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看奥运】奥运会歌曲大全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外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达到顶点。据对Factiva数据库搜索统计,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30家境外媒体涉及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道除1天周末为400多篇,其余每天都超过600篇,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篇。
从总体上看,相比于之前对中国“施压”的舆论态势,奥运会开幕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客观。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8日发表美国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的文章称:“3个月前,中国在奥运上的投资显得岌岌可危。批评和失误似乎无休无止;‘联合抵制’的说法满天飞;从巴黎到旧金山,奥运火炬在全球的传递一再遭到攻击。如今,这一切已成为过去。”虽然客观声音占据国际舆论主流,但一些西方媒体对政治议题的报道仍然存在主观和偏见。奥运开幕以来,外国媒体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看待北京奥运会。
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象征
大多数外国媒体惊叹奥运会开幕式的壮观和宏大,普遍认为奥运开幕式是一次弘扬国威的国际盛典,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但部分舆论也透露出对中国崛起的不安。
日本《读卖新闻》的文章称,对中国来说,本次奥运会是一次弘扬国威的国际盛典。中国要借此展现3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并向国内外显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感。
德国《焦点》杂志和德国之声的文章认为,奥运会让中国5000年来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西班牙《国家报》的文章称,北京奥运会将帮助中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印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跻身强大和受尊重的国家之列。
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认为,当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时,没有人怀疑东方现在的重要性。在过去,抵制奥运会的松散约定失败了。西方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时刻。回到这个中央之国的全盛时期,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权贵要向中国皇帝进贡,表示承认中国的实力。
法国《世界报》的文章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后,中国在庆祝另一场奥运会,即“让它获得期盼已久的世界的尊重与承认的外交奥运”。近日来,北京成了“世界新的外交中心”。
加拿大《环球邮报》的文章认为,历经几十年的孤立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又遭遇了多年猜疑。现在,终于到了中国期待已久的时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
俄罗斯《独立报》的文章称,奥运会不单单是体育盛事,对中国来说,这还是一个辉煌的时刻,它将向世界证明中国在经济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日益上升的地位。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社论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和俄罗斯进攻格鲁吉亚这两大事件向世界宣告:昔日的权力关系格局如今已彻底改变,令人生畏的新生大国,正在向传统的秩序发起挑战。
赞扬北京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奥运会开幕后,国际奥委会、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记者对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设施、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外国媒体普遍认为北京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据德新社报道,挪威媒体14日援引该国国际奥委会委员盖哈德?海贝格的话说,北京奥运会将会获得有史以来最成功奥运会的称号。海贝格在接受挪威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说:“迄今为止,北京的表现一直棒极了。”
美国之音的报道称,各国运动员和新闻记者对赛事的组织工作、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比赛场馆的设备、大会的安全保卫、交通运输以及观众的热情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路透社的报道称,北京奥运会组织者虽然早早放弃了“史上最好一届”的口号,但如果在“鸟巢”主火炬徐徐熄灭之后,国际舆论把“史上最好”的称号送给2008年的北京,至少人们不会感到丝毫奇怪。
对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担忧消失
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奥运会召开之前外国媒体比较关注的话题,而且以负面批评居多。但随着各国运动员、记者陆续来到北京,亲身感受这里的环境,亲口品尝这里的食物,国际舆论对于北京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担忧逐渐消失。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引用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话说:“国际媒体在北京2008开始前,不断地强调北京空气如何糟糕、污染得多么严重,可是只有真正到了这里,你才能明白北京的情况。看看窗外的天空,你就知道他们这些赛前无病呻吟的炒作是多么无聊。在奥运会开赛前来评判和衡量中国,完全是一种错误。公平地评价北京2008,你必须到这里来,必须了解这个国家发展的过程。”
据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华尔街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和美国之音等媒体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和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永奎斯特称赞北京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发挥了作用。法新社报道说,“对通常弥漫在北京上空的污浊空气的担忧看来已经烟消云散”。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承认,人们对北京空气质量“可能过于担心了”。
据路透社报道,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格布雷西拉西耶为自己因健康考虑退出北京奥运马拉松比赛而感到遗憾。格布雷西拉西耶18日在北京对路透社记者说:“我很吃惊。我2月来到北京的时候,一个蓝天都没见到。但现在从我来以后,一切都非常好。他们本应该告诉我的。”
美国之音的报道称,奥运开幕以来,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一些外国运动员觉得北京的空气污染没有媒体渲染的那样严重。正在北京的澳大利亚奥委会发言人邓肯女士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之前对北京空气的担忧这两天都烟消云散了。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加拿大自行车运动员塔夫特原本准备迎接空气污染、灰烟、咳嗽和气喘,但所有这些预想中的状况都没有发生。他星期六完成6个半小时的赛事后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奇,认为北京的空气甚至说不上是糟糕。他觉得对污染的担忧“只是一个被媒体渲染放大的问题”。
德国之声的报道称,在北京奥运赛程过半之后,北京出现了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也处于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准。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近几年来,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在事实面前,外国媒体也普遍承认中国采取的措施确保了食品安全。日本共同社发表题为《中方严格管理确保食品安全运动员盛赞饭菜美味》的报道称,由于此前发生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人们曾一度担心北京奥运的食品安全。虽然奥运前夕,中国国内发生了同样的饺子中毒事件,但截至目前,奥运村和赛场等奥运会相关区域并没有发生问题。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正在全力实行甚至可以认为过于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
积极评价民众的体育精神和成熟心态
中国民众是否会在奥运会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奥运会召开前外国媒体比较关注和担心的问题。奥运会开幕之后,许多外国记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国际舆论注意到中国民众对于举办奥运的自豪之情以及民众的爱国热情,但并没有出现民族主义,而是体现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成熟的心态。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中国普通民众对北京奥运会的热切期待,有助于解释奥运会为何来到中国: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中国,他们希望感觉到自己成为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
中国观众在赛场的良好表现也受到积极评价。法新社的报道说,那些担心观众激昂的情绪会使国家形象受损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外界对中国观众的赞扬几乎是众口一词。场馆内的奥运激情显然是中国现在高居金牌榜首位的一个因素,场上观众热情的欢呼感染了中国运动员。一些参赛队伍也表示,这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观众心情极佳,而且他们的热情并没有演化成敌视外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法国《世界报》的报道说,中国在奖牌榜上收金揽银,中国观众尽情狂欢。但请注意:狂欢中并未出现春天奥运火炬在西方传递时的那种民族主义情绪。中国公众的表现富有体育精神。
对于刘翔退赛,路透社认为,国人的宽容反应也体现了这个民族日益成熟的心态。德国之声则评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不但是体育精神的真谛,也是自古以来中国精神的一个标志性境界。8月18日的鸟巢里,中国失去的只是一枚可能的金牌,却于意外之中“意外地”收获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人性,如果这种真正的体育精神和人性为本的精神借奥运的东风得到传承光大,那么北京奥运才真正能成为中国以一个现代化文明大国的姿态走向世界的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转折点,它远远比金牌数量第一更为重要。事实上,中国的民众在奥运会表现出的胸怀境界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都在发生着“非典型性”变化,例如,率领外国运动员打败中国的中国教练不再像以往一样被视为出卖祖国的“叛徒”。
认为奥运对经济影响不大,奥运后的中国经济走势复杂
北京奥运会开幕后,一些境外媒体开始更多关注奥运后中国的经济走势。总体来看,国际舆论认为奥运会本身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影响,奥运不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但对于奥运后的中国经济走势,舆论大多认为由于存在其他复杂因素,目前还难以预测。
路透社的报道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奥运,而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提振内需。奥运不足以成为将披荆斩棘的中国经济的宝剑;奥运结束,也不足以成为拖累中国经济的后腿。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奥运只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时间刻度,奥运本身不会对整个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之音的报道称,一直以来,有不少人担心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但是一些经济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在放缓,但是这并不是来自奥运效应。北京奥运开幕之前,便有许多媒体猜度中国能否躲过所谓的“奥运魔咒”,也就是奥运的巨额支出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甚至成为经济下滑的转折点。但是经济学者们说,对于北京奥运而言,这样的“魔咒”不存在。
路透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韩国《朝鲜日报》等一些媒体认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隐忧已经浮现,中国可能出现短期的经济放缓。
日本《每日新闻》的文章则认为,另一方面,7月份中国的个人消费增速却达到12年来最高水平,呈现良好局面。在美国经济减速造成中国出口趋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希望用扩大内需的方式弥补外需的下降。这种复杂形势使目前对中国经济走向的解读非常困难。
也有较为乐观的看法。奥地利《新闻报》的报道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动机在奥运会结束后将继续高速运转。建筑业继续呈现繁荣景象,对国际商人来说,中国仍然很有吸引力。
在政治议题上仍然存在偏见
随着体育赛事的深入,境外媒体对体育赛事本身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对人权等政治议题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但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将奥运开幕式及组织筹备工作的成功、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所谓开幕式“造假”事件等与政治议题挂钩,对我政治体制予以攻击与批评。德国之声的报道称,中国在人权状况方面仍然不能得到高分。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则说,中国远未履行对国际奥委会所做的承诺:即北京承办奥运会将有利于人权,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媒体将享有“完全的自由”。
(读者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省略)
责编:王眉
相关热词搜索:外国 奥运 媒体 外国媒体看奥运 外国媒体下的中国明星 外国媒体看中国统一
热点文章阅读