界”的概念。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同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最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完整提出这个主张是遇上了历史性机遇。”陈须隆说,这是胡锦涛作为国家主席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发言,讲什么是要慎重考虑的,既要展现中国领导人的风范,也要把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带给全世界。
  “安全问题、能源问题,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问题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强烈的现实需求,这些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新的全球性理念与思路来应对。”陈须隆说。
  
  多边外交平台
  
  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目前进入第三阶段。
  “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提出之后,为多边外交提供了指导。”吴建民说,多边外交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在2006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双边外交为主,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局部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二是全面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三是积极进取,开展多边外交,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
  除了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之外,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
  2006年10月30日,东盟10国领导人齐聚南宁,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与东盟、非洲的关系中,互利双赢的经济关系是主轴,这开创了南南合作的新局面,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南南合作提供有益经验。
  另外,中国2006年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和中东危机这几个世界热点问题中,更是坚持和谐世界理念,积极斡旋,促进这些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区域和谐
  
  在“和谐亚太”提出之前,胡锦涛还提出了“构建和谐地区”与“和谐亚洲”。
  “区域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陈须隆说。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亚太”的主张被写入会议的主要文件《河内宣言》之中。
  陈须隆说,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大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要努力构建国家和谐与区域和谐。
  亚太地区APEC21个成员整体经济规模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而中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亚太对中国和这一地区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和谐亚太”提出之前,胡锦涛还在上海峰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地区”,在同年6月17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上还倡导建设“和谐亚洲”。
  
  面临多重挑战
  
  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同,和谐世界理念必须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吴建民说,中华文明历来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鸿刚则说,西方政治文化中也有“和谐”的理念,但和谐源于“人性本恶”和“丛林法则”的哲学假设,与中国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异,“分歧是否会影响西方人接受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动态信息分析中心主任赵青海认为,和谐世界是建设和谐社会内政理念的一种延续。
  但二者的不同在于,和谐世界理念必须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王鸿刚说,从一些西方国家的眼光看,中国的发展还充满不确定性,他们还存在疑虑,另一方面,中国以往对和谐世界的主张阐述得还不是特别清楚,部分国家的正面回应还不是很多。
  专家认为,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在利益面前,每个主权国家并不是按照“应该怎么做”去实施;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是个长期目标
  
  我国政府已经在国际上明确提出,但还未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阐述。
  吴建民说,构建和谐世界是个长期目标,我国政府已经在国际上明确提出,但还未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阐述,但他对此仍有充分信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来之后也是被其他国家逐步认可的。”
  在国内,建设和谐世界的认识已趋于一致。
  2006年4月2日,记者参加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会上说,内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已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吴建民说,“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国际上依然存在,“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国家之间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显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愿望,对反击中国威胁论非常有利。
  (2006年12月22日《新京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和谐世界建设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赏,并得到一些国家的政策呼应。不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上,还是在“尊重和促进人权与建设和谐世界”国际人权研讨会上,建设和谐世界都是热门话题,并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像德国、英国舆论所说的,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是中国内政在外交上的延伸,有别于西方的价值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极具吸引力。
  继中非共同举办合作论坛之后,韩国与非洲2006年也首次举办了韩非论坛,主题就是“迈向21世纪亚洲和非洲的共同繁荣”;俄罗斯在2006年的非洲伙伴论坛会议后宣布,继免除非洲国家约113亿美元债务后,计划再次免除非洲国家所欠的7亿美元的债务;欧盟明确表示,受中国的影响,欧盟将加大对非洲的援助。
  中国驻法国使馆武官张昌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理念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要贡献。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6年10月访问中国期间,对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表示赞赏,称赞说:“古老中国已经有寻求和谐社会的传统,所以,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经验来向全球树立榜样。”希拉克还表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可以从法国的经验中获益。这一方面说明法国对中国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赞同,另一方面也表明,构建和谐世界也是国际社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放眼远望,建设和谐世界已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最基本因素,将对建立全面、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积极影响。(董国政)
  (摘自2006年12月21日《解放军报》,标题有改动)

相关热词搜索:转型 理念 和谐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理念转型 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 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